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洲藏学史(16世纪-21世纪初)

来源 :陕西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angyang062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欧洲藏学发展迄今已有数百年的历史,但国内外学界对此鲜有专题性综合论述,追究其成因,内容庞杂、细节繁琐或是关键。梳理其历史发展脉络,不仅对了解欧洲藏学的全貌、理解欧洲藏学的现状、判断其未来的发展趋势有重要参考意义;而且对中国藏学的发展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在此过程中,发掘出一些新的、此前未被学界重视的研究资料或学人事迹,展示出某些隐匿的现象,也有助于为藏学史的后续深入研究提供新的灵感。本文是依托导师王启龙教授任首席专家的国家社科基金重大招标项目“近代以来域外藏学研究经典整理与研究”(14ZDB115)所选的题目。本文目标是在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欧洲藏学发展基本事实的基础上,简要呈现脉络清晰、特点鲜明的欧洲藏学史;对不同阶段欧洲藏学的发展契机,藏学的发展状况以及藏学在不同阶段的特点等问题进行尝试性地探索。全文除去绪论及结语之外,论文主体根据藏学发展不同时期分为四编,每编又分3章分别叙述各个时期的诸多方面,主要是各阶段藏学发展的历史背景、藏学人物、藏学著述等。其中,第一编是对16世纪至19世纪中叶欧洲藏学发展情况的回顾。在这一时期,在传教士、英国东印度公司以及欧洲佛学发展等多重因素的推动下,中国西藏开始逐渐进入西方社会的视野。这一时期的藏学研究以传教士、探险家以及学者为主要力量,研究成果集中于宗教、语言及历史领域,研究方法多以叙述和译介为主,并逐步向比较分析的科学研究方式转变;至19世纪初匈牙利人乔玛·科勒斯首次对藏族文化进行了系统且集中的专业研究,藏学研究的语言学和文献学模式基本形成,欧洲的藏学研究初步成型。第二编是对19世纪中叶至20世纪中叶欧洲藏学发展脉络的探索。19世纪下半叶,随着基督教海外传教事业的发展、欧洲各国在亚洲地区的探险以及利益争夺活动的增多,藏学研究的重要性受到关注。这一时期藏学的学术性增强,从事藏学的科研人员数量增多,在传教士、学者以及探险家们的共同努力下,藏学在这一时期获得了更加深入的发展,为后续的研究积累了经验和资源;研究领域也有所拓展,依托于一批新发现的藏文文献及藏族文化事例,同时得益于实地考察活动的昌盛,在传统的历史、语言、宗教、文献等内容之外,还新增了人物、艺术、民间文学、考古、社会,以及医学、历算、经济等内容,研究范围更加宽泛,并形成了以朱塞佩·图齐的藏学研究为代表的语言学、文献学以及田野考察与文献相结合的研究路径。至20世纪中叶,欧洲藏学的研究体系和框架基本确立。第三编对20世纪中叶至20世纪80年代欧洲藏学的发展概况进行了总结和分析。二战之后,百废待兴的欧洲面临着精神信仰崩溃的社会危机,东方宗教成为欧洲实现自我重建的重要举措之一。在此契机下,一批藏族僧人在欧洲各地积极活动,相继建立起藏传佛教或苯教寺院,藏族的宗教文化由此开始进入欧洲民众的生活;与此同时,随着学界对馆藏藏族文献及物质藏品整理工作的重视和开展,受二战影响而一度延滞的藏学工作重新恢复并且日益完善。这一时期欧洲的藏学研究进入学者主导的时代,一批藏学研究机构和团体开始出现,此前并不重视藏学的欧洲国家也开始参与到国际藏学事业中,藏学研究的专业化和系统化增强;藏学研究的视野更加开阔,以石泰安为代表的新一代学者遵循语言学、文献学以及田野考察与文献记录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在传统研究主题外,开始着意于藏区的社会及政治领域。至20世纪下半叶,欧洲的藏学版图渐趋完整,藏学研究获得了更加充足完善的发展。第四编是对20世纪80年代至21世纪初欧洲藏学的整体总结。经过二战后三十余年的积累,八十年代以后,随着中国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以及科学研究技术的发展,欧洲的藏学研究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获得更加广泛且深入的发展。这一时期,欧洲藏学的专业研究人员数量增加,其中既有接受过专业学术训练、供职于某一研究单位或机构的研究人员,也有部分脱离机构存在的自由学者;藏学方面的专业以及机构或职衔设置的数量也有增多;科学研究的跨际合作也更加明显,不仅科研项目参与人员身份多样化,国际性的学术活动也愈益增多,欧洲学者也日渐意识到亚洲国家及亚洲学者在藏学方面的潜力和优势。就具体的研究而言,这一时期藏学研究的领域和对象的划分更加精细和具体,跨学科的视角和方法的多元化也更加明显,藏学研究开放性和国际性的特点也更加鲜明。至21世纪初欧洲的藏学研究已经相当完备,藏学研究的体系也更加成熟。通过对欧洲藏学五百余年发展历史的梳理和分析,本文认为,从16世纪至今,欧洲藏学从不被重视的辅助性学问发展到煊赫一时的国际性知识,积累了丰硕的研究成果和治学经验,不仅在内容方面从简单的记述描写转向科学研究且日益多元化,在方法上也形成了语言学、文献学和实地考察分析三种基本路径且跨学科的趋势愈益明显,并呈现出书斋研究与田野实践并重、藏学研究与喜马拉雅研究基本同步,以及以客观的科学研究为目的、政治目的性较弱的整体特点。此外,欧洲的藏学发展历史也在在科学研究及人才培养方面,为我国藏学的发展提供了有益的参考,强调了基础研究以及学术合作的重要性,凸显了跨学科综合性人才的价值。
