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评价及槲皮素促进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

来源 :郑州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ufegar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高能量交通事故发生率的增高,股骨头骨折发生率也随之增高。现阶段随着对股骨头骨折损伤机制、手术入路的研究不断深入,使手术治疗水平不断提高,鉴于早期关节置换面临假体松动、多次翻修等问题,具备手术指征的患者多强调早期切开复位内固定,恢复髋关节的解剖和功能。但股骨头骨折病例分散、单中心样本数量较少,手术入路复杂多样、不同术者之间异质性较大,增加了股骨头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临床疗效相关研究的难度,骨不连、创伤性关节炎、股骨头坏死、异位骨化等股骨头骨折并发症仍是医生及患者面临的难题。作为再生医学的明星“种子细胞”——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是具有多向分化能力的非造血干细胞,在不同的诱导因素下可向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分化,通过促进成骨和血管生成治疗骨不连。AMPK/SIRT1信号通路参与细胞自噬、细胞增殖和分化、蛋白质合成和降解、凋亡、肿瘤、炎症和衰老,机械拉伸通过激活该信号通路诱导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的抗氧化反应和成骨分化。此外,具有抗过敏、抗炎、抗氧化、抗病毒、抗肿瘤、抗血小板聚集、降血压等作用黄酮类化合物——槲皮素已被证实可以促进骨髓间充质干细胞成骨分化和血管生成因子表达,但背后的详细机制仍不清楚。因此,本研究选择临床和基础两个角度,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以及槲皮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调控机制。第一部分 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疗效评价目的探讨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股骨头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2020年6月因股骨头骨折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急诊外科接受切开复位内固定治疗的股骨头骨折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术前X线片、CT平扫、CT三维重建,明确骨折Pipkin分型,评估骨折严重程度,制定手术入路,统计手术入路、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各阶段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分析术后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结果35例股骨头骨折患者获随访(23.49±8.72)个月。24例采用Kocher-Langenbeck 入路,手术时间(227.50±100.15)min,术中出血量(470.63±108.80)ml;10 例采用 Smith-Petersen 入路,手术时间(182.00±56.58)min,术中出血量(358.00±36.30)ml;1例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手术时间155min,术中出血量400 ml;Smith-Petersen入路手术时间和术中出血量均小于Kocher-Langenbeck入路(P<0.05)。术后34例骨折愈合(8例并发异位骨化,6例并发浅部感染),1例并发股骨头缺血性坏死,最终行髋关节置换。髋关节功能Harris评分术前为(41.74±5.08),术后6个月为(78.17±6.16),末次随访时为(88.37±6.11),随时间的进展增加(F=624.7127,P=0.000)。末次随访时优良率为82.86%。结论股骨头骨折需综合骨折类型、合并损伤等因素,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PipkinⅠ型骨折推荐采用Smith-Petersen入路,Pipkin Ⅲ型骨折及Pipkin Ⅳ型髋臼后柱骨折推荐采用Kocher-Langenbeck入路,Pipkin Ⅳ型髋臼前柱骨折推荐采用改良髂腹股沟入路,合并Morel-Lavallée损伤时,推荐选择骨盆外架固定。第二部分 槲皮素促进成骨分化的机制研究目的探讨槲皮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成骨分化的影响,并探讨槲皮素对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MSCs)的调控机制是否与抗氧化及AMPK/SIRT1信号通路相关。方法采集小鼠BMSCs,用流式细胞仪检测mBMSCs表面标志物鉴定mBMSCs。mBMSCs分为对照组、槲皮素处理、槲皮素加通路抑制剂处理组。用槲皮素处理mBMSCs,测定细胞活力、乳酸脱氢酶(Lactate dehydrogenase,LDH),采用qRT-PCR 及 Western blot 检测 SOD1 和 SOD2 mRNA 及蛋白水平,采用 Western blot 检测 mBMSCs 中 p-AMPK、AMPK 和 SIRT1 的水平,采用 qRT-PCR 方法检测mBMSCs中SIRT1的mRNA水平。