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全天空条件下蒸散量卫星遥感估算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xiaoxiaodeai1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青藏高原平均海拔在4000 m以上,其独特的动力和热力作用对中国、亚洲乃至全球的大气环流和天气气候均产生了重要影响。同时,青藏高原作为亚洲重要河流的发源地和我国气候变化的启动区,其地-气相互作用的变化影响着其周边及下游地区的供水安全和生态安全,因此对该地区能量与水分循环过程的深入研究和定量理解显得尤为重要。地表蒸散发是地-气系统水量平衡和热量平衡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受到众多因素控制且随环境多变,蒸散发还是陆面过程中最具不确定性的要素之一。相较于空间离散的地面观测方法,利用光学遥感能够实现空间连续的大尺度地表蒸散量估算。然而,卫星遥感估算得到的蒸散量在研究区域的适用性需要地面观测数据的验证,且光学遥感探测在多云时往往存在误差较大或数据缺失的问题。尽管前人已开展了一定探索,但由于青藏高原恶劣的自然环境和观测的困难性,迄今为止对于该地区蒸散发的研究尚不系统。现有的卫星遥感蒸散发产品仅针对晴空条件且在青藏高原地区估算精度不足,因此不能很好地满足实际应用需求。为了排除云对地表特征参数遥感估算的干扰,探究青藏高原地表蒸散发的时空格局,以期为地-气相互作用研究和气候变化研究提供可靠依据,本论文将地基与星载观测、光学与微波遥感相结合,估算了青藏高原全天空条件下的蒸散量。首先,为了探究青藏高原各气象水文因子如何影响蒸散发过程,并克服湍流通量观测资料稀缺的困难,利用“全球协调加强观测计划(CEOP)亚澳季风之青藏高原试验”(CAMP/Tibet)近地层气象参数的梯度观测资料,确定了利用常规气象观测估算蒸散发的方法,为卫星遥感估算提供了丰富的地面验证资料。研究发现藏北高原地区蒸散发的主要影响因子为辐射和温度等能量要素,而非动力要素或水分要素。其次,进行了蒸散发卫星遥感估算模型的比较研究。使用SPOT/VGT数据和时间序列谐波分析法(HANTS)重建了无云影响的植被指数与地表比辐射率时间序列资料集,改进了青藏高原宽带地表反照率估算方程。在此基础上,结合MODIS数据、气象驱动数据和地面观测资料对比了不同遥感估算方法(半经验、单源模型)的估算效果,确定了物理过程更完备的TESEBS模型在高原估算效果更优。为了保证模型输入参数不受云的影响,还需要发展针对青藏高原的全天空地表下行辐射通量和地表温度反演算法。为此,研究移植并改进Heliosat参数化方案,将云反照率作为描述云对辐射影响的综合因子,得到了基于极轨卫星的青藏高原全天空地表辐射通量。研究首次发现并提出穿透深度(Penetration Depth,PD)能够作为综合影响因子描述微波信号在土壤传输中的衰减,由此建立了基于穿透深度的地表温度微波反演模型。最后,估算了全天空地表蒸散量并分析了高原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综合以上研究成果,本研究进一步建立了全天空地表蒸散量遥感估算模型,包含地表特征参数去云处理、全天空地表温度反演、全天空下行辐射估算、全天空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量计算四大模块。结合多卫星、多传感器观测(MODIS、VGT、OMI、CERES、AMSR-E)和大气驱动数据,对地表特征参数进行去云处理。再将去云后的变量结果输入TESEBS模型中计算出地表能量通量和蒸散量,由此对青藏高原全天空地表蒸散发的时空分布特征进行了深入分析。结果表明,模型估算结果与站点实测相比具有较好的一致性;青藏高原地表蒸散发的时间变化基本上满足“单峰型”变化,具有冬季低-夏季高的特点,而空间上具有西北低-东南高的特点,其中存在一个低值中心和一个高值中心,分别位于塔里木盆地和藏东南水汽通道。
其他文献
学位
