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种碟簧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抗震性能研究

来源 :太原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urong99bb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震作为一种自然现象,由于其巨大的破坏力,已成为影响人类生活的主要原因之一。传统的结构抗震设计方法依靠主体结构的破坏来耗散地震能量,结构产生较大的残余变形,震后无法继续使用或修复非常困难。而采用消能减震措施可有效耗散地震能量,其中防屈曲支撑作为一种良好的耗能构件广泛应用于工程实践中,但由于其会产生较大残余变形的缺点,导致支撑性能大大降低。为使支撑同时满足良好的滞回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本文提出一种碟簧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并对其抗震性能进行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提出一种改进型碟簧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简述其构造形式和工作原理,详细讨论了该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恢复力模型,并给出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性能评价指标:能量耗散系数、等效粘滞阻尼系数、残余变形。(2)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对碟簧式自复位防屈曲支撑进行数值模拟,并与防屈曲支撑的滞回能力进行对比,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的初始弯曲、组合碟簧初始预压量、耗能内芯截面面积、碟簧间的摩擦系数取值四个影响因素对支撑进行参数分析,结果表明:支撑初始弯曲对支撑的耗能能力和复位能力影响不大;增大组合碟簧初始预压量,支撑的耗能能力减弱,但残余变形变小;随着耗能内芯截面面积增大,支撑的整体承载力提高,复位效果变差;随着碟簧间摩擦系数的增大,支撑的耗能能力提高,复位效果变差。(3)基于ABAQUS有限元软件建立单榀框架支撑结构模型,在三条地震波作用下进行对防屈曲支撑框架和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框架的时程分析,对比两种结构的各层最大位移、层间位移角及残余变形。在支撑第一刚度、第二刚度、初始预压力和耗能内芯截面面积四个方面进行参数分析。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自复位防屈曲支撑框架较防屈曲支撑框架具有更好的抗震性能,可有效减小结构的残余变形;第一刚度越大,结构抗震性能越好;第二刚度越大,楼层最大位移、层间位移角越小;初始预压力越大,结构残余变形越小,结构稳定性越好;耗能内芯截面面积的增大会使结构的最大位移和层角位移角减小。
其他文献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政府投资项目的投资数额不断增多,政府投资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比例巨大,对我国社会经济发展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工程造价管理领域对于政府投资项目造价管理的理论与实践探索不断深入。然而,在政府投资高校项目的实施过程中,造价管理仍然存在很多亟待解决的问题,概算超估算、预算超概算、结算超预算的“三超”现象仍然很严重,建设管理过程中某些阶段、某些过程监管不力,造价管控依据不充分、造价管控各方主
在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现阶段应用最广泛的梁式转换层结构,由于其传力直接和施工方便等优点而深受工程实际的青睐。为了满足建筑最基本的通风采光功能,上部剪力墙中必须开洞。同时由于框支剪力墙结构中的转换梁的截面高度比较大,要想满足转换层中设备管道的穿设,就需要在转换梁上开洞。本文采用了ABAQUS有限元分析软件对框支剪力墙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分析讨论了不同开洞情况下框支剪力墙结构的受力性能和抗震性能。本文首
地震会造成严重的人员伤亡和财产损失。防屈曲支撑(BRB)作为一种耗能支撑已成为建筑结构消能减震的重要手段之一,可以显著减小主体框架结构的地震反应,从而有效避免主体框架结构在大震作用下发生严重破坏或倒塌。然而,大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附加力复合作用会导致子框架实际的受力状态比仅考虑附加轴力影响时复杂,在抗震设计时未充分考虑时则会发生子框架梁柱先于支撑破坏的情况。因此,针对大震作用下防屈曲支撑附加力致使R
装配式钢结构建筑鉴于其许多优势被广泛应用于民用建筑和工业建筑中,端板高强度螺栓连接作为其主要连接方式,其节点受力性能直接关系到结构整体受力性能。作为端板连接中主要部件——高强度螺栓,其疲劳性能至关重要。此外,考虑到高强度螺栓在实际施工过程中,螺栓欠拧概率较高,且在后续使用过程中预紧力出现损失等,上述情形均导致其预紧力不满足规范要求。目前针对高强度螺栓疲劳性能影响因素而言,已有学者主要针对螺栓规格、
进入21世纪,随着我国轨道交通的发展,地铁已经成为各大城市发展绿色交通的首选模式。地铁区间隧道施工穿越建筑对其造成损伤在所难免,为保证隧道正常施工以及最大程度降低建筑损伤,对地铁隧道区间近距离穿越建筑物进行安全性评估并制定统一的变形控制标准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依托太原市轨道交通2号线一期双-大区间双线隧道施工超近距侧穿砖混结构的典型工程,采用理论经验分析、现场实测及数值模拟等方法,对地铁区间隧
本文根据张文芳教授提出的烧结普通砖砌体结构在强震作用下承重墙呈现弯曲破坏形态,即砌体结构房屋在强震作用下,墙体在下部产生可以逆向闭合的受弯裂缝,从而避免剪切破坏。达到使砌体结构在罕遇地震下不仅可以做到大震不倒的水准,而且还可以通过简单的修理甚至不需要修理就可以继续使用的目的。简述了砌体结构的种类、优缺点以及发展过程,详细描述了其在地震作用下的破坏形态。阐述了国内外学者在砌体结构方面做出的巨大贡献,
近年来针对老旧建筑的加固改造已成为工程领域的趋势之一。某高校结构试验室建成于上世纪八十年代,服役30多年来因其存在诸多安全隐患,维修改造工作迫在眉睫。本文以该实际工程为研究背景,讨论了三种方案,选取相对合理的更换屋盖方案为研究对象,即拟拆除原结构试验室钢屋架及支撑、砼预制屋面板、屋架高度范围内的墙体、抗风柱上柱;新建轻质屋盖——焊接空心球节点网架、矩形钢管檩条及彩钢复合岩棉板,并布置相应轻质墙板;
304奥氏体不锈钢具有良好的力学性能,造型美观、易于维护等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工业和建筑结构。建筑物在服役过程中,除了面临动荷载和高温等单一工况作用外,不可避免的会遭受冲击、爆炸和高温等多灾害耦合作用,结构在耦合荷载作用下会呈现出明显不同的力学性能,其中材料的动态本构关系是分析建筑结构动力响应的必要前提。目前有关于304奥氏体不锈钢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常温静态、动态及高温等单一工况下,对其在不同温度和应
各类工程建设实践经验表明,很多工程事故和自然地质灾害都与土中水的形态和含量有关。理论研究土体中含水量改变所引起土体的力学和电学相关性能的变化具有重大的理论及现实意义,对今后预防相关工程事故起到重要的技术支撑。目前,对黏土的研究成果丰硕,但对于高岭土和蒙脱土的电化学性质研究还有待进一步深入。本文通过室内试验,对高岭土和蒙脱土进行土样制作,将含水量分别为20%、25%、30%、35%、40%的高岭土以
由于高强螺栓剪力连接件可更好的实现结构的装配化,使结构易于安装和拆卸,并有利于材料的回收再利用,实现结构的“可持续发展”。因此,研究高强螺栓在组合梁中的受力性能对深入研究装配式钢-混凝土组合梁的力学性能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将对装配式组合梁中钢-混凝土连接界面在高强螺栓连接下的抗滑移性能和抗损伤性能进行相应的试验研究,并在其基础上通过有限元模拟分析相应的构造措施和螺栓作为剪力连接件在推出试验模型中的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