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层气排采井地层液-煤粉颗粒耦合运移规律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vetc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煤层气区块储层地质环境复杂,断层与褶皱构造发育,且大部分地区煤岩体胶结作用较弱,储气煤层多为糜棱煤和碎粒煤结构,煤体本身破碎性决定了煤岩裂隙中存在大量煤粉。在进行压裂增产措施后,易产生大量次生煤粉。目前,煤粉堵塞导致的储层伤害严重,已成为煤层气排采中最主要的储层伤害类型之一。煤粉颗粒对煤层渗透性的伤害作用可以表现为几个方面:(1)粒径较大的煤粉颗粒容易被狭窄孔隙捕获,煤粉颗粒容易堵塞煤层喉道,降低孔隙间连通度,增加流体运动路径,加大了流体通过难度,降低了煤层渗透率。(2)压裂过程中注入大量支撑剂颗粒,煤粉容易侵入支撑剂内空间,与支撑剂填充层互相混合滞留,导致支撑剂充填层导流能力降低。(3)未被地层捕获的煤粉颗粒容易聚集在井筒中,易造成卡泵、埋泵等事故,严重时危害煤层气产出技术管线。由于目标地层煤岩结构的不确定性,裂隙网络的不均匀性,地层液和煤粉颗粒耦合系统的复杂性,目前针对煤层气排采过程中煤粉堵塞规律研究尚未成熟。现有模型局限在考虑宏观煤粉浓度对孔裂隙的堵塞效果,缺乏对细观煤粉结构形态、颗粒数量、煤粉颗粒级配等参量对储层的伤害分析,未考虑裂隙系统分形复杂程度对流体通过性影响,缺少数值模拟结果和排采数据的对比分析。基于上述问题,本文结合潘庄区块煤岩储层特征,分析了该区块煤粉产出规律;进行了单裂隙煤粉产出试验,探究了煤粉产出规律和驱动压差之间关系;构建了煤岩基质中裂隙网络结构与多孔介质结构模型,通过数值模拟分析了煤粉对裂隙网络和多孔介质结构的堵塞作用;结合数值模拟结论和现场生产数据,优化了煤层气井排采制度。本文的研究工作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展开:(1)阐述了浸入边界-格子玻尔兹曼法处理流-固耦合问题的基本思路和优缺点,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对浸入边界力源项计算方法做了算法上的改进,用两颗粒在通道中的自由沉降模型验证改进方法的准确性、数值稳定性和收敛性。改进方法中引入了等截面梁变形理论,使固体形变考虑了剪切和轴向变形。通过控制弹性常数可实现固体物质在流体中的形变和运移。(2)分析了潘庄区块的地质条件、水动力条件和煤质情况。论证了该区块煤层气高产的主要有利因素,完成了潘庄区块煤岩力学测试和煤粉产出试验。通过煤岩力学测试获取了煤层以及煤层顶底板岩层的强度、弹模、泊松比等关键强度参数,得出煤岩强度低,泊松比大的特性。导致煤层气开发过程中,储层改造难度大,煤体易破碎,煤粉产出浓度高。利用煤粉运移实验装置,定量测得不同煤粉粒径、流体流速下煤粉的运移距离。建立了水平地层中煤粉颗粒运移模型,推导了临界沉降粒径和入口流速之间关系。实验结果表明,流速一定时,煤粉颗粒粒径越大,越容易堵塞煤岩孔裂隙结构。(3)分析了沁水盆地南部潘庄区块煤岩裂隙分布特征,该地区煤岩裂隙走向主方向为NEE方向,倾向服从高斯分布,裂隙迹线中点服从均匀分布,迹长和隙宽服从负指数分布。根据改进分形-蒙特卡洛方法和潘庄区块的裂隙分布规律,生成了六组分形裂隙网络结构,验证了裂隙网络结构的连通度和走向分布。(4)通过数值模拟计算了不同分形维数裂隙的渗流状态,模拟结果显示,分形维数越大,渗流通量越小,最大渗流速度越大。分形维数从1.0增加到1.5时,渗流平均流量减小为初始状态下的48%。不同开度的裂隙网络的渗流效果差距明显,裂隙宽度增加时,裂隙中流量呈明显增加趋势。(5)探究了不同粒径煤粉颗粒对渗流通道的堵塞作用,模拟结果表明,煤粉颗粒越大,煤粉受到的流体冲击力越大,煤粉对通道的阻碍作用也越明显。分析了颗粒浓度对通道渗流通量影响,随着颗粒浓度增加,颗粒所占据流体通道面积增大,平均渗流速度降低。(6)研究了煤粉颗粒级配程度对渗流通道的影响,设置了四种粒径数量比分别为1:0、1:1、1:2、1:4的四组渗流通道,探究了不同颗粒级配程度煤粉通道渗流速度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颗粒总体积相同时,颗粒粒径配比在1:4时,渗流通道迂曲度最大,渗流速度最快,渗流通量最小。(7)根据四参数随机方法生成了多组多孔介质结构,优化了多孔介质的结构圆滑度,分析了不同参数对多孔介质结构的影响效果,模拟了不同多孔介质结构中煤粉颗粒对渗流效果的影响。在驱动压力相同时,探究不同体积浓度的120目、100目与80目煤粉对多孔介质结构渗流的堵塞效果,发现煤粉粒径越大,对裂缝导流能力的伤害越大。(8)基于潘庄区块的地质特征、水动力特征、地层应力应变特征以及煤层气井生产参数,研究了该区块煤层气井产水量、产气量以及煤粉产出特征。分析了煤粉产出的影响因素,优化了生产井排采参数,得出煤层气井排采过程中前期降液面速度和流压控制、维持产水连续稳定是影响煤层气井产能释放的主控因素。
其他文献