总结分析评述了作者团队在海空重力测量及应用技术研究领域取得的一些有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的研究成果,主要涵盖需求论证与顶层设计、观测数据归算与精度评估、测量误差分析处理与分离补偿、地表观测重力向上延拓、航空观测重力向下延拓、海域重力数据模型构建、地球外部重力场逼近和大地水准面精化等8个研究方向,重点从各项关键技术的研究背景、研究思路、难点突破、成果应用前景等几个方面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回答了该研究领域涉
激波-行星际日冕物质抛射(S-ICME)作为行星际空间中一类大尺度复杂结构,具有极强的空间天气效应。一方面,S-ICME是强地磁暴的一个重要的行星际起源;另一方面,S-ICME也可能导致太阳高能粒子事件增强。本文主要依据Wind卫星长时间的观测,分析了 S-ICME对地磁暴和太阳高能粒子事件的影响。根据Wind卫星的观测数据,本文建立了 1995至2017年间地球附近的激波列表,总共包含568个前
石墨烯的发现激发了研究者们对二维狄拉克材料的探索。近年来,一种有着自旋1的狄拉克费米子逐渐进入人们的视野。更高的自旋使得它的色散关系比自旋1/2系统多出了一个平带。在自旋1/2系统中的反常狄拉克费米子行为在自旋1系统中有着不一样的表现方式。比如在一定条件下,自旋1狄拉克费米子在任何方向上都不会受到势垒的散射作用,这称为超克莱因隧穿。这种比石墨烯为代表的自旋1/2系统更加优异的特性促使我们研究无序对
内燃机的发明生产为社会生活和工作带来很多便利,它具有体积小、质量小和便于移动的特点,在农业、船舶、汽车和飞机等领域广泛应用。内燃机在创造社会价值、助力生产生活的同时,排放出的大量有害气体也为空气环境污染和人体健康带来严重的影响。为促进内燃机工业形成循环型生产方式和消费模式,推动内燃机工业节能降耗,提升国际竞争力。我国积极推进内燃机再制造计划,促进内燃机工业再制造生产能力、企业规模和技术装备水
期刊
均质压燃(HCCI)、反应活性控制压燃(RCCI)、部分预混压燃(PPC)是内燃机最具潜力的高效清洁燃烧方式。本文将试验和能量/平衡理论分析研究相结合,分析了发动机3种不同燃烧模式热效率和损失机制。结果表明,不同燃烧模式的放热规律对热效率和不可逆损失的影响主要是通过燃烧效率和传热损失来实现,不同燃烧模式的放热规律对燃烧过程不可逆损失的影响不明显。RCCI燃烧模式的热效率和排气与排气能量之比均优于汽
磁场重联是空间等离子体的重要基本物理过程之一。重联发生时相互反向的磁力线彼此靠近,随后断开重新连接,磁力线拓扑位形发生改变,并伴随着磁能快速转换为等离子体热能和动能。作为重要的磁能转化机制,磁场重联在太阳耀斑、日冕物质抛射以及磁层亚爆等爆发性空间现象中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因此磁场重联的研究一直都是空间物理学研究的重要部分。卫星观测、数值模拟和地面实验是目前研究磁场重联的主要手段,其中地面实验因其
在互联网大行其道的近十几年,智慧城市、工业互联网和元宇宙这三个概念也在中国大热起来。但他们能如互联网般成功吗?要回答这个问题,我们还需从信息化发展的历史中去寻求答案。1946年第一台通用计算机ENIAC诞生于宾夕法尼亚大学,1969年第一个连接4台计算机主机的网络出现,随着上世纪七十年代微型计算机的出现,以及网卡成为微型计算机的标配和TCP/IP协议的确定,
期刊
自1978年实施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经济在这40多年增长迅速,家族企业在这几十年的发展中一直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随着全球经济的快速发展,经济全球化程度不断加大,日渐多变且复杂的环境使得战略转型成为了诸多家族企业的必选之路。企业战略转型的过程通常是漫长的,往往会涉及到经营范围、商业模式以及组织构架的变化,同时受转型方向、战略定位以及投资决策等多重因素影响,倘若不能控制这些不确定就会衍生为财务风险,而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