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9年以来中国乡村社区治理的历史演变与现实创新——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

来源 :苏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usuk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工业化和城市化进程的加快推动了乡村社区的快速发展,而自从建国以来的六十多年时间里,执政党和政府从未停止过对乡村社区合理化治理路径的探索。而传统的治理路径在经过实践的检验后不无显现出了一定的局限性,因此本文试图以公民社会的理论视角,回顾新中国成立以来党和国家乡村社区治理的历史,以对当下的治理路径有所启示。本文通过梳理集体化时期、改革开放之后和新农村建设时期的乡村社区治理路径的历史经验,总结出不同历史的治理路径对乡村社区公民社会发展的影响和作用,并以此基础,分析当前我国乡村社区治理所面临的困境和陷入困境的原因,探索出在城乡一体化进程中的乡村社区治理创新型路径,即通过公民社会体系的构建,形成多元善治的治理模式,多方参与的公民文化环境和乡村社区公共产品良性供求机制。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组织公民行为作为一种角色外行为,是组织正式规范之外的一种工作行为。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组织已经认识到组织公民行为对组织的绩效,尤其是团队绩效有着明显的促进提升功能。公务
伴随着经济的迅猛发展,居民的社会生活和整个社会的结构都发生了急剧的变化,“单位人”逐步转为“社会人”,作为城市社会组织管理的最小单元——社区面临着改革和调整的任务。因
政府绩效管理即政府对其自身及其行政活动的相关绩效的审核、认知、测量和总结,并以此提高政府管理水平的活动。作为一种新的管理实践和管理技术,政府绩效管理在公共行政中倍受
近几十年,加工贸易的持续发展为我国的经济增长和劳动就业作出了巨大贡献,吸引了大量外资进入,但随着国内劳动力紧缺、人力成本的逐步上升、产业结构的调整等一系列因素,加工贸易
社会治理创新是党在治国理政理念升华后对社会建设提出的基本要求,是确保社会既充满活力又和谐有序的必然要求,也是实现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重要环节。近年来,随
在城市化进程中,大量原来的村庄逐渐被圈入城市范围,但其社区管理体制和人员管理办法等众多方面均未完全纳入城市体系,城郊村由此形成为一种独特的非城非乡也可称亦城亦乡的过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