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非霍奇金淋巴瘤(Non-Hodgkin’s lymphoma,NHL)是最常见的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绝大多数NHL发生与B细胞相关,NHL是威胁人类生命的10大恶性肿瘤之一,许多传统的化疗药物对NHL的治疗效果并不好。利用单克隆抗体靶向治疗恶性肿瘤是人类长久以来的梦想。1997年,世界上第一个抗CD20单克隆抗体——美罗华(Rituximab)上市应用于NHL的治疗,之后随着美罗华的广泛应用,NHL的死亡率得到控制并逐渐下降。在之后的10年时间里,人们摸索出了多种基于美罗华的治疗方案,旨在提高美罗华功效,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使得NHL患者的缓解率和完全缓解率有所提高,并且预后良好。美罗华的成功最重要的因素就是其选用了一个合适的治疗靶标—CD20。CD20是B淋巴细胞上的跨膜蛋白,由279个氨基酸组成,以非糖基化形式存在,其分子量因磷酸化程度不同而不同,范围在33~37kD。CD20分子有4个跨膜区,氨基端和羧基端都位于细胞质内侧,在第三跨膜区和第四跨膜区之间,有一个由43个氨基酸组成的环区(large loop),构成其主要的抗原表位。CD20抗原分子比较容易暴露,易于接近。CD20的生理作用至今尚不清晰,根据CD20与抗CD20的抗体结合后B细胞产生的一系列的生物学反应,推测CD20可能参与B细胞的增殖、分化、信号转导和钙离子的跨膜传递。由于Rituximab是一种人鼠嵌合型的抗CD20抗体,在抗体分子中仍然包含约30%的鼠源序列,其在临床应用过程中约17-20%的病人产生了免疫原性,导致无法长期用药,严重制约了Rituximab的使用,尤其严重影响其在需要长期用药的自身免疫性疾病适应症治疗方面的应用。有鉴于此,对CD20抗体分子进行人源化改造,发现效果更好,免疫原性更低的新抗体分子一直是CD20抗体研究的热点。在本课题研究中,采用独特的抗体人源化技术,在鼠单抗2B8(罗氏Rituximab的原始鼠源单抗)的序列基础之上,设计选择了与MHC II (HLA-DR)结合位点少的人胚系(germline)抗体框架序列进行鼠源单抗2B8的人源化改造,大大降低了其免疫原性。同时,在低免疫源性框架的前提下,通过分子对接的方法适当调整CDR区的序列结构,可保持或提高良好的抗原识别活性和体内体外的抗肿瘤活性。将抗CD20抗体分子充分人源化,筛选得到了新的人源化CD20抗体分子,该抗体分子与Rituximab相比,鼠源序列由30%降低至7%,新抗体分子保留了与美罗华(Rituximab)相同的抗原抗体结合位点,即与CD20的large loop结合,作用机制与Rituximab完全一致,体外、体内药效明确,而免疫原性明显降低,据此预期该创新抗体分子不但在肿瘤治疗方面与Rituximab有类似的疗效和更低的副作用,而且对多种涉及B细胞异常激活的自身免疫疾病,也有更广泛的应用前景。另外,本研究还设计了10种制剂处方用于人源化CD20抗体的工艺生产,通过SDS-PAGE和CE-SDS检测了这10种制剂处方样品在不同温度(-80℃,-20℃,4℃,25℃和40℃)下存放30天、60天、90天和120天的稳定性,拟初步采用3#制剂处方。同时,采用毛细管电泳技术对新型人源化CD20抗体的理化性质(包括纯度,等电点等)进行分析研究,发现不同批次样品的酸碱性组分含量有所差异,该差异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抗体分子的生物活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