煤层气是一种高热值、低污染的非常规天然气资源。开采煤层气具有预防煤矿灾害、提高天然气产量、减少大气污染三重效益。我国煤层气资源储量丰富,达到30万亿立方米以上,位居世界第三。目前我国煤层气商业开采面临着很多困难和挑战。在沁水盆地和鄂尔多斯盆地,单井平均日产气量低于1000 m3/d的低产量井占30%以上。储层渗透率低、孔隙结构复杂、气锁和水锁效应是阻碍煤层气井生产的主要原因。研究排采过程中煤储层渗
学位
顶煤放出规律和顶煤破碎机理是综放开采两个核心研究内容,顶煤的有效破碎是顶煤顺利放出的前提,顶煤的放出效果是顶煤破碎程度的综合体现。不同综放工作面由于煤层条件不同,必然导致顶煤破碎块度分布不同,进而造成工作面顶煤放出规律有所差异。本文采用理论分析、室内放煤试验、数值计算及现场测试等多种研究手段,首先确定了顶煤块度均值和块度标准差两个定量描述顶煤块度分布特征的参数,并从顶煤块度分布对顶煤放出规律的影响
学位
我国煤田地质构造复杂,随着开采深度的不断增加,煤层多具有高瓦斯低透气性的特点,煤炭开采过程中煤与瓦斯突出灾害加剧。众所周知抽采瓦斯是防治矿井瓦斯灾害主要措施之一,因此如何改善煤层透气性,提高瓦斯抽采率是目前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目前工程上常采用松动爆破的方法提高煤层透气性,常规爆破技术爆破煤体往往遇到煤体裂隙发育不佳或煤体粉碎严重而影响瓦斯抽采的难题。现场试验表明,聚能爆破可提高炸药利用率,提升瓦斯
学位
强场作用下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是量子电动力学的一个重要预言之一,这也是一个纯能量转化为纯物质的过程。由于所需外场强度非常大,在实验中还未能直接观测到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随着大型激光设施的建设,激光强度在逐步提升,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再次成为了一个理论研究热点。真空中正负电子对产生的理论研究能够指导未来在实验中实现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本文对超短超强脉冲及势阱所引起的真空中正负电子对的产生
学位
到2020年,中国铁矿石进口量连续5年突破10亿吨,铁矿石对外依存度超过80%,解决这一难题的最佳途径为进一步加大国内铁矿资源的开采规模,在国内铁矿石等固体矿床开采中,露天开采占比约80%,露天开采就会涉及到边坡问题,边坡稳定性问题一直以来都是岩土工程领域的一项重要课题。目前露天开采正在不断向深部延深,高边坡和超高边坡成为未来露天矿边坡发展趋势,深部采矿的强卸荷作用使的岩体质量逐渐劣化,岩体内各点
学位
岩石破裂裂纹是把双刃剑,不仅诱发溃坝、岩爆、滑坡等灾害,制造严重的公共安全隐患,还可用于开采油、气、地热资源,进行二氧化碳封存,带来巨大的社会经济效益。对三维裂纹空间表征与扩展规律进行研究,不仅支持“十四五”深地前沿领域探索,而且促进实现“碳中和”目标。目前,关于岩石内部三维裂纹的研究主要集中于二维扫描合成和宏观描述,通过微震、声发射微裂纹分布对三维裂纹空间定量分析的系统理论研究不深入。本文结合国
学位
尾砂固结排放技术是一种新兴的尾矿地表干式堆存技术。该技术通过添加一定量的胶结材料对经浓缩、脱水处理后排放的尾砂进行改性,使离散的尾砂颗粒间产生一定的粘结力,进而形成具有一定整体性的尾砂固结堆体,不仅提高了尾砂干式堆存的稳定性,同时还可以解决尾砂干式排放过程中遇风沙化和遇水泥化、液化等问题,产生了良好的安全、环保与经济效益,具有良好的推广应用前景。本文依托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多过程耦合效应下尾砂固
学位
煤炭在我国能源体系中具有非常重要的地位,但频频发生的动力灾害事故对安全高效绿色智能开采构成了严重威胁。随着开采深度和强度的增加,煤与瓦斯突出、冲击地压两种动力灾害的相互作用开始显现,预测和防治难度更大。孔裂隙结构不仅是流体的赋存场所和运移通道,也是煤样力学损伤和破坏的重要指标。本文以不同冲击倾向性煤体为研究对象,运用试验研究、理论分析、数值模拟等研究方法,对纳米尺度到实验室尺度孔裂隙结构进行表征;
学位
劳动刑法是以保护劳动法益为本质,以刑罚为主要手段,以合理而又有效地规制和预防劳动犯罪为目标,以刑法典、劳动法律等为载体的复合性罪刑规范体系。刑法介入调整劳资关系具有不得已性,同时以倾斜保护劳动者为基本立场。在基本理念上,对于劳动权的保障刑法是必要的,对劳动者的保护应坚持实质平等,对劳动关系的协调要社会优位,同时,劳动刑法以正义、自由和秩序为价值目标。劳动犯罪的确立可以从劳动犯罪的本质特征、劳动犯罪
学位
本文研究日本夫妻人身关系法,主要以日本家族法的法律规范作为制度依托,重点剖析夫妻人身关系法中的几类重要权利义务;从制度变迁、学说演变、裁判轨迹三个层面展开论述,尝试提炼出日本夫妻人身关系法发展至今的大致规律和基本特征,并借此反思我国夫妻人身权制度构建时的立法价值取向。主要以日本夫妻人身关系法中个人自由主义与婚姻共同体秩序之间的冲突、调和为主线贯穿全文。从时间轴上看,日本夫妻人身关系法在旧民法时期、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