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的失落与追寻——苏珊·桑塔格《死亡匣子》的意识之旅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ickey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苏珊·桑塔格(Susan Sontag)(1933-2004)是20世纪美国具有影响力的文学家和理论家,是60年代美国铸就的偶像,同时也被称为是“最后的知识分子”。她以独特的艺术创作传达着她对于世界的关注和对梦想的执着追求。  自我追寻的主题自桑塔格的第一部小说《恩主》开始就贯穿于她的整个小说创作生涯。《死亡匣子》中的迪迪搭乘着通向死亡的列车,展开了一场经由自杀开始经历重生直至从容地走向死亡的自我追寻之旅。现有的研究一种重要以桑塔格的“反对阐释”理论作为依据探讨小说形式的实验性以及创新,而另一种则从小说所包含的现实性因素出发,运用心理学、存在主义、精神分析等相关理论分析迪迪的生存状态,从而给予现代人以启示。但《死亡匣子》作为桑塔格由前期形式主义向后期现实主义转变的“桥梁”,它既有桑塔格形式上的创新,又凸显了对于现实的观照力量。本文主要以迪迪自我的失落与追寻为主题,结合叙述学知识探讨现代人的荒诞和孤独以及他们追寻自我的多种尝试和失败后对于现实的绝望,从而可以得出小说叙述上的特点既与对小说内容形成呼应,也是小说主题的另一种体现。  全文共包括五部分:第一部分概述国内外对于桑塔格和《死亡匣子》的研究,以便在此基础上展开本研究;第二部分从詹姆斯的“经验自我”分类入手,分析迪迪的物质自我、社会自我和精神自我的失落,探讨荒诞处境下迪迪的焦虑和自我的危机,由此提出其自我追寻的迫切性;第三部分展现迪迪自我追寻的尝试及其结果:无论是自杀、看与被看、逃离还是最终走向死亡,这都使一切回到了原点,迪迪的自我追寻失败了;第四部分从叙述学的角度探讨小说形式上对主题的呈现。空间化的建构和时间的变形展现出了迪迪主体性的迷失和追寻自我的迷茫,叙述视角的变化让我们看到了他对自我认识和确定的渴求,而回环式结构则映射出迪迪自我追寻失败的必然性。结语部分主要对全文做了总结:从小说内容和形式上的分析可以看出二者在表达主题上的一致性;而小说中人物形象的符号化和意识流、哲学的表达则使得其小说不大受欢迎,但小说中对于现实的关怀则体现了这部小说在桑塔格小说创作中的过渡作用。这部小说同样展现了桑塔格作为作家的责任感和她对自我的不懈追求。
其他文献
学位
日常生活作为人们熟悉的生存领地,它无时无刻不和人类活动发生着各种联系。但是长期以来,在传统形而上学的视野中,日常生活很少引起哲学家们的关注,而成为了一个被忽视被遗忘的领
学位
该文首先追溯了“良知”范畴的历史流变,简明阐述了王阳明“良知本体论”心学思想的历史形成及其主要理论内涵和内在矛盾.其次,该文人主体性,境界论,心理学,现实性四个方面重
文学的后殖民主义问题非常庞杂,由于篇幅所限,该文避免对现象进行过多的描述,而主要采取宏观把握的方式,力图在大量材料与现象中理出一条清晰可辨的逻辑线索.然而,学界对后殖
本文研究了不同播种期荆芥的形态、产量和挥发油含量的变化。认为荆芥最佳播种期为3月下旬至4月上旬。 In this paper, we studied the morphological changes, yield and v
在当代中国经济和社会变革的大背景下,对当代文化的探讨成为了学界关注的重点,与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大众文化研究就更是成为热点。但综观当前的研究文献,由于分析的立场和角度不
学位
为了克服大气湍流对自由空间光通信(FSO)链路的影响,将LT码应用到FSO系统中,并结合基于部分信息LT码的修正转移鲁棒孤子分布(ISRSD),模拟了不同大气湍流强度信道,采用不同的
研究了四种氮水平和四种钾水平对小麦氮素营养的影响。结果表明,各生育期植株不同器官的磷浓度随着供氮水平的提高而增加,而与体内的氮浓度呈极显著的正相关,在不同的钾水平
在中国学术史上,《四库全书》有着无可替代的地位,当时馆臣除了利用宫廷藏书及民间征书外,还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明清以来亡佚己久或世间罕见的三百多种佚书,这些辑本统称为“永
学位
本研究报告主要对汉语的几种句法形式从先秦至中古的发展演变及其规律进行了专题性的探讨。  上古至中古汉语句法的演变大致有三种情况:一是由语言自身演变机制所致的汉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