基于转型发展的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研究

来源 :华中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erappl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科学发展观的深入贯彻、经济发展阶段面临重大转折、资源环境约束力持续加大、居民消费需求逐步变化等因素的推进,中国的城市发展进入全面转型时期,基于高增长、高消耗、高排放、高扩张的粗放型发展模式亟需转变。为了促进新型发展模式的建立,推动城市转型发展,必须对城市空间进行大变革。城市空间规划作为城市空间的调控手段,需要从粗放高增长要求下空间高扩张的推手向科学新发展进程中空间高效率的舵手进行转变,实现城市空间增长规划向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转变,完成城市空间规划由技术手段向公共政策的转型。通过回顾城市空间增长的发展历程,指出高度浓缩地完成多维增长的历史进程是由粗放型增长模式支撑的,是不可持续的发展模式,面对当前城市空间增长市场空间、资源空间、物质与环境承载空间被高度压缩的发展环境,提出城市空间增长模式必须由粗放型向集约化转型。通过分析地方政府、经济精英、市民等实施空间增长的利益主体的博弈机制、双重“二元化”土地市场结构营造的巨大利益空间推动城市空间高速增长的利益驱动机制,发现该博弈机制及动力机制构成的增长机制造成地方政府与经济精英结成的“增长联盟”的绝对话语权、城市空间失控等问题,指出城市空间增长机制必须由投入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通过解析改革开放以来城市空间增长失控是由于调控理念落后及调控手段失效,表现为理念上对城市空间竞争力塑造及公共利益维护的意识不足;调控手段上功能主义为核心的规划理念推动空间的扩张、利益冲突严重的条块规划体系肢解空间调控体制、二元化土地制度造成城乡的分割及不平衡发展、高耗发展模式造成城市空间的低效及不可持续、纯物质分析规划方法阻碍空间规划的实施。提出城市空间增长管理调控手段必须由低效、分化向效率、公平转型。提出为实现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转型,首先,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目标体系应设定为:抉择城市空间发展战略方向、构架可持续发展空间结构、实现城市战略性空间合理布局、实施高效的城市空间运营、促进社会空间公平等目标;其次,城市空间增长管理的调控手段体系应革新为:实现空间规划“主动公共政策”的定位、构建多规融合的空间规划体制、实行城乡联动的空间规划体系、选择集约化空间规划模式、建立富有成效的公众参与协调机制。
其他文献
城镇化既是社会经济发展进程中的一种客观现象,也是近年来学术界普遍关注的研究焦点。作为国家战略,城镇化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和转型的现实意义无需赘言;而作为社会工程,在当前体
城市非建设用地作为城市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具有生态、社会、经济等多重复合效益,从多个方面支撑着城市的发展与建设。然而,在当今快速城镇化的时代背景下,城市发展呈现不断无序
中国城市正处于快速发展阶段,城市面貌日新月异,城市传统中心商业街区作为城市的核心地段,近三十年来发展尤其迅速,而其空间形态也随之发生剧变。笔者选择苏州古城的中心商业
矿区是我国矿产资源开发的主战场,为国民经济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许多地区的矿产资源随着时间的推移已开采殆尽,资源枯竭的危机使这些地区的发展面临着重重困难,尤其是一些属于
墙体自保温节能技术与墙体外保温技术的不同是将建筑主体结构与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融为一体,最大限度地实现绿色环保、节约能源和节约资源的目的,且造价低廉。我国幅员辽阔各
近年来随着城市人口的增多和机动车辆的增加,城市交通问题日益突出。在许多大城市,交通事故频繁发生,机动车辆的尾气排放对大气造成严重的污染,拥堵的交通降低了整个城市的工
步行空间是城市中心商业区最主要的外部环境空间,完善了区域的道路交通体系,展现了区域的场所精神。在城市经济快速发展的背景下,步行系统的构建是提升中心商业区综合竞争力重要
上善若水,人类的生活离不开水。而城市与水联系最为紧密的是城市滨水区,它是指城市范围中水域和陆域相关的区域,其面积依据水域面积的增减而增减,其特点是两者共同构成景观环境。
自2003年《下塔吉尔宪章》有关工业遗产保护的国际共识达成以来,工业遗产作为人类工业文明的见证越来越受到重视。我国自2006年《无锡宣言》之后,工业遗产的保护开始从意识走向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