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的南方红壤地区水热资源丰富,是国家重要的粮食和经济作物基地。但降水分布的不均一性和受季节性高温影响,常造成伏、秋旱,给当地农业带来严重影响。因而如何合理有效地利用土壤水资源就成为保证农作物和林草植被生理需水、改善生态环境的关键。以关键性因素土壤水分为出发点,采用土壤水分测定仪(ECHO)和中子仪相结合,通过野外双环入渗实验和室内取样分析相结合的方法,分析了积水入渗过程中不同植被类型坡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规律及再分布规律;取得的主要结论如下: 1) 松林地土壤水分渗透速率随时间递减最快,而自然荒坡地减少最慢,说明自然荒坡地土壤整体入渗性能最好,松林地土壤上层入渗性能较好;影响土壤入渗速率的主要因子是土壤结构性质、土壤初始含水量和土壤的地貌特征;三种入渗公式与实测点配合的情况总体来看是考斯加可夫公式最佳。 2) 土壤水分动态变化可划分为3个阶段,第一阶段的时间较短,一般为10min左右,即为土壤含水率基本不变的阶段:第二阶段为土壤含水率急剧增大阶段,此阶段一般维持10-30min:第三阶段为土壤含水率缓慢增大阶段。入渗对上层水分动态影响最大,10cm深度处水分变化最剧烈,达到稳定的时间最短,而50cm以下土层含水量变化相对平缓。 3) 入渗后土壤水分再分布规律是:随着供水停止后时间的延长,表层0~10cm内土壤含水率急剧降低,20~50cm土层的含水率开始有增大的趋势,然后逐渐减小。60cm以下土层的含水率略有变化;不同植被类型变化幅度为自然荒坡地>农耕地>松林地。相对于隔绝蒸发条件而言,有蒸发条件下土壤含水量减少幅度要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