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纳米注塑成型技术,聚合物/金属复合注塑成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以其成型工艺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成型品质的高档化与个性化,以及成型范围的宽泛化,已初步被应用于微纳米制造、光电科技、3C电子通讯产品、汽车工业等诸多高技术集成的微、宏观加工领域。纳米注塑中,首先需要对金属基材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具有蜂窝特征的纳米级凹坑结构,进而通过注塑工艺将聚合物材料以接枝链形态填充其微结构凹坑,形成物理锚栓而固化钉扎
【基金项目】
: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地区项目(51565034); 江西省研究生创新专项资金项目(YC2019-S051):纳米注塑聚合物/金属异质界面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2019.06-2021.05;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纳米注塑成型技术,聚合物/金属复合注塑成型技术的重点发展方向之一,以其成型工艺的高效性与可靠性、成型品质的高档化与个性化,以及成型范围的宽泛化,已初步被应用于微纳米制造、光电科技、3C电子通讯产品、汽车工业等诸多高技术集成的微、宏观加工领域。纳米注塑中,首先需要对金属基材进行表面处理以形成具有蜂窝特征的纳米级凹坑结构,进而通过注塑工艺将聚合物材料以接枝链形态填充其微结构凹坑,形成物理锚栓而固化钉扎实现二者紧密连接,这一过程中,聚合物在金属界面处的流动与填充形态将会对界面连接性能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论文针对纳米注塑聚合物/金属界面锚栓粘合机制与成型成性问题,从分子理论角度探究热边界条件下、半封闭微坑道界面流域聚合物探界面润湿、滑移侵入、拘囿与锚栓形成的分子机制,揭示异质界面液/固二相融合的物理机制,实现把宏观工艺、微观特征与制件性能联系起来,具有重要理论意义与工程实用价值。论文以聚合物聚苯硫醚(PPS)、金属铝(Al)为实验材料,构建了特征尺寸为3 nm×2 nm的“V”型纳米凹槽结构的Al层,包含30条聚合度为50的PPS层,进而建立了包含3 nm厚度真空层的PPS/Al凹槽界面模型,并采用分子动力学模拟技术实验了纳米注塑成型工艺过程模拟。模拟结果表明:纳米注塑中PPS分子倾向于沿凹槽侧壁滑移充模,呈明显的壁面滑移现象,且由界面吸附与大分子拖曳作用使得熔体前锋呈现出较为明显的下凹型抛物线状态,区别于传统成型的“柱塞流”形态;熔体温度的升高并不总是对界面粘合性能产生积极影响,整个模拟过程中界面库伦能保持非常低的增长,范德华能与体系总能量具有相似的趋势且大小相近,分子间作用力是影响聚合物/金属界面粘合强度的主要因素。论文以聚合物尼龙6(PA6)、全同立构聚丙烯(iPP)、聚苯硫醚(PPS),金属铝(Al)、铜(Cu)为实验材料,两两组合构建了6种包含包络尺寸为4.5nm×4.5 nm×2.1 nm的纳米凹坑的聚合物/基材界面模型,基于分子动力学模拟实验研究了聚合物材料及其极性因素对纳米注塑成型界面锚栓强度的影响规律。结果表明:聚合物材料极性对其滑移形态影响显著,纳米凹坑内部剪切变稀行为更利于聚合物材料的界面粘合,且材料自身物性差异将导致粘弹性畸变差异化,相互制约的结果最终影响凹坑粘合形态;界面的填充率随时间的呈抛物线增大趋势,粘合后期趋缓,界面能变化亦然,充模阶段对凹坑粘合性能和界面粘合强度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PP/Cu、PP/Al界面粘合性能较差,而PA6和PPS树脂更适合用于纳米注塑成型。论文以聚合物尼龙6(PA6)、聚对苯二甲酸丁二醇酯(PBT)、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聚苯硫醚(PPS),金属铜(Cu)为实验材料,分别构建了包含2 nm×2 nm矩形凹槽、4 nm×2 nm“V”型凹槽与平面型(宏尺度)的PA6/Cu、PBT/Cu、PMMA/Cu等多体系界面模型,与包含矩形(7.2 nm×7.2 nm×3 nm)、圆柱形(7.2 nm×3 nm)、棱锥形(7.2 nm×1.2 nm×3 nm)以及圆锥形(7.2 nm×1.2nm×3 nm)凹坑的4种PPS/Cu界面模型,模拟研究了聚合物/金属多形态界面体系的界面结合行为。结果表明:滑移充模是纳米注塑成型区别于宏尺度成型最明显的特征,纳米级凹槽界面可以显著提升聚合物/金属界面结合强度,且V型优于矩形凹槽界面;具有锥度或圆边界特征的凹坑界面更适宜与纳米注塑,与棱柱形和圆锥形的凹坑相比,矩形和圆柱形的凹坑在中下层,特别是在中心区域,填充效果较差,且底层的填充率好于未完全填充层;圆锥形凹坑界面因不规则的晶格排列和更多的晶格缺陷,引起界面能升高,有利于异质界面的粘合锚栓。