用含槲皮素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第3代mBMSCs,第7天定量检测mBMSCs的碱性磷酸酶活性,第14天茜素红S染色基质矿化并定量,qRT-PCR定量检测成骨细胞标志基因ALP、RUNX2、BMP2和SP7的mRNA水平。用含槲皮素的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mBMSCs,第14天油红O染色并定量,qRT-PCR定量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G和FABP4的mRNA水平。用含槲皮素、AMPK抑制剂CC和SIRT1抑制剂Sirtinol的培养基培养原代mBMSCs 3天,检测mBMSCs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用 Western blot 检测 mBMSCs 中 p-AMPK、AMPK 和 SIRT1 的水平,用 qRT-PCR检测mBMSCs中SOD1和SOD2的mRNA水平。用含槲皮素、AMPK抑制剂CC和SIRT1抑制剂Sirtinol的成骨诱导培养基培养mBMSCs,第7天用qRT-PCR检测mBMSCs碱性磷酸酶mRNA表达水平,第14天用qRT-PCR检测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标志基因RUNX2、BMP2和SP7的mRNA水平。用含槲皮素、AMPK抑制剂CC和SIRT1抑制剂Sirtinol的成脂诱导培养基培养mBMSCs,第14天用qRT-PCR检测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G和FABP4的mRNA水平。结果1.获得的 mBMSCs 表面 CD44、SCA-1、CD11b 和 CD45 阳性。2.与对照组比较,在0-100μM范围内,50和100μM的槲皮素对mBMSCs的活力和有氧呼吸均有明显的抑制作用(P<0.05),低浓度槲皮素(1、2、5和 10μM)显著促进 mBMSCs 增殖(1、2 和 10μM 组P<0.05,5μM组P<0.01),高浓度槲皮素(50和100μM)抑制mBMSCs增殖(50μM组第1、4天P<0.05,100μM 组第 1、4、7 天P<0.05)。3.与对照组比较,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mBMSCs SOD的相对活性(P<0.01),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SOD1和SOD2的mRNA水平(P<0.01),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SOD1和SOD2的蛋白水平(2μM组SOD2P<0.05,2μM 组、5μM 组 SOD1 和 5μM 组 SOD2 P<0.01)。4.与对照组比较,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mBMSCs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2μM组P<0.05,5μM组P<0.01),2和5μM槲皮素同样还上调SIRT1的 mRNA 水平(2μM 组 P<0.01,5μM 组P<0.001)。5.与对照组比较,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mBMSCs成骨分化碱性磷酸酶活性(2μM组P<0.0μ5,5M组P<0.01),显著上调基质矿化水平(P<0.01),显著上调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标志基因ALP、RUNX2、BMP2和SP7 mRNA水平(5μM 组 ALP、RUNX2、BMP2、SP7 和 2μM 组 ALP、SP7 P<0.01,2μM 组RUNX2、BMP2P<0.05)。6.与对照组比较,2和5μM槲皮素显著下调mBMSCs成脂分化油红O染色面积百分比(2μM组P<0.01,5μM组P<0.001),显著下调脂肪细胞标志基因 PPARG 和 FABP4 的 mRNA 水平(5μM 组 PPARG、FABP4 和 2μM 组 FABP4 P<0.01,2μM 组 PPARGP<0.05)。7.与对照组比较,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mBMSCs 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P<0.01),与5μM组比较,Que+CC和Que+Sirtinol组显著下调mBMSCs p-AMPK和SIRT1蛋白水平(P<0.001);与对照组比较,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SOD 活性以及 SOD1 和 SOD2mRNA 水平(P<0.001),与 5μM 组比较,Que+CC和Que+Sirtinol组显著下调SOD活性以及SOD1和SOD2mRNA水平(除Que+CC组P<0.05外,其余组P<0.01);与对照组比较,5μM槲皮素显著上调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标志基因ALP、RUNX2、BMP2和SP7 mRNA水平(P<0.01),下调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G和FABP4 mRNA水平(P<0.01),与5μM组比较,Que+CC和Que+Sirtinol组显著下调成骨细胞晚期分化标志基因ALP、RUNX2、BMP2 和 SP7 mRNA 水平(Que+CC 组 SP7、Que+Sirtinol 组 SP7 和BMP2 P<0.01,Que+CC 组 ALP、RUNX2、BMP2 和 Que+ Sirtinol 组 ALP、RUNX2 P<0.05),上调脂肪细胞标志基因PPARG和FABP4mRNA水平(P<0.05)。结论槲皮素可能通过激活AMPK/SIRT1信号通路促进mBMSCs的成骨分化和抗氧化反应。
