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文性理论视角下葛浩文翻译研究——以《生死疲劳》的英译本为例

来源 :西北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tong86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上个世纪六十年代末,因受到解构主义思潮的影响,并吸取了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思想和索绪尔的语言符号思想之后,法国著名语言学教授及符号学家克里斯蒂瓦首次提出互文性概念。这一概念一经提出,立即引起文学理论界广泛关注,并迅速被吸纳到翻译学、哲学、艺术、语言学和社会学等诸多领域的研究中。互文性理论倡导者将世界上每一件事物都视为文本,并将一切语境,包括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心理的、历史的和神学的都视为互文本。根据这一思想,翻译活动便不再仅仅只是从一种语言向另外一种语言的机械转换性活动,更是译者处理多重互文关系并积极有效地建构互文关系的互文性活动。  莫言,作为中国文学史上迄今唯一一位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作家,早在1988年就引起了西方人士的广泛关注。其创作的很多作品,诸如:《红高粱家族》、《丰乳肥臀》、《生死疲劳》、《天堂蒜薹之歌》、《酒国》和《蛙》等作品备受西方世界瞩目,并前前后后数十次荣获国际性的文学大奖。葛浩文是将莫言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的唯一英语译者。其在翻译方面所取得的成绩也随着莫言的获奖备受人们关注。作为美国著名的文学翻译家,葛浩文凭借对汉语言和汉文化的执着热爱将包括台湾和大陆的20多位现当代作家的近50部作品介绍到西方世界。他的翻译水平之高,数量之大,受到国内外学者一致好评。美国著名作家约翰·厄普代克将其誉为中国现当代文学在西方世界的“接生婆”(赋格,2008)。德国著名汉学家顾彬则认为,莫言之所以受到诺贝尔文学奖的青睐,很大程度上得益于葛浩文的翻译。莫言本人对葛浩文的翻译也给予了很高的评价,他曾说:“如果没有(葛浩文)杰出的工作,我的小说也可能由别人翻成英文在美国出版,但绝对没有今天这样完美的翻译。(邵璐,2010)  本研究主要分为两部分,首先是对互文性理论的研究做文献综述,重点探讨互文性与翻译之间的关系,从理论上探讨互文性对文学翻译的指导性作用;其次是结合葛浩文对莫言小说《生死疲劳》的英文翻译,从实践的角度,分别从语言层面、句法层面、修辞层面和文化层面选取翻译案例,重点探讨互文关系在文本翻译中的解构与重构的互动关系,从而进一步探讨葛浩文翻译取得成功的关键因素。本研究发现,互文性理论对文学翻译有很强的理论指导作用,葛浩文的翻译之所以成功,一方面是因为其本人对中英两种语言文化的深入理解,另一方面是因为其对互文关系进行了成功的解构与重构,葛浩文的成功翻译为未来的汉英翻译起到启示性的作用。
其他文献
卢西安·弗洛伊德的艺术追求和艺术风格对作者产生了极大的影响。通过对弗洛伊德作品的艺术思想的剖析,阐述了作者对当代油画创作中题材的选择和表达。弗洛伊德的艺术思想让
通过对分布式温度传感系统的基本原理的研究,分析了温度测量过程中影响测温准确度的原因,提出了基于环形结构的分布式温度传感器修正瑞利噪声的方法,有效地消除了波长相关损
约瑟夫·康拉德(1857-1924)被西方评论家誉为20世纪最杰出的英国小说家之一。他以一个敏锐艺术家的广泛视野,时刻关注着时代和社会,力求用新的艺术形式反映新的现实。 在康
本文试图创建一个批评框架,基于此“异史氏曰”在跨文化交际翻译译本中处理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将得到有效的论证。为了实现上述目的,讨论译者主体性的运用显得尤为重要。与此同时
在(作为外语或第二语言的)英语写作教学领域有两种主流的教学方法。其一是以学生完成稿为教学中心的“成品教学法”;其二是以学生写作过程为教学中心的“过程教学法”。与传统
本论文通过对英文小说《名利场》两种中译本的比较研究,旨在从功能主义的角度探索文学翻译的活动。本文论述了德国功能主义在文学翻译中的可行性和实用性,进而提出,德国功能主义
电影自问世以来就以其独特的趣味吸引观众,成为当代人必不可少的娱乐方式。一部好的电影不仅能使观众娱乐身心,还能使他们从中获得一些语言或文化方面的知识。改革开放以来,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日本是一个漫画的国度,小小的格子可以反映世间的一切,当然也包括发生在昭和前期的“十五年战争”。2013年的年初和年中,日本分别上映了两部以零式战斗机为题材的电影,一部是
中国早期的绘画不讲求细节上的一些透视,主要讲求对于精神的追求;不去强调外表的光鲜与亮丽,对于作者个人的主观情感的表达会更多一些。这就是中国画的内涵表现的要求,即“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