硅藻土/硅橡胶复合材料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来源 :武汉理工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voidemort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可陶瓷化聚合物基复合材料作为一种新型热防护材料,它具有低温、无毒、无熔融滴落,燃烧残留物具有完整的自支撑结构,能阻碍物质对流和热量传输等优点,是热防护领域新的发展方向。硅橡胶基体具有优异的耐热性,易于加工,其燃烧过程中不释放有毒烟气、产物主要为无定形SiO2,清洁无污染,是一种理想的可陶瓷化复合材料基体。硅藻土是多孔材料,热导率低,且成瓷效果好,可作为陶瓷化填料。本论文采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加入硅藻土作为陶瓷填料,添加Sb2O3、MgO、Bi2O3等熔点不同的助熔剂,以过氧化二苯甲酰为硫化剂,通过热压硫化制备得到复合材料。首先,采用硅烷偶联剂KH570对硅藻土表面进行改性。通过正交试验确定了最佳表面改性条件为:偶联剂添加量为3wt%,,反应时间4h,热处理温度120℃。将表面有机改性硅藻土与硅橡胶复合制备得到复合材料,TG-DSC分析结果表明表面改性后,复合材料起始热分解温度提高了17℃,分解峰值温度提高9.2℃。复合材料起始热分解温度、裂解残留率随硅藻土含量的增加而提高,硅藻土含量为100wt%时复合材料的起始热分解温度与裂解残留率最高,分别是466.9℃和60.03wt%,但分解峰值温度随硅藻土添加量变化无明显规律。XRD分析与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随着温度的提高,复合材料中的硅藻土在1100℃开始与硅橡胶分解产物发生可陶瓷化反应生成熔融液相,这些液相扩散渗透至填料粒子间,将填料粘接起来生成牢固的陶瓷结构。采用甲基乙烯基硅橡胶为基体,添加表面有机改性硅藻土(最佳改性条件组分),分别加入Sb2O3、MgO、Bi2O3及其混合物等不同的助熔剂体系制备得到复合材料。TG-DSC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助熔剂使复合材料的热稳定性降低。烧蚀残留物弯曲强度结果表明烧蚀残留物弯曲强度均随着温度的增加而提高,同一温度下,添加助熔剂比未添加助熔剂弯曲强度要高;相同温度下多组分体系弯曲强度高于双组分体系,双组分体系弯曲强度高于单组份体系。其中多组分助熔剂体系在1300℃弯曲强度达到5.2MPa。XRD分析与场发射扫描电镜分析结果表明单组份、双组分及多组分助熔剂体系的陶瓷化机理相同,均是复合材料在高温环境中助熔剂首先熔融生成液相,随着温度的提高,助熔剂开始与硅藻土、硅橡胶分解产物发生低共熔反应生成更多的液相,液相通过扩散、渗透至填料间将填料桥接起来,形成坚固的陶瓷相结构,不同的是不同助熔剂体系开始生成液相的温度有所差异,双组份与多组分助熔剂体系生成液相的临界温度比单组份体系要低。
其他文献
随着我国经济迅速发展的,建筑工程行业的竞争空前激烈,在此种环境下,为了能够在激烈的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很多建筑企业选择了降低成本等方式,来保持自身的竞争力.因此,控制
伴随着城镇化的推进,燃气工程的施工及安全生产运营管理工作的重要性逐渐凸显出来,本文旨在对城镇燃气施工安全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进行探讨.
随着珠江三角洲地区经济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及生活污水带来的环境问题日益严重,水质日趋恶化,其中持久性有机物(POPs)对江河入海口环境的污染已引起有关部门和学者的关注。河口
王石提交的作品由单幅和组照构成,计2组组照、18幅单幅作品,共20幅(组),符合“中外摄影家摄影大PK”(以下简称“大PK”)的规则要求。他的作品主题是关于自然与环境的观察印象
能源紧张和水资源危机是日益突出的世界性问题,随着我国经济飞速发展,这些矛盾在我国表现尤为突出,节能降耗和保护水资源已成为一项基本国策。通过对供水管网进行优化设计,能够更
随着国内煤矸石电厂的增加,其排放的固体废弃物CFB(循环流化床)灰渣大量堆积填埋。为促进CFB灰渣的利用,以中煤华昱煤矸石循环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开展了CFB灰渣特性及在水泥混凝土中的应用研究。提出了利用CFB粉煤灰替代普通粉煤灰与矿粉配制混凝土,并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以CFB粉煤灰为主体的具有微膨胀性能的路面基层专用水泥,初步研究了其对水泥稳定材料抗裂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如下:(1)CFB灰渣中的L
随着“两江四湖”工程的启动,桃花江已经成为桂林市著名的旅游景点之一,为了人们交通的便利,在桃花江上进行了修建康桥和改建胜利桥的工程。本文即针对工程建设前后其上下游河段
在我国城市建设的进程中,医院建筑是比较典型的功能性建筑,医疗建筑有复杂性和综合性的特点,在这样的特点下对医院建筑工程设计,施工和管理有着很高的要求,这就需要从事医院
在新时期,房地产已成为中国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为了强化以人为本的理念,必须采取多种措施对房屋建筑施工质量和施工管理进行研究、分析和建设,不断完善施工方案,从而提
周期层片型结构首先被Osinski于1982年在固态扩散偶中发现。之后,人们陆续在多种扩散偶体系中发现了这一有趣的结构,这极大的引起了学者们的关注和兴趣,并提出了不同的解释理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