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iCf/SiC复合材料的损伤及氧化行为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a23654033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连续碳化硅纤维增强碳化硅陶瓷基复合材料(Si Cf/Si C)具有耐高温、密度低、高比强度、抗氧化、耐烧蚀、高可靠性等优势,被视为高性能航空发动机热端部件的“明星”候选材料。研究表明,陶瓷基复合材料(CMCs)的服役寿命整体呈现出与应力水平(裂纹)相关的机制,但目前通过传统的应力-应变曲线方式确定的基体开裂应力往往会高于其真实应力,导致复合材料的服役寿命出现较大浮动。另外,服役中的不同载荷致使复合材料产生的基体微裂纹、大裂纹以及界面脱粘等损伤,会为服役环境中的氧化性气氛(如O2,H2O等)侵入材料内部提供通道,进而导致复合材料各组分的氧化并降低其使用效能。因此,亟需提高对Si Cf/Si C复合材料在不同应力下的损伤行为(尤其是裂纹演化)及其对抗氧化性能影响的评估和理解。本课题构建了研究陶瓷基复合材料损伤行为的声发射(AE)、X-射线计算机断层扫描成像(X-CT)等实验平台,以及复合材料在空气气氛下的常/高温力学实验平台,并首先以Cf/Si C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分析了该材料在特定应力水平的加载/卸载过程的损伤特征。结果表明,Cf/Si C复合材料的损伤发展可与其声发射特征紧密关联,该材料自加载初始即产生不可逆损伤,整个加载/卸载过程期间共产生4类基体开裂,分别为:萌生于边缘基体的裂纹,其中某些该类裂纹还可扩展贯穿若干纤维层;存在于内部无纤维束基体层的裂纹;在含横向纤维束的基体内扩展的裂纹;以及形成于含纵向纤维束基体的裂纹。裂纹分布在低于23MPa的应力下几乎没有改变,新生裂纹和旧有裂纹的扩展可在63 MPa卸载后观测到,而高于120 MPa的应力可大幅加快损伤发展和失效。在成功分析了Cf/Si C复合材料损伤行为的基础上,着重探究了Si Cf/Si C复合材料在特定应力水平加载/卸载、疲劳、保载下的损伤发展,发现其声发射特征应力值σmini(损伤形成最小应力)和σonset(大损伤形成的初始应力)普遍高于Cf/Si C复合材料1个数量级,对损伤有更高的抗力,且其原生裂纹密度和尺寸都明显低于Cf/Si C复合材料。除在上述Cf/Si C复合材料内出现的4类开裂形式外,Si Cf/Si C复合材料在单调加载/卸载中还易在孔洞附近产生基体裂纹,在疲劳中则出现易在多种基体成分(如碳化硅和残余硅)边界萌生的裂纹,以及萌生于轴向纤维束内基体,但在扩展过程中被某些轴向纤维阻挡而沿其界面扩展的裂纹。疲劳应力会造成更多的界面损伤并降低其在应用中的效能,疲劳循环中的卸载过程多产生界面的脱粘和纤维的滑移等低能量损伤。保载应力可使早期形成的裂纹变宽,并使轴向桥联纤维长期承受更大应力,提高其断裂的概率。各特定应力水平的保载会使材料在该应力下的损伤几乎达到饱和,而σonset则会因各保载过程而提高。复合材料在80 MPa保载120 h期间并未形成贯穿性开裂或裂纹网络,对其服役性能影响较小。在综合探索了Si Cf/Si C复合材料损伤发展的基础上,本课题重点研究了该材料分别经单调加载/卸载、疲劳、保载等力学加载形式预制损伤后,在1200°C空气气氛中的氧化行为,以及在该条件下的高温疲劳和蠕变行为。研究表明,未预制损伤的复合材料氧化后的拉伸强度保留率均在80%以上,各预制损伤的复合材料抗氧化性能下降幅度较大,且和氧化前的力学处理形式密切相关,其中100MPa保载1 h预制损伤样品氧化后的拉伸强度保留率仅为60%,失效应变则仅为原始复合材料的23%。Si Cf/Si C复合材料固有的开气孔和与样品表面或开气孔相连的多种基体裂纹均可作为氧气扩散侵入材料的通道。复合材料界面附近多是发生氧化反应的位置,且基体会先于纤维氧化。σmini和σonset的降低反映了复合材料氧化严重程度的增加。复合材料进行既定峰值应力的高温疲劳实验时,均未达到106循环周次的疲劳寿命而失效,且随峰值应力的递增其失效时的循环周次大幅减少,其中120 MPa疲劳的平均寿命仅为6207次;而同等条件的蠕变实验除120 MPa保载0.75 h断裂外,100 MPa和80 MPa的蠕变实验均达到12 h而未失效。复合材料的基体裂纹在疲劳应力作用下重复的张开和闭合会在排出气体氧化产物的同时引入氧气等氧化性气氛,进一步促使氧化反应的进行,并将固态氧化产物或材料本身的碎屑引入界面,导致相应纤维在快速的加载/卸载中摩擦磨损严重而断裂失效;而较低的蠕变应力(<100 MPa)作用下,裂纹尺度较低且扩展能力有限,复合材料内部的微小开裂等损伤会被固态氧化产物所封闭,阻碍了氧化反应的进一步进行,因此相对有较高的服役寿命。
其他文献
