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通过对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流行病学特征调查、精神科量表评定、内分泌激素水平测定、相关免疫指标检测以及肠道优势菌群检测来综合评价艾滋病疑病症患者的精神状态、内分泌水平、免疫系统功能状态与肠道菌群结构的改变。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3月间前来浙江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感染科就诊求治的符合准入及排除标准的艾滋病疑病症患者,患者组签署相关知情同意书,并寻找年龄、性别与病人组相仿且符合对照组的入排标准的健康人作为对照组,采集两组研究对象的基本信息、病患组病史,收集新鲜血样本作常规临床检测(血常规、肝肾功能及免疫球蛋白、超敏C反应蛋白、血皮质醇及促肾上腺皮质激素、HIV抗体筛查)及部分特殊的实验室检测项目(内毒素、细胞因子、肠道6种优势菌群检测),并由患者自行完成网上的精神科自评量表(SCL90/SSS)评定,同时由精神科医生对患者进行暗示性检测。结果:参与本次研究的符合入排标准的研究对象共102人,其中病患组81人,对照组21人所有研究对象的HIV抗体筛查均为阴性研究对象的总体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30-40岁之间,男性为主,病患组男:女约为5:1,对照组男:女约3:1其中反应病原体感染的指标:病患组血常规检测中白细胞计数超过上限的人数占了不到10%,没有低于正常下限的,病患组白细胞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病患组淋巴细胞百分比超过正常上限的人数也仅占了1/10左右,显著低于对照组,病患组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上限的人数仅占了16%左右,虽然病患组血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总体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但病患组LPS高于正常上限的人数仅占了5%,与对照组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病患组hsCRP高于正常上限的人数仅占了3.70%,hsCRP总体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此外,病患组中血嗜酸粒细胞百分比高于正常上限的人数仅占了6.17%,与对照组相比没有显著性差异,提示病患组无明显的寄生虫感染或过敏反应的征象反映患者免疫状态的指标:免疫球蛋白检测结果亦提示血清IgA及IgG水平异常的人数均占了不超过10%,唯血清IgM低于正常下限的人数稍多,占了将近1/3,但各个免疫球蛋白总体水平在两组间均无显著性差异。两组间各个细胞因子检测结果行显著性检验结果提示相比于对照组,病患组的TNF-α水平显著下降(P<0.05),但IL-1水平明显增高(P<0.05)。精神状态检查:Sc190量表评定结果提示本批患者中有2/5左右病人的躯体化症状明显,从躯体症状自评量表结果可见这些躯体症状分布于各大系统,女性“重于”男性,而他们的抑郁和焦虑症状并不是很突出,但有90%以上患者有明显的强迫症状。SSS量表评定结果显示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各大器官系统的躯体症状主诉。暗示性检测结果提示患者多存在不同程度的各个感官系统上的被暗示性肠道优势菌群检测采用荧光定量PCR法检测这批患者肠道内6种优势菌群,结果发现多数患者都存在不同程度的肠道菌群紊乱,相比于对照组,病人粪便中双歧杆菌、普拉梭菌、乳酸菌和酪酸梭菌含量明显下降,B/E值倒置。基于Spearman等级相关的PCoA分析结果表明两组间在部分菌群含量上有显著差异性;患者肠道优势菌群定量检测结果与Sc190量表评定结果各因子分间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提示患者粪便中肠球菌相对丰度与他们的强迫因子分、敌对因子分、偏执因子分都存在显著正相关,患者的粪便直肠真杆菌相对丰度与他们的恐怖因子分有显著正相关,患者的粪便普拉梭菌相对丰度与他们的躯体化因子分存在显著线性正相关。结论:综上结果,我们不难看出这批艾滋病疑病症患者虽然缺乏明确的病原学感染证据,但相比于对照组有相对显著的细菌感染倾向,并且可以初步推测艾滋病疑病症患者强迫性思维、认知行为改变可能与肠道菌群紊乱之间有一定联系,但这种联系是否为强因果联系,是单向还是双向联系则有待后期进一步研究来证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