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季东中国海表层pCO的分布特征及控制因素分析

来源 :中国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mo200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针对目前全球碳循环中的循环途径不闭合的问题,大陆边缘海因被认为是碳循环中丢失项(missing term)的可能去处,而成为研究的焦点。东海是西北太平洋边缘海中最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研究东海海一气界面的二氧化碳通量,对于更完整、准确地探讨边缘海区对全球碳循环的贡献,以及完善全球碳系统参数数据库有重要意义。前人对东海碳循环的研究多集中于春季,夏季.和秋季,并且研究区域易受地理条件和取样站位的影响,要正确估算东海吸收大气二氧化碳的能力,必须有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分辨率的pCO2和相关水文、气象、化学等观测数据。 本论文通过2007年1月-2月对东海冬季航次的进行的调查,在对重要断面走航参数分析和水团内相关参数讨论的基础上,结合同步获得的水文、化学和生物等参数,分析了冬季东海表层pCO2的分布特征,探讨了各水团内源汇作用的影响因素,并估算了冬季东海海-气界面碳通量。主要结论如下: 1.冬季东海表层海水pCO2值在237-507μatm之间,呈现出明显的块状分布,南黄海海域整体与大气pCO2值接近,长江口以南的西部陆架区均为低值区,与之濒临的济州岛南部海域则表现出较高的pCO2值。从不同水团的角度分析,南黄海海域受黄海暖流影响的区域内水体垂直混合均匀,pCO2值为378-436μatm,长江口外部海域的站位因为剧烈的生物活动引起的较强光合作用pCO2值低于300μatm;受碳酸盐平衡体系以及近岸淡水输入带来的营养物质导致的生物光合作用加剧吸收CO2的影响,闽浙沿岸流表层水影响海域水体pCO2始终低于大气,表现为大气二氧化碳的汇;东海陆架混合表层水由于受众多水团包围显示出较为复杂的温-盐性质,济州岛南部海域以124.2°E, 31.2°N为中心的海域为强源区,较弱的生物活动和上升流是控制该海域海水表层pCO2分布的主要因素。 2.本航次调查得到的东海CO2通量为-1.85×106tC,源区、汇区总面积分别为50.25×104 km2和36.25×104 km2,其分别为:+2.72 molC/m2 yr、-5.82 mol C/m2 yr,整个调查海域的平均CO2交换速率为-0.71 mol C/m2yr。 3.与Tsurlogai根据PN断面研究得到的分布结果相同,本航次调查中在长江口延伸至冲绳海槽的断面上西部海域为低值区,济州岛南部海域为高值区,但是本文估算的CO2交换速率及碳通量远低于Tsunogai et al.的估算结果(-2.92 molC/m2 yr、-30×106tC)。源区和汇区源汇分布格局存在较大差异:本次调查期间,南黄海海域整体表现为源区(平均pCO2值为398),远远低于Tsunogai利用公式推出的220-270μatm;闽浙沿岸流海域的汇区强度也弱于Tsunogai推算的结果;东海大陆架水影响的海域内,济州岛南部海域尽管同为高值区,但是本次调查过程中表现为强源区。因此,通过有限的站位数据推广到整个东海难免会带来误差。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经过近三十多年的发展,在基础理论和应用上都取得了长足进展。当前,固体溶质在超临界流体中的相平衡研究仍然是超临界流体科学与技术研究的热点和难点,同时也是制约超临界流体技术工艺开发和工业化应用的瓶颈,有关该方向的研究无论从基础理论研究角度审视还是从实际应用角度考虑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本文对固体溶质及其混合物在含和不含夹带剂超临界CO中的相平衡进行了较为系统深入的研究。论文主要研究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随着工业的高速发展,大气污染问题同益突出。NO2是主要的大气污染物之一,利用气体传感器对其进行快速在位、实时检测具有重要意义。传统的金属氧化物半导体气敏元件存在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稳定性差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本文旨在采用一维有序的纳米氧化物半导体材料,制备新型气敏传感器。本文设计并组建了一套可以程序控制的气体传感器性能标定和测试系统,最大程度上减少了人为操作误差,可以准确、便捷的实现对传感器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