纳米铋复合柔性电极的制备及钠离子电容性能研究

来源 :河北工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huangsss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钠离子电容器(Sodium Ion Capacitors,SICs)兼具了类超级电容器的高功率密度和近电池级的能量密度等特点,在锂离子资源越来越紧缺的后锂离子储能时代,吸引了广泛的关注,其柔性器件在未来可穿戴电子产品领域也显示出巨大的发展潜力。铋(Bismuth,Bi)作为一种合金型负极材料,具有高的储钠比容量,但由于其在合金化过程中体积变化剧烈,极易导致电极粉化,严重影响其循环稳定性,使Bi材料的实际应用受到限制。本研究针对上述问题,利用微波辐照技术,在极短时间内对Bi在碳材料表面进行再分散,改善其综合储钠性能,进而优化了柔性SICs。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首先通过湿法纺丝结合微波辐照技术制备了负载Bi纳米颗粒的柔性石墨烯纤维无纺布(Graphene Fiber Fabric,GFF)。通过调节微波辐照时间和π-π共轭结构,原始微米量级Bi颗粒可以在5 s内以20 nm的平均粒径均匀再分散在GFF表面。这种Bi/GFF复合结构有利于高效微波耦合与协同焦耳加热,有效促进了Bi纳米颗粒的再分散行为。研究表明,微波累积能量(Ea)和表面能(Es)之间的竞争机制以及GFF基材的微波耦合能量转换效果对于Bi纳米颗粒的再分散行为产生了积极影响。Bi/GFF复合材料也表现出了良好的导电性和柔韧性,纳米Bi可以有效缓解合金化过程中的体积变化,加快了界面电子传输和储钠反应动力学,在3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可提供112.5 m Ah g-1的质量比容量。以Bi/GFF为负极,活性炭(Active Carbon,AC)/石墨烯纤维无纺布(AC/GFF)为正极组装的柔性准固态SICs表现出了良好的电化学性能与机械稳定性,最大体积能量密度可达16.2 m Wh cm-3。(2)为了进一步提高柔性电极的面密度,进而提升柔性SICs的体积比性能。利用真空抽滤法制备了负载金属Bi盐的碳纳米管(Carbon Nanotubes,CNTs)二维薄膜,结合微波辐照诱导碳热冲击原位还原Bi纳米颗粒。碳材料良好的微波吸收性能,确保预载的金属盐前驱体快速分解并原位还原为Bi纳米颗粒。CNTs的引入提高了柔性电极的面密度,进一步增强了沿着三维方向的离子扩散与电子传导。纳米Bi提供了丰富的合金化活性位点,可以有效缓解充放电过程中体积变化导致的结构粉化。所获得的Bi/CNTs二维薄膜在30 A g-1的高电流密度下,放电比容量可达278.1 m Ah g-1,经过3500次循环后容量保持率高达94%。随后,组装的柔性准固态SICs,体积能量密度可以达到21 m Wh cm-3,表现出了优异的机械稳定性、集成性能和电化学性能。
其他文献
动力总成激励是车内振动噪声的主要激励源之一,明确动力总成激振力可以为整车NVH(Noise Vibration and Harshness,振动、噪声和声振粗糙度)设计提供理论依据。由于动力总成内部结构复杂,直接测量激振力难以实现,只能通过测试动力总成系统的振动响应和悬置系统对应的动态特性参数来间接识别激振力。因此,动力总成悬置系统中输入参数的准确度对识别结果有较大影响,特别是无法在线测试、而其取
学位
插电式混合动力汽车(Plug-in Hybrid Electric Vehicle,PHEV)是一种拥有多动力源的新型交通工具,负责协调控制多个动力源的能量管理策略是该类车辆控制技术的核心组成部分,其工作效能直接影响整车性能表现,故对能量管理策略的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针对某功率分流式PHEV,提出一种基于改进深度强化学习的能量管理策略,通过实时优化能量分配,协调控制多动力源工作状态,提升了车辆经
学位
