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与拯救

来源 :山东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u82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山东实力派人物王鸿一联合了一批志趣相同者在北京创办了《村治月刊》,旨在全国推行以河北定县翟城村、山西村政为基本模式的“村本政治”。时人对此知识人群体以“村治派”称之。在王鸿一整合下,村治派不仅在学理上有吕振羽、梁漱溟、茹春浦等理论派人物鼎力加持,也获得了米迪刚、梁仲华、彭禹廷等地方自治力行者的实践响应,遂使村治思潮在全国渐成蓬勃之势。后在梁仲华、梁漱溟、孙则让苦心经营之下,村治派与其他团体相呼应,全国各地乡村建设运动纷纷兴起。以往的研究中,常常把“村治派”作为“民国乡村建设运动”的附庸来展开,未曾追溯村治派的起源,也没有考察它的发展历程,对于村治派的理论实践及其对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发挥的作用也没有专题的研究。本文将村治派从起源到巅峰再到沉寂的过程作一事实的梳理,以弥补、校正已有研究成果的不足及成见;同时将村治派置于近代中国乡村社会转型的长时段历史进程中,清理出它的学理主线,并与政党介入、宗教介入的社会改革相对比,以探求儒家思想、马克思主义理论、自由主义三种思想指导下的乡村社会改革所呈现的不同面貌,进而观察国家力量渗透和基层社会改革张力下的近代中国乡村问题解决之道。村治思潮产生于近代中国农村社会危机的大背景之下。20世纪初叶中国农村的衰败,本质上是中国传统社会受到外来力量的冲击造成的,这也是任何一个“后发外生型”国家走向现代化的必经之路。晚清民国政府为应对国际国内新局面,出台了若干地方自治政策,试图缓解社会危机,由此催生了三个区域的早期村治实验:河北翟城村治、山西村政和曹州府善后局设立。正是这种社会生态,促成了“村治派”的产生及其对中国农村出路的不懈探索。1929年,王鸿一联合米迪刚等人创办《村治月刊》,标志着村治派的正式形成。早在1922年王鸿一和米迪刚在推动实行西北垦殖时相识相知,并在“村落自治是解决中国问题的关键”这一认识上达成一致。米迪刚亲身参与并主导的翟城村治为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的思想体系提供了样本参考和理论借鉴。1924年,两人在北京创办《中华日报》,呼吁以村落为单位进行乡村改革,并提出了一套以村治实践为基础的建国方案,但在时局动荡之下,影响极为薄弱。1929年3月,在阎锡山、冯玉祥支持下,王鸿一集合米迪刚、吕振羽等一批理论家和社会活动家,号召“实现革命主义、恢复民族精神”,创办了《村治月刊》,并以此为大本营研究村治学理、推行村治实践。众多学校、媒体、社团纷纷响应,一时间研究与推广村治成为全国潮流。民主政治的激进化是村治派主张的歧出。吕振羽由“改良”转向“革命”和彭禹廷由“民主”转向“封闭”是民主政治激进化的两个方向。“民主政治之如何确立”,是《村治月刊社宣言》里的重要内容,作为《村治月刊》的主编和主要理论旗手,吕振羽最初将“民主政治”定位为“三民主义的村治”,主张“非暴力的革命建设”,这与王鸿一“全民政治”和米迪刚“民主传贤”的主张是一致的。随着社会情境和个人际遇的变化,吕振羽开始由“改良”转向“革命”,认为发动农民斗争、革命夺取政权才是解决农村问题的正确路径。彭禹廷提倡以“缩小的三民主义”在宛西实施地方自治,后在多重重压之下,转向了一种封闭的权威性地方自治,最后以失败告终。与彭禹廷将地方自治缩小在局部的、封闭的、独立的空间范围不同,吕振羽更强调在一种更广阔的社会整体解决方案中来解决农村问题。两者之于村治派的歧出,恰恰是两种相反方向民主政治主张的激进化,由此得出的行动逻辑和实践行为也产生了两种不同的社会后果。梁仲华和梁漱溟的倾力合作推动村治事业走向巅峰。在韩复榘的支持下,梁仲华和梁漱溟接续王鸿一开创的“村治”事业,先有河南村治学院、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相继设立,再有邹平、菏泽、济宁等实验县开办,乡村建设运动浪潮持续高涨。梁仲华负责乡建工作的组织与具体的行政事务,梁漱溟从社会与人心问题的逻辑出发,对“研究”“训练”“实验”等各项乡建具体内容进行理论建构和路径设计。村治派的理论主张有了广阔的实践区域,并把社会影响力扩散到了全国政商学各界,国民政府内政部以村治派的社会改革实践为参考,进行了全国县政改革设计和区域实验。在这种政治力量收纳、社会力量欢迎的态势下,乡村建设浪潮在全国兴起。三次全国乡村讨论会的举办标志着乡村运动的大发展和高涨,村治派的政治影响力和社会声望日隆。但在这种蓬勃壮阔的表象下,现实行政力量与社会改革运动的纠葛也在其中暗流涌动并日益激化。在政权对乡村社会的强力渗透和控制下,村治派的社会改革最终归于沉寂。菏泽成为第二实验县后,孙则让主导的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带动社会改革卓有成效,这一模式很快被韩复榘在全省区域推广以实现对乡村基层社会的有效控制。