昆明“半山名邸”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研究

来源 :西南林学院 西南林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oogar00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居住区绿地是城市绿地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居住区的可持续发展需要科学合理的规划指导。在居住区绿地设计中引入景观生态学的概念,目的就是通过改善居住区景观结构,合理设置廊道、斑块、基质等景观要素的数量及其空间分布,丰富居住区景观,把景观生态规划的理论和方法与居住区绿地规划融为一体进行研究,强调空间结构的合理性和格局的优化,进而更加有效地提高居住区绿地的结构功能和环境质量,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促进景观生态的持续发展。   本文以昆明市半山名邸居住区为例,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从研究层面上对半山名邸自然生态格局进行信息提取、景观格局分析和评价。通过分析评价结合居住区的建筑功能和生态功能,在不破坏原有良好生态平衡的基础上,提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思路,进行半山名邸的景观生态规划设计。然后将规划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比较分析,提出规划方案中存在的问题并进行调整和改善,最终确定半山名邸的最优景观生态规划,从而使居住区绿地景观充分发挥其功能,维护居住区生态平衡,为将来类似的景观规划设计提供有建设性意见的思路。   本文就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建设问题,从以下方面展开论述和研究:   (1)从景观生态学和景观生态规划的概念和特征出发,分析景观生态规划的研究情况,并探讨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含义和居住区景观生态设计的建设要点。   (2)根据半山名邸的具体情况,结合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方法和内容,用景观生态学的理论和方法探讨居住区景观生态规划的基本问题,从研究层面上对半山名邸自然生态格局进行信息提取、景观格局分析和评价。分析结果显示:   ①昆明市半山名邸绿地景观可分为6个类型,它们分别是果园、林地、耕地、水域、建成区和裸岩石砾地。计算结果表明,林地是面积最大的景观组分,占研究区总面积的63.56%,可看作是景观的基质;其次是耕地,占研究区总面积的21.73%;然后是果园和水域,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7.75%和4.85%;裸岩石砾地和建成区的组分较小,仅占1.05%和1.07%。可见大量的自然植被和农林植被为居住区的规划建设提供了一个较好的基础。   ②研究区总体上景观斑块破碎度较低,为0.159,表明景观总体具有较好的完整性。景观均匀度指数为0.434,优势度指数为1.055,景观的均匀度比较低反映了景观斑块在研究区内分布不均匀;相反,景观优势度较高,说明研究区内受少数优势景观控制。虽然研究区内景观类型多样性不高,但是作为优势景观的林地的数目少、平均斑块面积大且破碎度较低,反映了森林资源具有较好的连接性和完整性。   ③在研究区内,廊道可分为人工廊道和自然廊道。现有道路多为人们行走时自然形成的林间小路,道路系统不发达。   (3)通过对半山名邸现状的分析和评价,综合居住区的功能要求和规划原则,提出适合于半山名邸的“集中与分散相结合”的景观生态规划思路:   ①在跃进水库西侧的大型森林斑块和水库周围的林带保留几个大型的自然植被斑块作为水源涵养所必需的自然地;设计一些小的自然斑块和廊道,用以保护景观的异质性;注意植物群落配置以维持基因多样性;沿跃进水库150M保护线范围内规划为水库保护区域,建设滨河绿化带廊道用以保护水系和满足物种空间运动的需要。   ②规划半山名邸“一环-三廊-四带-六组团”的总体景观格局。在斑块规划上注意对原生态斑块的保护、改造和提升,布置上遵循大集中小分散的原则,并注意植物群落的合理配置;将居住区廊道分为绿带廊道、绿色道路廊道和绿色滨水廊道,规划滨水保护廊道宽度一侧为150M,绿色道路廊道分为四级,其中居住区主干道绿化廊道最低宽度一侧为12M,绿带廊道宽度为60M以上;为避免城市未来的发展影响居住区,在半山名邸外围还规划3块大型楔形绿地,分别位于研究区西北侧靠近高速公路区域、南侧临近大型森林斑块区域和东北侧接近水坝区域。   ③此外,还从竖向设计、人工湿地、生态水岸、植物以及材料的选择与利用上对半山名邸进行景观生态设计。   ④规划方案拟订后,对规划前后的景观格局进行分析、比较和评价。规划后斑块数量由原来的14块增至67块,平均斑块面积减少,说明规划将原来较大的绿地斑块打散成较碎小的斑块,增加了原有绿地的破碎化程度,对原生境带来了一定的影响。但是由于规划改造和提升了原生态斑块的内部结构,增加景观稳定性与生物多样性,居住区生态环境仍可形成新的生态平衡。规划后耕地、果园的组分取消,增加休闲绿地组分,建成区面积上调至21.434h㎡,交通用地达9.680h㎡,交通廊道密度指数达0.0044 m/㎡,道路网络系统比较发达。规划后居住区总体景观优势度指数略有下降,景观破碎化程度提高,多样性指数与景观均匀度有所上升。   总体来说,本次规划尽可能地保持原有良好自然森林植被,改造和利用原有环境中不好的因素。适当地在研究区中引入建筑、道路广场和休闲绿地等人工景观斑块,增加其居住、商业、娱乐、休闲等使用功能,提高居住区景观的多样性和异质性,达到了维护原有自然生态平衡的目标。
其他文献
本论文以历史建筑再利用过程中新、旧空间之间关联理论和关联模式为研究内容。首先,在对我国近年来城市建设中对大量历史建筑缺乏评估、推倒重建的完全性置换的开发模式提出置
随着我国经济的不断发展,航空运输在交通运输总量中所占的比例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这使民用航空业在我国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同时,增长的民用航空运输量也在
公共建筑与城市间的过渡空间是建筑乃至城市设计需要关注的重点。传统意义上该过渡空间的形式基本是建筑前广场、大台阶、景观花园等,而当代的一些公共建筑案例中则出现了一种
随着人类社会步入知识经济时代和全球一体化的到来,高等教育的理念发生了一系列的转变,高等教育发展随之呈现出的新动向进而影响高校校园规划与建设的发展趋势与实施策略。在西
学位
随着我国社区建设步伐的加快,各地对于社区公共配套设施愈加重视,一些城市对新型公共配套设施展开了探究,并提出了适应地方发展需要的公共设施配套标准。城市社区中心作为一种以
城市群区域内的网络化是城市群形成发展过程中理想的城市化模式。在基础设施比较完善的区域内,城市群内网络化组织是比较完善的,具有多种网络化模式。 本文在国内外相关研究
  广场是城市中最重要的外部公共空间之一,它绝不仅仅是一块人工铺装场地,在很大程度上是人们公共生活的舞台和城市的客厅,满足了现代社会中人与人之间越来越多的交流需要,满足
城市街道景观不仅是一种线性景观,从整体上来看,它同时是一个城市景观、风貌体系的框架结构与重要组成部分。基于对城市整体的景观格局来引导街道景观的建设的研究,不局限于孤立
目前我国大城市,都是广度过大,缺乏深度发展的“摊大饼”模式,这已经严重影响到人们的生活品质。特别是在西安老城区内,风貌需要保护,高度受到限制的历史街区,如城隍庙。这代表着当
我国十一五规划明确提出当前和今后加快城镇化步伐成为国家关注的重点,而古镇作为我国小城镇中的一类也将踏入快速城镇化的发展阶段,古镇古朴的风貌也将在快速城镇化这一大背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