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三副面相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aohe520131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日常生活审美化”是一个时下非常流行的概念,关于这个概念最直观的印证是在身边正在发生的审美化热潮,我们的生活正在被一个无孔不入的装饰潮流环绕在当中,然而深入这个问题我们却发现,它越来越呈现出一种分化的趋势,关于它的本源、表现方式、价值基础,各种流派各种学说都有其依据,各种解释之间互有联系却又迥然不同,“日常生活审美化”的丰富的表现形式成为了解读它的最大障碍,因为它已经蔓延至生活本身,而“日常生活”的概念在今天也趋于复杂,这更加增大了解读这个话题的难度。因此,就有必要对之进行一次梳理,总结出一个尽量全面的流派谱系。第一部分主要论证沃尔夫冈·韦尔施的“认识论审美化”。韦尔施的这一思想主要在其《重构美学》中集中展开,他认为,“日常生活审美化”现象有一个深层次原因,这个原因超越了它喧嚣时尚的表面,体现出人类认识世界的角度发生的转变。我们看到的日常生活中的审美化倾向并不是由经济目的支配的,而是由人类的本性所决定的,这种本性就是审美维度的建构。在物质资源不发达的时期,人的审美欲求被现实需要压制着,只有少数人能够享受到审美化的生活,而在资源相对富足并且分配比较公平的现代,日常生活就突破了“需要”的限制,成为“审美”支配的对象。韦尔施接着指出,不仅是日常生活,我们建构整个文明社会的理论根基都是审美的构成的,也就是说,是由主观和感性所决定的。一切问题都是立场问题,担任整个现实社会的根基的理性,其实深深受制于感性的影响,从鲍姆加登,康德,席勒,尼采一路走来,一直在将感性的力量推至一个更为重要和基础的地位。因此,“日常生活审美化”并不仅是一个现实领域的美学现象,更是人的类本质的外在表现和感性的狂欢。因此,韦尔施首创“伦理/美学”的概念。这里的伦理不带有道德评判的意义,但是具有本源性和决定性,它在认识论角度将人的审美能力作为人区别于动物的最基本属性,并将整个社会文化囊括进了美学的研究范围。本文的第二部分,主要是阐释西方马克思主义者对资本主义意识形态在日常生活中扩张的批判。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日常生活本身具有“直接性”,这种直接性表现为对外来信息不做甄别的惰性,因此它极容易受到资本主义价值观扩张的影响。“日常生活审美化”就表现为资本主义在全球范围内向审美领域的扩张,大众在面对这种侵略时,往往无法识破诱惑背后的危险,总是容易被其光鲜亮丽的外表所吸引,从而让资本主义在审美领域里对现代社会进行殖民。为了打破这种殖民,粉碎其异化现实的阴谋,一些西方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应该让杰出的现代艺术对这种审美狂潮做出抵抗,用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唤醒大众对美的认识,回归人的本质。卢卡契、布洛赫、列斐伏尔、阿多诺,纷纷从文艺作品的价值角度对人进行纠正。值得注意的是,本雅明是第一个对现代技术文明作出准确概括的人,他看到了技术对文学与艺术的影响,并且天才地预言到了这种影响的范围之广和程度之深刻,只是因为他对这种转变持否定与消极的态度,导致对本雅明对人类前景的预测走向了悲观和意义的消解①。本文的第三部分,主要说明艺术领域在审美化浪潮中的流变。与严肃的学术讨论不同,艺术的指向和追求总是显得多样而浪漫,不同的艺术形式之间几乎难以对话,相同艺术的不同流派之间,其宏旨亦是千差万别,因此,艺术的自由创作与美学的理性阐释之间总是保持着一种尴尬的矛盾。但是费瑟斯通指出,艺术领域的发展变化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之间是有联系的,前者是后者的一种重要的表现形式,因此我们有必要将二者加以比较,尝试得出一种相对可信的结论。艺术领域的“日常生活审美化”倾向,可以称之为“审美的日常生活化”。具体表现为艺术作品与日常生活之间的双向流动,最终变得密不可分。这种对话的深层原因是艺术作品的大众化,这种大众化体现为两点,第一,艺术作品的大量复制,使得审美行为变得容易,不再是一种难得的享受,而是逐渐成为生活的一部分;第二,大众的审美经验与审美品位上行,影响到艺术作品的创作,使得艺术品的审美趣味越来越趋近于日常生活的形态。因此我们进行梳理能够发现,第一次大规模的艺术转变是唯美主义运动,“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标志着艺术作品与崇高的理念追求逐步分野,开始思索自身的意义,而唯美主义的第二步,就是以王尔德为代表的一群人,将唯美主义上升为一种生活理想,开始在着装、谈吐、配饰中塑造自己。这是非常关键的一步,它实际上意味着唯美主义的创作重心由艺术走向了生活,有人认为这才是“日常生活审美化”的雏形形态。②本雅明认为,后现代社会的一个重要标志就在于艺术的无限复制,这导致了艺术品“光晕”的消失,最终导致了艺术品社会功能的改变,它不再具有礼仪意义上的庄重,而具有了政治特点,因为艺术品的权威性被打破,就意味着大众的审美开始对艺术的格局进行占领,这具有革命性的意义。