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震作用下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残余位移响应研究

来源 :兰州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iqjha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基于性能地震工程的发展,要求进行不同地震激励水平下的结构抗震性能评价,但现有的分析方法大多利用地震下的瞬时响应和累计能量耗散作为主要性能指标,特别是结构整体层次和构件层次下的最大位移和延性能力。而总结以往的震害调查、振动台实验以及数值分析等结果可以发现,即使是按现行规范设计的大多数建筑结构在设防地震或者更大强度地震之后会产生整体的或者局部的残余变形。若结构的残余变形达到静力初始倒塌界限,则会引起建筑结构部分或整体功能失效。对承受余震或二次地震而言,结构的震后残余变形则相当于是一种初始缺陷,更容易使结构产生更大的损伤甚至倒塌。另外,由于残余变形导致结构几何位置的改变,从而需要对其部分非结构构件进行维修和替换,因此残余变形也可以作为震后结构可用性及可修性评价的一个指标。所以,对建筑结构的残余变形指标进行研究是具有一定的积极意义。  本文首先基于前人的大量研究,总结了残余变形指标与基于性能的地震工程之间的关系,残余变形的定义形式、影响因素、包括残余变形在内的性能评价水平和方法、历史数据和宏观描述以及其时程分析的准确性等残余变形的相关问题研究;然后通过P KP M软件对一6层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进行了建模分析,选取其中一榀框架基于OpenSees进行建模,对数值模型进行pushover分析,并基于pushover分析结果建立其等效SDOF体系;最后,根据ATC-63计划建议的选取地震动记录的原则,选取23条地震动记录并将其调整至2个不同地震动水平,对RC平面框架结构进行弹塑性时程计算,统计分析得到RC框架结构残余层间侧移角、最大层间侧移角及它们的比值的分布规律以及3个指标的均值、方差和离散系数等。主要结论如下:  1. RC框架的残余层间位移角与最大层间位移角沿着楼层的分布规律类似,但残余位移响应在同一水平不同地震动下的离散性远远大于最大位移响应的离散性。  2.基于残余位移角的性能矩阵可以作为结构震后性能评价的一种方法,但由于其时程分析结果的离散型较大,利用基于残余位移角的性能矩阵对结构进行震前性能预估时需谨慎对待。  3. P-△效应对多层RC框架的最大层间位移角响应的平均放大作用并不明显,而对残余层间位移角响应的影响比较明显,在多条地震动下分析结果的离散性也较大;  4.多层RC框架结构的高阶模态效应对最大层间位移角和残余层间位移角响应的放大作用均比较明显,其中残余层间位移角的放大程度更大,其在多条地震动下分析的结果离散性同样也更大。
其他文献
多孔介质材料在工程建筑和日常生活中随处可见,我们所用到的所有天然材料,人造材料,包括生命体都属于多孔介质范畴,依据研究和使用的涉及方向的不同,多孔介质可以分很多个不同种类
随着国家经济建设的飞速发展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广泛实施,越来越多的大规模投资建设项目在西北地区得到了长足发展,其中最为典型的便是航空运输产业。但是不同于中东部地区,机场
人字型张弦梁是由刚度较大的抗弯构件(梁)和高强度的柔性构件(索)以及连接两者的撑杆组成,通过对柔性构件施加预应力,使相互连接的构件成为具有整体刚度的自平衡体系。人字型
混凝土是一种存在初始损伤的工程材料,其破坏过程是在外载荷作用下微细观尺度的损伤萌生、扩展、贯通,直到最后宏观裂纹产生导致混凝土失稳破裂的过程。本文以声发射和计算机层
无底柱分段崩落法凭其结构简单、机械化程度高等特点,在金属矿山得到广泛应用。但缺乏对放出体、松动体、崩落体三者之间关系的研究,使得损失贫化大的问题一直未得到很好的解决
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基于变形的抗震设计方法需要实现的是构件的实际变形能力大于变形要求,层间位移是控制框架结构整体变形的重要指标,是各构件变形的综合结果。钢筋混凝土梁柱
压电材料在智能材料中使用非常广泛,例如力电传感器,传输器和执行器,因为它们有较好的力电耦合特性。本文的目的是对在压电介质中圆柱形夹杂和裂纹之间动力反平面行为进行理论研
学位
主次结构体系的动态分析已经越来越受关注,因为次结构系统对它们所连接的主结构系统的正常工作和安全起着重要作用。预应力索桁架点式玻璃幕墙这种主次结构体系因其通透、美观
龙门吊是船厂造船安装必需的生产设备,一般的龙门吊体积和重量都非常大,其安装需要专门的大型龙门吊提升支架。龙门吊提升支架其结构形式为空间索—桁架混合结构,由缆风绳和门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