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北克拉通与兴蒙造山带地区地壳结构研究

来源 :中国地震局地球物理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hongxinyi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华北克拉通岩浆活动、火山活动频繁,形成了各种断层、褶皱。关于华北克拉通的壳幔结构有很多相互矛盾的地方,导致华北克拉通的研究仍存在诸多争议和疑问。岩石圈地壳破坏的机制是什么?华北地区发生的地震多在中、上地壳,那么中、上地壳速度结构有什么特征?这些问题有待于进一步的研究。兴蒙造山带构造演化经历了多期次古亚洲洋俯冲闭合、地壳增生、陆陆碰撞、后造山垮塌拉张等阶段,之后又叠加了蒙古-鄂霍茨克构造域和古太平洋构造域的作用,对该区构造演化过程以及古亚洲洋闭合位置的探讨有利于更深刻了解兴蒙造山带的构造演化历史。地壳记录了大陆构造演化信息,通过对地壳结构的探索,可以增加对地球内部的了解,推测块体构造演化信息,分析孕震环境。接收函数和背景噪声方法都是目前用来探索地下结构的有效手段,随着机器学习相关方法的发展,机器学习在地震学领域的应用也更为广泛,展现出巨大的应用潜力。本文研究主要包含三个方面:(1)本文收集了华北科学台阵的188个宽频带流动台站的连续地震波形数据,利用邻域算法对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接收函数与噪声面波频散数据进行联合反演得到了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地壳三维S波速度结构,并得到沉积层厚度,莫霍面深度。根据华北克拉通地质、地球物理资料,探讨研究区深部动力学模式。(2)利用中国地震科学台阵探测-华北地区中部”项目第三期在内蒙古二连浩特以南区域布设的44个宽频带台站的地震数据,采用接收函数H-κ叠加方法获取了兴蒙造山带地区的地壳厚度和泊松比。结合前人研究,针对兴蒙造山带区域研究热点问题,即古亚洲洋闭合位置及伸展作用触发机制进行推测。(3)本文提出了一种新的基于机器学习XGBoost的方法利用接收函数数据来估算地壳厚度。我们将其与传统方法进行比较,探讨了机器学习应用的优、缺点。本文研究结果显示:华北克拉通中东部地区沉积盖层厚度与地质构造相对应,盆地区与隆起区分界明显。研究区地壳厚度变化范围约29-46 km,自西向东逐渐变薄。中、上地壳华北盆地S波速度偏高,可能与新生代以来多次沉降所造成的相对高的岩石强度有关;下地壳S波速度显示研究区主要存在三个低速区,分别是唐山-天津周边、张北及太行山造山带地区;华北盆地存在显著高速异常,推测可能是由于华北盆地经历下地壳拆沉后,大规模的伸展作用相伴随的幔源基性铁镁质岩浆底侵至下地壳结晶所造成的。多个发生过强震的区域均在壳内高低速过渡带区域,表现出沉积层下方存在较大范围的(~10 km)高速体,并且高速体又被其下低S波速度包裹的特征,壳内岩石强度的差异为应力积累及地震发生提供条件。兴蒙造山带地区地壳厚度变化平缓介于38.7-42.7 km之间,平均厚度41.2km。索伦缝合带两侧地壳厚度存在差异,推测索伦缝合带为古亚洲洋最终闭合位置;研究区泊松比值整体较低,介于0.215-0.277之间,均值为0.243,暗示着该区岩石组成以长英质酸性岩为主;此外,根据研究区泊松比与地壳厚度呈负相关关系及整体较低的泊松比,表明地壳的挤压增厚,主要是发生在长英质的上地壳。本文展示了如何在一组接收函数样本上训练机器学习XGBoost模型,以及如何计算不确定性。将该方法应用于华北克拉通,并与常规H-κ叠加和CCP叠加以及反演结果进行了比较。用XGBoost模型得到的地壳厚度与传统方法一致性较好。我们的模型可以用来估计受沉积层影响的接收函数,并且不依赖于台站分布。XGBoost模型的有效性使我们能够在大量的接收函数数据集中快速准确地估算地壳厚度。
其他文献
川滇菱形块体前锋部位是指川滇菱形块体的东南部边界,由近南北向的小江断裂带和北西向的滇东南弧形构造带共同组成。该地区地震活动多发且地震强度大,强震活动强烈,为地震学的研究提供了充足的地震资料。研究区内历史上曾经发生1733年8月2日东川紫牛坡73/4地震、1833年9月6日嵩明杨林8级地震和1970年1月5日云南通海7.8级地震,造成了巨大损失。1970年以来发生了 1988年11月6日云南澜沧-耿