其他文献
黑水河—越西河断裂是位于安宁河断裂与大凉山断裂之间的一条近南北走向逆冲断裂,全长约200km。断裂北端于镇西斜接大凉山断裂北段,向南经越西、巴久、西罗,至宁南斜接于则木河断裂南段,大致沿黑水河、越西河展布,其中断裂北段控制了越西盆地。前人发现断裂北段沿山前洪积扇发育了一系列数米至数十米高的断层陡坎,并据此估算晚第四纪以来平均垂直错动速率约1.0~1.7mm/yr,而断裂中段与南段目前尚无晚第四纪活
学位
背景及目的:益智仁(Alpiniae Oxyphyllae Fructus)为姜科植物益智(Alpinia Oxyphylla Miq.)的干燥成熟果实。课题组前期对益智仁提取物进行了体外物质基础和体内药效情况研究,发现其乙醇提取物具有改善阿尔茨海默症(Alzheimer’s disease,AD)大鼠智能障碍的作用。诺卡酮(Nootkatone,NKT)是益智仁倍半萜类主要成分之一,被认为是益智
学位
滑坡作为地质灾害的主要灾种之一,分布广泛,破坏性强,每年都造成巨大的人员生命财产损失。在高山峡谷区域,强烈的构造活动、复杂的地层岩性、多变的气候条件都是造成滑坡地质灾害频发的原因。因此,滑坡的早期识别与危险性评估,是防灾减灾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遥感技术的不断发展为地质灾害调查提供了更多样化的技术手段,本文利用多源遥感信息,将InSAR形变测量技术与光学遥感联合,补充以高分辨率无人机影像,探索基于多
学位
背景及目的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恶性肿瘤,吉非替尼、厄洛替尼、奥希替尼等靶向药物在肺癌的药物治疗方面取得了突破性进展。大多数靶向药物在不同患者中体内暴露量和药动学参数存在较大个体差异,且部分靶向药物暴露量与药物疗效和/或不良反应的之间有较强的相关性。基于治疗药物监测(TDM)的个体化用药可能是提高肺癌患者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酪氨酸激酶抑制剂(EGFR-TKIs)治疗效果,同时降低不良反应的有力工具。然
学位
淋巴瘤(Lymphoma)指原发于淋巴结和结外淋巴组织的由成熟淋巴细胞及其前体细胞形成的恶性肿瘤,是淋巴造血系统的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占全球恶性肿瘤的3.2%,占我国所有恶性肿瘤的3-4%,发达国家较发展中国家多见,呈现明显地域差异,近年来国内外对淋巴瘤的大量研究,均表明淋巴瘤的发病率呈上升趋势。根据肿瘤细胞的形态、免疫表型和分子生物学特点,分为霍奇金淋巴瘤(Hodgkin lymphoma,HL)
学位
研究背景及目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cerebral ischemia-reperfusion injury,CIRI)是缺血性卒中治疗期间的继发性损伤,可诱发兴奋性毒性、氧化应激、炎症反应等一系列病理变化,最终导致不可逆转的脑损伤。减轻CIRI对改善缺血性卒中的治疗至关重要,然而目前临床上可用于CIRI治疗方法的却十分有限。神经酰胺(ceramide,Cer)作为体内一种关键的生物活性脂质和第二信使
学位
奔豚是指患者自觉有气上冲的疾病。清代名医黄元御在《四圣心源》一书中强调中气之于人的重要意义。基于黄氏“一气周流”理论,探讨奔豚的诊治,提出奔豚的病机关键是“土败胃逆,二火不降,阴寒结于少腹”,奔豚发作是“木气郁冲”所致,在治疗上首当培补中气,因而分别予茯苓桂枝甘草大枣汤、桂枝加桂汤、奔豚汤和龙珠膏治疗奔豚欲作期、方作期、盛作期及已结期的症状,为学习和理解奔豚病提供新的思路。
期刊
背景:血栓闭塞性脉管炎(Thromboangiitis Obliterans,TAO)是一种主要损伤四肢远端中小动脉及浅静脉的炎症性血管疾病,主要临床症状表现为肢体缺血、疼痛、皮肤色泽改变等,随着病情加重可出现间歇性跛行,甚者出现溃疡和坏疽,最终引发残疾,但是目前TAO的发病机制尚未阐明,现代医学也还未有完全治愈这种疾病的方法。脉络舒通丸(Mailuoshutong pill,MLSTP)是一种采
学位
前言急性敌草快中毒发病率逐渐增高,与百草枯一样无特效解毒剂,且具有较高的病死率。在对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的临床诊治中发现,患者在急性期即可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症状,其死亡率也较未出现者明显增高。因此,敌草快诱发的中枢神经系统损害成为影响患者临床结局和预后的关键因素。同时,糖皮质激素在急性敌草快中毒患者的治疗中被广泛使用。然而,在早期积极洗胃、导泻及血液净化治疗基础上,糖皮质激素在急性百草枯中毒患者中的应
学位
背景最新全球癌症数据显示乳腺癌发病率已跃居第一位,中国乳腺癌发病率位居第四位。随着更多检测手段的运用及乳腺癌筛查的广泛开展,微浸润性乳腺癌(microinvasive breast cancer,MIBC)的发病率也明显上升。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是乳腺癌明确的预后指标和药物治疗效果的预测指标。针对该靶点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