村治派所秉持的乡村改革的独立性全面消解。1932年第二次全国内政会议确立设置县政改革实验区,山东省政府在原来邹平实验县基础上加设菏泽为乡村建设实验县,并由王鸿一的学生兼同乡、时任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副院长的孙则让亲往家乡主持实验工作。孙不负众望,在应对黄河水灾的同时,以“乡农学校”组织民众自卫训练,很快在地方治安、农村经济、乡村教育、地方自治等诸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韩复榘从这一改革模式中看到了社会控制的极佳效果,遂令设立乡村自卫训练试办区,其后在抗战形势下,又根据梁漱溟等制定的三年计划,于全省逐次设立行政专员公署。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的施政区域和社会影响力迅速扩大,基层中间组织的设立,有效抑制了土豪劣绅、奉官为匪等恶劣势力在乡村社会的蔓延趋势。但此区域的扩大,更多体现了韩复榘主导的政府控制体系对基层社会的强力渗透。韩复榘被罢免后,新任政府主席沈鸿烈撤销了山东乡村建设研究院,村治派成员各分西东,从此沉寂。作为村治派改革成效的参照,考察国民党政权控制下以纯行政力量推动或是宗教合作背景下的乡村社会改革,考察中共农村道路的探索,包括没有获得政权的早期海丰农民运动和获得局部行政权力的陕甘宁边区改革,可以得出以下结论:近代乡村改革无论是在何种意识形态指导下,乡村改革最初阶段的成效与尊重当地民众伦理情感认同的程度呈正向关联关系;乡村改革中政治权力介入呈现加强态势,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追求目标或是共存,或是后者让位于前者。乡村建设运动激起了巨大的理论波澜。针对村治派的理论与实践,诸多批评纷至沓来。梁漱溟的乡村建设理论很多受到王鸿一的启发和影响,特别是“反对欧化俄化,恢复民族精神”这一主张,是对王鸿一“恢复民族自信力”思想的承继和发扬。村治派对于“村治为国家政治根本和社会组织基础”的看法有着高度的认识一致性。当时的著名评论家孙伏园观察认为“乡村建设为时代大势和国家命脉延续所需”,并把乡村建设运动与近代挽救国运衰败的五次大运动作为相互承接的脉络加以叙述。批评的声音主要来自于三个思想流派:东方文化主义派、自由主义西化派、左派经济学家。梁漱溟在与这三大派别的论辩中仍然坚持认为中国问题必须走理性解决之路即乡村建设道路,即坚持文化改造下的乡村建设路径,从正面培养公众意识,健全乡村团体组织,以新道德建设一种新的社会制度。梁漱溟在这些论辩中所展现出的变革、理性、独立的理论品质,正对应了村治派一贯对于道德原则的坚持和捍卫。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村治派对农村危机的思考和拯救最终归于沉寂,但他们对农村社会的发现,是近代中国由传统社会向现代转型的一种有益尝试。村治派在“恢复民族精神,保持固有道德之乡村自治”这个大方向下的理论探索和社会实践,在长时间轴和多空间维度上呈现了近代知识人对于民族国家塑造的努力和创造中国本土现代性的冲动。虽然这种努力和冲动未曾成为当时社会发展的主调,但反思这一历史过程,可以更为理性地看到中国乡村社会发展改革的关键性法则。其一,尊重民众伦理情感认同为乡村社会改革的基本原则;其二,渐进实施社会调控,保持社会资源总量对新体制实施的有效支撑;其三,适度区分有效衔接,实现行政力量与社会运动的良性互动,促进国家权力渗入与村落自主性之间的良性平衡。村治派对儒家伦理的坚守,在今天工业化、城市化、市场化、信息化进程中仍有其现实意义。如韦伯所言,革命的真正起因在于一种新精神的作用,“村治派”的主张在当时乡村社会边缘化的状态下提出,并抛开各种龃龉与桎梏而付诸实施,这是一种理性审视后逆流而上的奋勇行动。发现农民,认清乡土社会,这是王鸿一、米迪刚、梁漱溟等村治派知识人对近代中国现代转型的最大启蒙。
其他文献
网络游戏直播产业目前在我国是发展最为迅速的娱乐性产业之一,但事物的的发展总是具有两面性,虽然网络游戏直播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但随之而来的著作权纠纷案件越来越多。目前,如何从法律层面对网络游戏直播画面相关问题进行有效解决,在学术界和司法界引起了广泛的讨论。本文围绕网络游戏直播画面的作品属性及权利归属等著作权问题进行研究,本文在第一部分从网络游戏直播画面的相关学理基础入手,分别阐释了网络游戏画面和网
学位
医疗机会丧失侵权是一种新型侵权类型,司法实践中此类案件频频出现,医患矛盾不断升级。医疗机会利益能否纳入侵权责任编保护的客体,患者遭受的医疗机会丧失损害能否得到赔偿,对保护患者的民事权益,合理分配医患双方的利益和风险,以及医生对不同治疗方案的选择具有重大影响。因此,我们确有必要对医疗机会丧失损害责任加以研究。本文主要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就医疗机会丧失理论进行简要介绍。患者因医疗过失引起医疗机会的部