纳米酶学的蓬勃发展为癌症的精确诊断和高效治疗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化学动力学治疗(CDT)是利用纳米酶(例如Fe基、Mn基、Cu基等纳米生物材料)催化肿瘤微环境(TME)的过氧化氢(H2O2)发生芬顿或类芬顿反应产生活性氧物种(ROS)来抑制肿瘤细胞生长的治疗方式。常见的ROS有羟基自由基(·OH)、单线态氧(1O2)、H2O2及超氧自由基等。文献调研发现,较高浓度的ROS通过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可以
细胞外基质(ECM)对细胞行为起着至关重要的调控作用。该调控主要是通过细胞与材料表面的相互作用实现,在此过程中,细胞通过骨架蛋白感知接触界面的微形貌、拓扑结构、硬度等外界因素,通过细胞骨架重组改变细胞力学状态,从而影响细胞信号通路调控和相关蛋白的表达反馈,诱导细胞行为发生改变。研究材料表面对细胞行为的作用规律和机理,对生物材料制备以及临床医学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从“无序到有序”,“各向同性”,
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因其生产成本低、制作工艺简单、产品便携和可大规模制备等突出优点,依然是当前热点研究领域之一。近年来,在氧化物半导体气敏材料的研究方面所取得的突出进展使得高性能气体传感器的实现成为了可能,并且基于部分氧化物气敏材料的半导体器件已经在气体检测方面达到了商业化应用的水平,如Zn O、Sn O2和WO3等。但是,基于氧化物材料的半导体型气体传感器还面临着工作温度高、选择性差和功耗高等问题
稀磁半导体(Diluted Magnetic Semiconductors,DMSs),一般指掺入过渡金属元素或稀土金属元素而构成的一类新型半导体材料。氧化锌(ZnO)结晶态材料(薄膜、晶体等)是一种宽禁带半导体材料,具有优异的光学和电学性能,并可通过掺杂实现磁光和磁电特性。因此,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一直是稀磁半导体研究领域的热点。在过去的十余年间,人们在过渡金属元素掺杂ZnO基稀磁半导体材料研
对于肿瘤性骨缺损的治疗,开发一种兼具骨缺损修复和术后辅助治疗肿瘤的双功能生物材料具有重要意义。由于光疗在肿瘤治疗上具有疗效高、副作用小、靶向性强的优势,我们团队早期开发了具有光热效应的生物活性骨肿瘤治疗支架,主要是通过二维材料(石墨烯,二硫化钼等)在支架表面进行修饰,但这些二维材料的引入可能导致降解性不可控的问题。考虑到Ca-Si基生物活性材料的降解性和骨修复能力,我们设想制备具有光热性能的Ca-
开发具有环境耐受、功能多样且易于加工的生物大分子涂层和图案化材料可以推进生物光子、生物电子、生物传感、生物医药、组织工程等多领域的研究与应用。然而现有的生物大分子涂层材料(如聚多巴胺、聚多酚和溶菌酶)和图案化材料(如肌动蛋白、丝素和角蛋白)通常无法完全整合上述这些特征,因此应用受到了很大的限制。大肠杆菌生物被膜中富含一种名为Csg A的淀粉样蛋白纳米纤维。这种纳米纤维具备很多优异的性质:首先,蛋白
发展氢经济需要建立包括氢气生产、提纯、储存、利用和回收等在内的完整技术与产业链,从含氢混合气中选择性地提纯氢气仍然具有挑战性,特别是从稀释氢混合气中提纯氢气。与传统的氢气分离技术相比,氢分离用质子导体陶瓷膜具有耗能低、稳定性良好、机械强度高、操作简单和膜材料便宜等众多优点。目前研究的氢分离用陶瓷膜的性能受限于双极电导率特别是电子电导率的不足,不能满足实际工业应用的要求,迫切需要开发新型陶瓷膜材料,
经过数十亿年的进化过程,大自然创造了许多功能独特、性能优异的天然材料。师法自然,从自然界获取设计灵感及指导,制备具有特定仿生功能或仿生结构的高性能仿生材料成为目前材料领域的一大研究热点。作为仿生材料的构建单元,具有优异生物相容性及生物活性的羟基磷灰石材料是一种理想的选择。然而,文献报道中的羟基磷灰石基仿生材料多是以颗粒状、棒状和片状等形貌的羟基磷灰石结构作为构筑单元制备而成。受限于这些低长径比的羟
由于可以实现电能和热能的直接转化,热电转换技术从上个世纪以来引起研究者们的关注。碲化物作为传统高性能热电材料始终是研究热点,但是其在中低温区的热电发电应用却至今仍未成熟。在低温区(300-500 K),Bi2Te3具有最优异的热电性能,被视为最有潜力实现低温区热电发电应用的材料,但是其带隙较窄,在温度高于400 K时本征激发显著,热电性能急剧下降,无法满足低温区热电发电器件的应用需求;在中温区(5
在抗战时期,大力宣传中国共产党提出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是实现全民族抗战的需要,是加强部队教育的需要,同时也是扭转国民党片面抗战路线所导致的失败局面的需要。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的宣传重点主要有三个:一是争取政治民主,二是团结进步力量,三是反对投降、分裂。中国共产党主要采取三种方式对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策略进行宣传:其一,在抗战纪念日登载纪念性文章;其二,提出具有针对性的口号;其三,客观及时地报道抗战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