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社会治理”提出以来,其推进和创新工作成为国家建设重要议题。社会治理根基在基层,而城市社区是基层社会的基本管理单位,也是各项工作开展落实的前沿阵地,因此,社区治理的加强与推进是关系社会治理全局的重大命题。社区治理基础在管理,关键在于居民参与,居民参与是否积极有效一定程度上关乎城市社区建设成败,就这一意义而言,社区治理过程就是社区居民参与过程。新中国建立之后的很长时期内,单位曾是我国城市社区的重要管理与功能单元。经济和社会改革使单位制解体,但单位制社区并未随之消解,在经历转型后它仍于城市生活中扮演重要角色。转型后的单位制社区没有抛弃原有空间优势,它在一定区域内通过居住、利害和情感关系结合塑造了地域社区;但它也突破原有的集中性、封闭性和排他性,在居民构成、社会交往和社区认同等方面由同质走向异质。概言之,在经济和社会改革浪潮中,单位制社区已演变为兼具“传统”与“现代”特征的居民聚居区。为与其他社区做明确区分,笔者把那些在变革中于结构方面发生变化的单位制社区称为“后单位社区”,在本研究中具体指依托于某一单位建立,在经历“单位制”到“社区制”改革后,以居住空间保留为前提,在居民构成、社会交往、行为模式以及社区认同等方面发生改变的一类社区,这类社区常被称为“XX(单位名)社区”或“家属院”。“后单位社区”脱胎于传统单位制社区,特殊的发展历程使其居民在身份上由“单位人”过渡到“社区人”,故而居民在社区事务与活动的参与问题上表现出相异于其他类型城市社区的特殊性。因此,成功发掘“后单位社区”居民参与特点,并使居民积极参与到社区公共事务与长期建设中,既是实现居民身份转变的关键,又是推动单位制社区顺利转型的有效途径,更是促进社区治理创新的突破口。东北作为全国重要工业聚集地带,在计划经济时期以密集的企业单位和事业单位为依托建立起许多单位制社区。受社区管理体制改革和企业政策性改组影响,该地区成为“后单位社区”最为集中的地区之一。这些“后单位社区”在由传统向现代转型过程中既历经蜕变的艰辛,又承担推动城市发展的重任,是各种错综复杂基层矛盾集中的“场域”,其建设难题和居民参与困境已成为社区治理工作推进的“瓶颈”。因此,本研究以地处东北地区的长春市典型“后单位社区”C社区为例,通过对该社区详细考察,较为清晰全面了解居民在参与主体、内容以及方式等方面现状,深入挖掘居民参与特点,运用社会资本理论,辅以治理理论,并结合“后单位社区”自身特征,分析居民参与特点形成原因,以期为改善居民参与状况提出一些可参考性建议,为“后单位社区”建设以及整个城市社区治理工作开展提供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