学位
诗歌和文言文作为传统文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古以来具有极高的教育价值。新课改以来,小学部编语文教材中古诗文篇目增多,约占课文总篇目的30%,文言文学习时间前移,传统文化得到高度重视。古诗文是学生积累语言、发展思维、提高审美鉴赏能力及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载体。古诗文学习是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全文除了绪论和结语外,共分三章。第一章古诗文教学对培养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意义。古诗文语言凝练、
学位
高中政治课作为一门理论性较强的学科,在实际的课堂教学中,如果不采用恰当的教学方法,难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因而,教师应采取何种教学方法,使学生能够更好地理解政治知识,并将其运用到社会实践中,这是思政课教师应认真思考的问题。运用案例教学法,教师通过组织引导学生对案例进行深入分析讨论,加深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能够达到提高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能力的目的。高中政治课应用案例教学法契合了新课改所倡导的“素
学位
癌胚抗原(Carcinoembryonic antigen,CEA)作为一种广谱性肿瘤标志物,对于癌症的早期诊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因此,学者们对用于CEA检测的高灵敏度和准确度的传感器展开了广
本文以体育游戏教学法为干预手段,在体育课中对小学六年级学生进行运动干预,探究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小学六年级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本研究采用文献综述法、问卷调查法、教学实验法、数理统计法,在临沂九中小学六年级中随机选取两个班级为实验对象,探究体育游戏教学法对小学生体育学习效果的影响。对实验班学生采用体育游戏教学法,对照班学生采用传统教学方法,对两个班级学生的身体机能和素质、体育学习兴趣、主观运动感觉在
学位
2019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新时代爱国主义教育实施纲要》中特别强调青少年是爱国主义教育的重中之中,高中生是青少年队伍的重要组成部分,爱国是高中生的必备品格与素养。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关键课程,在高中生成长成才过程中发挥着重要的导向作用,加强爱国主义教育是高中思想政治课的应有之义,高中思想政治课加强爱国主义教育的研究有利于落实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有利于促进学生成长成才,
学位
高中思想政治课作为一门德育课程,它承载着教书育人的重要使命。为实现高中思想政治课课程标准中提出的核心素养目标,教师应转变教学方式,通过设计和实施参与性活动唤醒学生主体参与意识,转变学生的学习习惯和思维方式。参与式教学法以学生为中心,充分尊重学生在课堂中的主体地位。因此,将参与式教学法运用到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践中,对实现学科核心素养目标以及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具有重要作用。本文包括引言、正文和结论
学位
2017年推出了新版《普通高中思想政治课程标准》,并于2020年进行修订,下文以“新课标”代称。新课标一个重大的变化是把原有的三维目标表述为更加符合我国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和高中思想政治学科特点的核心素养目标。为了更好的培养学生核心素养,新课标主张构建议题引领的活动型学科课程。高中思想政治课议题式教学在具体实施过程中,要以议题为引线,以情境为载体,以活动为路径,以学科知识为中心以学科素养培育为目标。
学位
伴随着全媒体时代来临,微电影、短视频、迷你剧、微纪录片等微影像形式成为当下炙手可热的时代表达,潜移默化地参与到现实生活的方方面面,改写着人们的工作与生活。“刷屏”这一网络热词恰如其分地折射了当今时代特征与客观现实。正如大数据专家涂子沛先生所说,一个“刷”字,集中展现智能手机时代人们的生活与精神状态[1]。当新兴技术与社会文化高度融合,呈现出文化受制于技术的趋势,在此趋势下人们的生活样貌及心理状态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