五大连池火山是中国东北地区比较典型的新生代板内火山之一,其西侧是大兴安岭构造带,北侧是小兴安岭隆起区,南侧是松辽盆地,火山区主要由北东向断裂控制,沿着这些断裂分布有14座火山锥:南格拉球山、北格拉球山、卧虎山、药泉山、笔架山、老黑山、火烧山、尾山、东焦得布山、西焦得布山、东龙门山、西龙门山、小孤山、莫拉布山。据史料记载,老黑山和火烧山火山在1719年-1721年有过喷发活动。然而,大地电磁结果显示
下午课前在班上发现窗帘被学生弄坏了,于是就展开调查,产生了询问、处理"窗帘"事件以及学生家长来学校维修"窗帘"等一系列事件。
近日,为贯彻落实《国务院办公厅关于以新业态新模式引领新型消费加快发展的意见》(国办发[2020]32号)部署要求,国家发展改革委等28个部门和单位联合印发了《加快培育新型消费实施方案》(以下简称《实施方案》)。为便于各方面准确理解政策内容,扎实推动政策措施落地见效,国家发展改革委、工业和信息化部、商务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卫生健康委、市场监管总局等部门有关负责同志回答了记者提问。
期刊
基于性能的方法确定重大工程的设计地震动参数已经逐渐成为一种主流方向,而面向一般建筑的基于(倒塌)风险的地震动参数区划也将是未来地震区划的必然发展趋势。通过基于性能或基于风险的方法确定设计地震动参数,可以有效的保证所设计的建筑结构在未来一定年限内具备预期的风险或性能。然而,目前关于基于风险或性能的地震动参数确定方法在我国的研究与应用却十分匮乏。本文针对这一问题,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了相关研究。首先,当
青藏高原周缘被坚硬的克拉通所包围,其北部为塔里木盆地和阿拉善块体,东部为四川盆地和鄂尔多斯块体,在边界处形成了复杂的接触构造关系,构造活动强烈。四川盆地西侧分布着一系列大型活动断裂,例如龙门山断裂及鲜水河断裂等,历史上发生过一系列中强地震,造成了重大经济损失及人员伤亡。鄂尔多斯块体内部长期以来地震活动性微弱,其周缘地震活动性强烈。因此这些地区一直受到了我国地球物理学领域的重点关注。四川盆地和鄂尔多
本文主要基于弹性均匀介质、弹性成层介质和粘弹性成层介质,通过计算三种不同位错模型(正断型、逆冲型和走滑型)产生的水平面和剖面上的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库伦应力变化,分析和讨论上述地壳精细结构对同震及震后静态应力场的影响。研究内容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弹性均匀介质,通过模拟计算三种位错模型在水平面和剖面上产生的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库伦应力变化,分析弹性均匀介质下位移场、主应力、面应力和
山西裂谷带位于鄂尔多斯与华北地块交汇处,在印度洋板块的挤压和太平洋板块西向俯冲的共同作用下形成。山西裂谷带内发育一系列断裂,导致该裂谷带结构复杂,是我国华北地区西部强震活动带。川西地区位于青藏高原的东缘,由于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两大板块的强烈碰撞,使川滇地区的地壳产生了强烈变形,地震活动频繁,成为我国最显著的强震活动区域。两个区域均为强震发生区,但是又有其各自的特点。因此开展高精度深部构造环境研究,
场地土层对地震动的放大效应研究是地震工程学中一个重点的研究课题。土层的剪切波速是表征不同场地土层对地震动放大效应的最常用参数。国际上,常用土层近地表30m深度范围内的时间平均剪切波速作为描述土层性质的主要参数(VS30)。在实际的工程应用中,尤其是地震区划、地震保险等大尺度的应用中,逐点测量场地土层的VS30是不现实的;在衰减关系拟合等应用中,很多地震台站也因种种原因缺失了台址的VS30数据。这时
流体注入引发的地震活动是当今地学领域的一个研究热点。位于四川盆地西南缘的长宁地区近年来地震活动频繁,2018年底以来相继发生了多次5级以上地震活动。该地区地震活动与盐矿、页岩气开采注水之间的联系引起了广泛的关注。确定长宁地区地震活动的成因和机理对于分析地震危险性、减轻地震灾害、保障资源开采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使用2015年至2019年长宁及周围地区86个地震台站记录的数据资料,从震源区的三维速度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