超临界二氧化碳(Supercritical carbon dioxide,S-CO2)布雷顿循环具有系统紧凑、循环效率高等优势,广泛地应用于核反应堆、燃煤电厂、余热回收、太阳能发电等领域。作为S-CO2布雷顿循环中余热回收的重要换热设备,回热器的综合传热性能对于整个循环系统的热效率是至关重要的。印刷电路板式换热器(Printed circuit heat exchanger,PCHE)因其紧凑、耐
学位
智能网联汽车技术方兴未艾。高等级自动驾驶对环境感知的精度、可靠性提出了更严苛的要求。现有的基于多传感器融合的多目标跟踪研究工作多聚焦于车载视角,然而,受限于车载传感器平台的原理性缺陷,难以对周围环境信息进行全面准确描述。为此,本文以云控车路协同感知中的路侧感知系统为研究对象,以多传感器信息融合理论为基础,对路侧视角下的多目标跟踪进行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路侧多传感器融合的多目标跟踪方法。主要研究内容
学位
随着汽车工业的不断发展,车辆的行驶速度得到了很大提升,对摩擦材料的制动性能的要求也越来越高。ZrB2-SiC基陶瓷材料具有耐高温、耐腐蚀、高强度和低密度等优异性能,作为轻量化高温耐摩材料具有很大优势。但是陶瓷材料的本征脆性限制了其广泛应用,对陶瓷材料进行增韧一直是学者们研究的重难点。目前陶瓷材料的增韧方式可分为添加相增韧和结构增韧,本课题将两种增韧方式结合:(1)以碳纤维作为增韧添加相,在陶瓷基体
学位
柴油机颗粒捕集器利用多孔介质壁面将颗粒物过滤,是行业公认的降低机动车污染物最有效装置之一。但随着装置的长期工作,颗粒物会在过滤体内大量积累,影响机动车性能。为使颗粒物能够在正常排气温度下氧化燃烧,在过滤体表面涂覆催化剂,形成具有被动再生能力的催化型颗粒捕集器。为进一步明确催化型颗粒捕集器在孔隙尺度下流动传热机理,本文使用格子Boltzmann方法对三维重建的催化型颗粒捕集器多孔介质壁面进行流动传热
学位
缺氧是由呼吸血液系统供氧减少或组织用氧障碍所导致的人体病理过程。根据缺氧产生原因和循环血气的变化特征,缺氧现象可分为低张力缺氧、血液组织缺氧、循环系统缺氧和神经组织缺氧。其中吸入气氧分压过低通常会导致低张力缺氧,是飞行员的高空任务过程中最为常见的高空缺氧原因。为解决飞行员在航空任务时产生的高空缺氧现象,本文通过高空环境下人体供氧数据建立了血氧饱和度与供氧浓度之间的关系,并作为供氧模型设计了供氧控制
学位
全球能源日益紧缺以及COVID-19(新冠肺炎)疫情的广泛传播,促使营造一个健康、舒适、节能的人居环境成为了研究热点。在此背景下,针对机械通风在环境营造及能源利用方面的不足,为进一步发掘机械通风节能潜力及热舒适性能,本研究结合多品位能源梯级利用,通过构建不同层级射流间温度梯度引导浮力通量作用方向转变,进而促进浮升力“转劣为优”,提出了新型机械通风模式——叠动通风,并通过主客观对比实验的方法探究了叠
学位
AgSnO2具有良好的抗熔焊性以及耐电弧侵蚀性,且不会对人体和环境造成危害,是最有希望替代AgCd O的触头材料之一,具有较大的发展前景。然而其中第二相成分SnO2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导电性较差,在电弧的作用下会聚集在接触表面,增大触头间接触电阻,提高温升,对AgSnO2的电接触性能造成较大影响,此外SnO2本身硬度较高,不利于触头的加工成型,这些性能缺陷极大地制约了AgSnO2材料的推广及使
学位
随着城市建设和发展,在图书馆中引入中庭是设计中普遍采用的手段,它作为过渡空间不仅可以使人员流通更为有序,同时也调节了室内微气候。由于中庭为纵向大空间,与周围各个区域相互连接,频繁的热量迁移导致了非均匀的室内热环境,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高大空间中通常存在热分层现象,传统的负荷计算方法中没有考虑纵向气流引起的垂直温差现象,因此对中庭建筑负荷计算不准确,进而对中庭建筑进行合适的空调系统设计造成困难。本研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