其他文献
石墨烯纳米片(Graphene Nanoplatelets,GNPs)作为一种良好的增强材料,但由于其具有较大的表面积和较差的润湿性,制备GNPs-镁基复合材料仍是一项具有挑战的任务。因此研究出一种能改善GNPs与镁基体之间润湿性的制备方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本文采用AZ31B合金与GNPs-镁屑混合物进行“三明治”式的堆叠方法,制备了0.1wt.%、0.3wt.%、0.5wt.%、0.7wt.%
本文从游客步行游览的体验性、舒适性和时效性出发,以通天岩景区为例,对通天岩景区的游览线路、游步道、游览工具、休息设施等提出合理优化规划建议,以期为景区建设提供相关依据。
Cu-Ni-Si系列合金具有高强高导的性能被广泛的应用于电子元器件等行业。但是随着社会和科技的发展,新的元器件会对材料提出更高的要求,所以得开发出性能更优秀的合金。例如新开发出的Cu-Ni-Co-Si系列合金具有更优秀的综合性能。为了进一步开发新的合金,本文设计含铬的Cu-Ni-Co-Si合金,探究铬对Cu-2Ni-0.8Co-0.65Si合金性能组织的影响。本文采用真空熔炼的方法制备了 Cu-2
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增强体为碳纤维,基体为树脂,中间夹层为泡沫,三者作为一个整体发挥出了轻质高强等优异性能。但在实际生活中,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经常遭到各种外来物的冲击,比如:砂石,冰雹等。这些可见或者不可见的冲击损伤都会造成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的力学性能大大下降,而缝合能够增强复合材料的抗冲击性能。因此,有必要对碳纤维泡沫夹芯复合材料进行缝合。本文开展了以下研究工作:首先采用改进的锁式缝
作为一种常用的铝硅系合金,ADC12合金受到人们的青睐,但是ADC12合金也有他自己的局限性。因为ADC12合金耐磨性不够好容易受到损失而且质地非常的软,在使用的时候容易黏着。这使得我们对ADC12合金的使用具有一定限制性。铸态组织具有长针状的铁相以及枝晶状的α-Al颗粒,这都严重阻碍了铝合金的性能。因此通过研究添加混合稀土Pr/Ce对组织进行改性来改变铝合金的机械性能。稀土对铝合金组织的改质的效
镁铝合金是世界上较轻的金属结构材料之一,密度仅是铝合金的2/3,经合金化强化的镁铝合金结构材料可使航天飞行器减重20%~30%,同时还保持减震、高阻尼性能等特性,在国防军工、运输系统和电子器件等领域拥有广阔的发展前景。然而,镁铝合金中Mg具有较高的电化学活性,且合金中第二相与α-Mg之间存在较大的电位差,容易形成微电偶腐蚀,从而降低了镁铝合金的耐蚀性。微电偶腐蚀是一种危害极为广泛和可能产生严重损失
11月17日,揭阳市揭东区潭王村蓝康红军小学红色文化展示厅门口一阵掌声响起,广东省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开枝和揭东区区委书记梁柱华、源流杂志社社长兼总编辑谢佚芳、揭阳市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吴平河、揭东区老区建设促进会会长陈郁芳共同为《源流》小记者站揭牌。在揭东区进行的红色文化进校园座谈会暨"红色小记者站"揭牌仪式活动圆满结束,潭王村蓝康红军小学的师生们迎来了全省第一个"源流小记者站"。
丙烯腈-丁二烯-苯乙烯(ABS)因综合了其三种单体的优良性能,且具有较好的力学特性、尺寸稳定性及较低的生产成本,被作为一大常用工程塑料而广泛应用于多种场合。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现有ABS材料已愈发不能满足实际需求,ABS改性材料应运而生。碳纳米管(CNTs)作为一种具有优良力学性能、导电性能、导热性能的一维固体材料,一经发现便成为材料改性研究中的理想填充料。故CNTs/ABS材料制备出的产品将能
本文主要以CNTs/2024复合材料为研究对象,首先从热力学角度分析碳纳米管包覆TiO2前后浸入熔体的过程以及不同参数的碳管浸入熔体的规律,接着对1.0 wt.%CNTs@TiO2/2024复合材料进行T6热处理以研究不同参数的热处理工艺对其组织以及力学性能的影响,最后对比研究其在不同状态下的腐蚀机理。结果表明:本文所用的包覆TiO2的工艺是成功的。经过包覆处理后,陶瓷颗粒TiO2基本覆盖住碳管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