其他文献
放射治疗(radiotherapy,RT)是肿瘤临床治疗的主要手段之一,约70%患者在治疗过程中会接受根治性或姑息性RT,尤其是对不可手术切除的患者。然而,由于乏氧、异常DNA损伤修复、凋亡逃逸、免疫逃逸、肿瘤异质性、肿瘤干细胞再生等肿瘤自身以及微环境因素导致辐射抵抗。因此,如何有效的提高肿瘤细胞的RT敏感性并降低对正常组织的毒副作用仍是肿瘤放射治疗亟待解决的难题。目前已有针对乏氧细胞的硝基咪唑类
学位
报纸
近年来,随着无线通信用户业务需求不断增长,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成为第五代移动通信(5th Generation Mobile Communication Systems,5G)核心技术之一。大规模MIMO技术在不增加基站密度和额外带宽的前提下,通过挖掘空间维度资源,提高了系统的功率效率和频谱效率。然而,大规模MIMO所需数目
学位
模拟音效是一种特殊的音乐语言,能为作品增添画面感,赋予作品生命力。模拟音效的使用在古筝艺术中已有久远的历史,随着演奏技法的不断创新,作品题材愈加广泛,模拟音效也被推陈出新、更加频繁运用。本文以探究模拟音效及其艺术价值作为研究目标,梳理筝曲中模拟音效的发展与创新;从研究一度创作的意图着手,对筝曲中自然声响、人声以及其他乐器的模拟音效进行解读;从不同演奏家演奏版本和笔者的表演构建层面出发,对古筝演奏中
学位
行波管作为真空电子学领域一种非常重要的功率放大器,具有高功率输出、高效率、高增益等优点。为了研制高效率、大功率、宽频带的太赫兹辐射源,推动高性能装备的发展,行波管的研制向着小型化、大功率、高频段的方向发展。但太赫兹行波管中欧姆损耗大、互作用阻抗低等问题会对器件的输出功率水平产生影响,同时为获得器件的大功率输出,会导致行波管的整管长度过长。为解决上述问题,增加器件的功率容量,本文提出多种太赫兹行波管
学位
我国特色小镇是基于“美丽中国”建设、新型城镇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背景下产生的“绿色生态”空间单元,其高质量发展就是以人民为中心的创新驱动发展和生态优先绿色发展。发达国家的小镇已演变成为国家经济、人口和产业的绿色发展空间载体,特色小镇作为城乡结合点、连接点的最基本空间单元,兼具城乡优点的绿色发展,能更好地促进城市更新和联动乡村发展,推进县域绿色城镇化和城乡绿色协调发展,重构城乡新型
学位
随着通信技术的飞速发展和通信业务需求的快速增长,未来无线通信面临着更快的数据速率、更高的频谱效率和更强的通信质量等诸多挑战。大规模多输入多输出(Multiple-Input Multiple-Output,MIMO)技术通过大量收发天线的部署,在不增加频谱资源和发射功率的前提下,可以极大地提升无线通信的系统容量与频谱能效,是当前第五代移动通信(The Fifth Generation,5G)和未来
学位
复杂形面部件的多物理成像与缺陷定量评估是现有无损检测领域所面临的科学与技术难题,本文对此开展研究,提出了一种基于“特征提取-特征选择-融合决策”的特征融合成像检测框架,基于该框架结合有监督深度学习研究了深度模式区域学习算法,以解决复杂表面环境下微小缺陷的检测与定位问题;基于该框架结合无监督深度学习研究了深度残差融合网络,以实现在静止与运动下的多物理成像与缺陷定量评估。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与创新点概述
学位
糖尿病作为本世纪中威胁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至今仍无有效治愈的方法,只能通过药物或其他医疗手段进行控制。因此,对患者的血糖水平进行连续监测和控制在治疗糖尿病的过程中是十分重要的手段。光声无创血糖检测技术可以规避频繁采血对患者的损害和感染风险,是目前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从硬件设计和软件系统这两个方面对光声无创血糖检测技术进行研究和分析,并设计了一套光声信号采集系统;同时重点研究了光声血糖信号的时频
学位
氢气在新能源、石油化工、核电、航天等领域获得了广泛应用,然而其易燃、易爆的特点导致氢气在存储、使用过程中一旦泄露就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因此,需对氢气使用环境的氢浓度进行实时监测。另外,氢是宇宙中丰度最大的元素,在临近空间中存在痕量的氢及氢原子,氢及氢原子浓度的准确测量是临近空间环境科学中的一项重要的课题,对于揭示宇宙的产生及大气演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在上述应用场景中,急需探测范围宽、探测下限低、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