随后鲍德里亚对后现代社会进行了进一步的阐释,认为信息已经“内爆”,虚拟与现实的界限已经模糊不清,媒介逐渐成为生活中的主导,拟像传递出的信息不是现实,而是对自身的模拟,甚至进一步控制和占领人类。在艺术实践领域,这一点正在被慢慢证实,现代艺术正在以越来越多的匪夷所思的形式传递着日常生活的体验,无意义的符号充斥于社会,混淆艺术与生活的界限,一切经典都在受到质疑与重估,所有崇高的意义都在慢慢消解。从这个意义上理解,“日常生活审美化”就表现为生活与艺术的相互转化。本文对“日常生活审美化”做出的不甚严密的划分,大致将这个话题总结为三种倾向,然而这三种倾向并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很多地方都有衔接和借鉴,比如,韦尔施对审美化现象进行的“深层”与“浅层”的区分,其中“深层审美化”隐含了本雅明的技术决定论的色彩;费瑟斯通关于“日常生活的审美呈现”的三种区分,与西方马克思主义的文化批判一脉相承,这种观点正是韦尔施力图消解的历史偏见;以唯美主义为滥觞的“艺术自觉”,最终走向了虚荣浮华的反面,与他们的初衷构成了讽刺的背反,这又正好成为了资本主义“异化”本质的体现,成为了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文化批判的理论依据……类似这种联系还有很多,这些共同体现了“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的复杂与多变。造成这种现象的根本原因,正是一直困扰美学的“美的本质”问题,它不仅左右着人们对“审美化”所持的态度,更决定着思想家们研究它时所用的方法。韦尔施在他的《重构美学》中指出,“美”的多义性并不妨碍“美”的合法性,对“美”进行研究必须考虑到它的含义的多元,因此美学才必须对自己进行“超越”,只有这样才能将“美”的诸多涵义统摄起来,因此在这个意义上说,“日常生活审美化”问题就跳出了狭义的“日常生活”的层面,变成了“生活思维”与“审美思维”的结合的方式问题,无论是“生活思维”还是“审美思维”,都具有几乎是无穷无尽的呈现方法,它们的结合就是广义上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本文所要探讨的“审美化”,就是在这个意义上展开的。韦尔施的这种观点,给美学带来了无穷的机遇也带来了深刻的危机,笔者认为,这就是“日常生活审美化”具有多面性的深层原因。将这三种审美化理论并列起来,笔者发现,它们共同体现了一种文化分化的观点,即马克思·韦伯所说的西方文化自康德以来被区分为认识、实践、审美三大领域的观点,而审美化的多样化呈现则恰好体现了西方现代文明的这种分化特征:审美在认识论领域的扩张催生了“超越美学”,在实践领域的扩张招致了资本主义批判,在艺术领域的扩张则体现了后现代艺术的多元化。本文拟对现代社会的“日常生活审美化”概念进行辨析,廓清三种审美化现象的源头与影响,并在最后斗胆尝试对这一命题做出自己的总结和评价。
其他文献
采用粉末冶金法成功制备出孔隙率范围在62%~73%的氟化镧增强型多孔钛,且其力学性能已满足硬组织替代物的要求。多孔钛的表面活性程度直接影响植入后的骨键合情况,而多孔钛属于
传统对精密与超精密磨削加工过程中产生的磨削热的处理方式是大量浇注冷却液,由于磨削区气障的影响,使冷却液的使用率低,冷却效果差。基于汽雾介质的强换热能力和聚焦超声的声动
<正>让学生进行名句默写,其中有屈原《渔父》中的"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然半数以上的学生都将"吾"写成了"我"。笔者认为,这可能是因为"我"是现
法律的确定性是法治的基础。但是对于法律确定性这个问题,一直存在争论。有的认为法律是绝对的确定的,因而适法者只是机械地把具体案件与法律规范对应起来,也有的认为法律的确定
后备盘台是先进主控室的重要组成部分和重要的安全屏障,其功能是在数字化仪控系统失效时,维持核电站的正常运行或将核电站引导到安全的状态下。后备盘台人机界面布局不仅直接关
目的:探讨穴位按摩时实施心理护理对中风偏瘫的康复效果。方法:将100例中风偏瘫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常规中西医结合康复方案(服用补阳还五汤加减、
研究了含水量对顺层坡风化界面剩余下滑力的影响。以贵州高速公路某段顺层坡填方路基为背景,将室内试验与剩余下滑力计算结合进行研究。结果表明:黏聚力在最优含水量附近存在
目的探讨P波及心率变异指标与阵发性房颤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因阵发性房颤住院患者32例,进行环肺静脉线性消融术治疗,并依据术后14 d内患者是否房颤复发将患者分为房
通过色差计测色试验、球蛋白沉淀试验和新鲜度感官指标等研究方法,测定猪大腿肉通过不同浓度的柚皮苷的处理,猪肉在不同贮藏期的各项指标变化。结果表明:添加不同浓度的柚皮苷会
为提高信息安全等级保护建设的科学可行性,给出了网络基础安全建设的整体设计方法。该方法通过分析安全保护等级、网络协议和安全要素的相互关系,以基于802.1x的访问控制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