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级光热吸储单元的热性能研究

来源 :东南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arcomak99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系统作为太阳能热利用技术中的新型聚光集热系统,具有光热转换效率高和初投资成本低的特点,在中高温热利用领域具有很大的潜力。本文提出了一种应用于二次反射塔式太阳能系统的多级光热吸储单元,围绕多级光热吸储单元开展了参数化研究,并对其长周期循环下的整体热性能进行了分析。主要的研究内容和结论如下:(1)提出了多级光热吸储单元的数值运算方法,基于热力学第一定律和第二定律定义了多级光热吸储单元的热性能评价参数,总结了吸收效率、储热效率、放热效率、总储放热效率、太阳能-(火用)转换比和平均出口空气温度的表达式。(2)建立了吸热单元泡沫陶瓷层的数值传热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对其开展了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泡沫陶瓷孔隙等效直径和孔隙率对泡沫陶瓷层的热性能影响较小,当孔隙等效直径由0.27 mm降至0.03 mm,吸收效率仅增加0.8%,当孔隙率由0.8降至0.4,吸收效率仅增加0.2%;空气质量流量对泡沫陶瓷层的热性能影响最大,当空气质量流量由0.9 kg/s降至0.3 kg/s,吸收效率由83.1%降至62.9%,不同质量流量下的出口高温空气作为岩石层储热阶段的进口边界条件。(3)建立了储热单元岩石层的数值传热模型,基于Matlab软件平台,分析了岩石层在长周期循环下的瞬态热性能表现,并对其开展了参数化研究。结果表明:储热单元岩石层在30次循环结束后达到稳态;当岩石孔隙率由0.8降至0.4,储热效率增加2.7%,放热效率降低4.9%,总储放热效率降低2.3%,太阳能-(火用)转换比降低0.02,平均出口空气温度降低17 K;当岩石颗粒直径由0.09 m降至0.03 m,储热效率增加1.9%,放热效率增加1.5%,总储放热效率增加3.2%,太阳能-(火用)转换比增加0.02,平均出口空气温度增加25 K;空气质量流量在0.3 kg/s~0.9 kg/s变化范围内,当空气质量流量为0.6 kg/s时,储热单元岩石层的太阳能-(火用)转换比达到峰值0.49。(4)在吸热单元和储热单元的参数化研究基础上,对多级光热吸储单元的整体热性能进行分析,并与单级光热吸储单元和其他使用单罐填充床储热的光热单元作热性能对比。结果表明:参数化研究基础上,多级光热吸储单元在30次循环结束后的吸收效率为79.1%,储热效率为99%,放热效率为95.3%,总储放热效率为94.4%,太阳能-(火用)转换比为0.49,平均出口空气温度为887 K;相比较于单级光热吸储单元,多级光热吸储单元利用泡沫陶瓷层将填充床顶部的固相温度降低了392 K,具有更高的吸收效率、太阳能-(火用)转换比和平均出口空气温度;当平均出口空气温度均为822 K左右时,相比于其他同样使用单罐填充床储热的光热单元,多级光热吸储单元具有更优越的热性能表现。
其他文献
学位
预防保健服务能够通过一系列卫生服务进行疾病预防,使居民保持身心健康。随着人们的疾病预防意识逐步提高,“有病就医,无病保健”的医学理念正在逐渐形成,因此居民对预防性医疗方面的需求也在不断增加,对预防保健服务的网络布局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当前我国社区预防保健服务网络存在着资源分配不均、服务水平低下、医疗人员配置不合理以及未考虑服务站拥堵和长期需求变化等问题。而预防保健服务建设成本高,使用周期长,对选址和
在暖通空调领域,盐溶液以其优异的理化性质越来越多地被用作与空气进行热质交换的介质。随着溶液与空气热质交换的进行,溶液的浓度会不断降低,溶液的原始性能随之发生变化。因此,为恢复溶液的原始性能,需对其进行再生。现有的溶液再生方法因存在着能耗高、热效率低下、再生效率低、设备复杂等缺点亟待被改进或替代。真空膜蒸馏技术以其膜通量大、热效率高、设备简单等优点被广泛应用在物质的分离提纯领域,本文尝试将其应用于暖
学位
学位
学位
学位
微尺度气液相变传热系统具有均温性好、散热量大、设备质量小、传热性能优越的特点,在微电子领域有着广阔的应用前景。伴随微电子技术的迅猛发展,电子器件朝着微型化和集成化的方向发展,这使得气液相变往往发生在微结构空间中。因此,揭示微结构内沸腾相变传热机理并有效强化沸腾传热能力对提高相关机械电子设备运行可靠性和稳定性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应用价值。微结构内沸腾相变传热过程涉及到气泡的成核、生长及聚并过程,同时
燃煤电站排放的细颗粒物对生态环境和人类的身体健康均造成了严重的危害,而沉积在炉膛换热面表面的颗粒物则会恶化传热,威胁锅炉的安全和经济运行。流化床增压富氧燃烧技术作为一种具有前景的洁净煤技术,在保证电厂效率的同时可实现对CO2的高效捕集。但在此技术背景下有关细颗粒物排放、沉积特性的研究报道十分有限。基于此,本文在流化床增压富氧条件下探讨了固体燃料燃烧细颗粒物的排放、沉积特性。具体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
移动式储热系统是一种灵活的供热方式,不受管网距离和可再生能源间歇性的限制,解决了热能供需时空不匹配的问题。但是目前移动式储热系统中常见的储热材料存在诸多问题,水等显热材料储能密度低于120MJ/t,赤藻糖醇等相变材料热稳定性不足,热化学材料尚处于实验室阶段。文献调研发现玄武岩纤维作为一种高温稳定的显热材料,储能密度可以达到700MJ/t。因此,本文选用玄武岩纤维作为储热介质,设计了布状叉排结构的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