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动态因果模型的精神分裂症病人大脑皮层网络研究

来源 :电子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1次 | 上传用户:hjiejng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精神类认知障碍疾病,目前病症的起因尚且不明多发病于青少年时期,对整个家庭和社会都造成了巨大负担,因此研究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脑机制异常显得意义重大。目前研究者基于脑电(Electroencephalogram,EEG)构建大脑网络应用十分广泛,主要采用的方法有相干、互信息、格兰杰因果、定向传递函数等,然而这些方法都是数学驱动方法,没有考虑到生理因素,动态因果模型(dynamic causal model,DCM)是一种基于生理模型发展的因果分析方法。我们采用3D源重建将头表的EEG反演到皮层大脑激活区域以此确定网络的节点,并结合DCM来构建大脑皮层网络。本文的主要工作如下:我们采用经典视觉oddball实验,得到两种条件下(病人靶刺激,正常人靶刺激)的EEG,然后基于3D源重建将头表电极信号反演得到皮层的大脑激活区域,并结合相关基于功能磁共振的视觉P300文献大脑激活区域,确定了8个皮层节点的位置:枕叶双侧、顶下小叶双侧、前扣带回双侧、以及背外侧前额叶(dorsolateral prefrontal cortex,DLPFC)的双侧,这些节点与相关视觉注意文献中激活的区域是大体一致的,枕叶是负责视觉信号的输入编码,顶下小叶具有负责视觉空间加工以及编码筛选、运动感觉等功能。前扣带回有监督冲突、调节冲突等作用。DLPFC具有注意控制、执行、抑制运动、定势转移等作用。基于得到的皮层8个位置作为网络节点,并根据一些视觉相关的先验知识来构建节点之间可能的有效连接。在此基础上假设出6种可能存在的网络连接模型,通过贝叶斯因子的相互比较得到2种条件(病人靶刺激、正常人靶刺激)下的最优的大脑皮层网络模型。对于这两种模型之间存在的差异进行了分析,此外还分别做了这2种条件下的T检验。结果显示在靶刺激条件下,精神分裂病人相较于正常人在背外侧前额叶、顶下小叶、以及前扣带区域存在异常情况。且有相关研究表明在这些区域中精神分裂病人也存在着异常,这些脑区中都存在白质、灰质减少的情况。此外精神分裂病人在背外侧前额叶、顶下小叶以及前扣带回之间的有效连接也存在明显差异,相关文献也指出精神分裂病人在额顶通路出现明显异常。我们的研究结果显示精神分裂病人的顶下小叶与DLPFC之间的直接连接出现异常,此外精神分裂病人前扣带回到顶下小叶的失连导致在顶下小叶与DLPFC形成代偿连接。这些研究发现对于精神分裂的病理机制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其他文献
科技新闻报道涉及各个科学领域,专业性很强。如果只是堆砌术语,自然可以保证报道的准确性。但读者是非专业的,这就要求我们的新闻报道通俗易懂,避免枯燥乏味的行文叙述。由中国科
针对煤层底板突水预测问题,在总结现有突水预测方法和理论的基础上,通过特征选择实验得出水压、距工作面距离、砂岩段厚度、煤层厚度、煤层倾角、断层落差、裂隙带、开采面积
美国学者曾将校长的教学领导力初步界定为“明确教学使命”“管理课程与教学”和“创设学校风气”三个方面。我国学者研究指出:校长的教学领导力是校长根据一定的教育理念,围绕
为合理评价防火服的热蓄积,全面准确地研究防火服热防护性能,通过回顾实验室模拟低热流环境中防火服热蓄积的相关研究,分析了防火服热蓄积的产生原因以及由热蓄积引起的主要
精神分裂症是患病率最高的一种重度精神疾病,主要表现为特征性情感、行为、思维、感知等多方面的障碍,并伴有多种认知和情感功能损伤。抑郁症作为最常见的心理情感障碍之一,
背景和目的抑郁症是一种十分常见的精神类疾病,临床症状复杂多样,可有持续的情绪状态、认知行为、生理学行为和社会行为的异常改变,具有高发病率、高自杀率、高致残率及低诊
目的抑郁是一种以显著而持久的心境低落为主要症状的情感性精神障碍,致病原因包括环境、生化、社会及心理等多种因素。抑郁症状包括情绪低落、不合群、离群、躯体不适、食欲
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是一种常见的、呈进行性发展的、可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退行性疾病,其病理改变为:神经元纤维缠结(neurofibrillary tangle,NTF)、老
考虑到转子匝间短路会在定子回路产生与极对数和定子绕组形式有关的偶数次和分数次不平衡电流分量,首先基于不平衡电流谐波分量产生的各次谐波磁动势,推导了转子在定子直角坐
时间反转被动定位技术是一种可以在无需目标合作的条件下,实现被动相干源能量时空自适应聚焦,确定浅海被动目标位置的信号处理技术。提出了垂直阵时反被动定位(APTRM)技术的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