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海北部海域蓝点马鲛渔业生物学研究

来源 :上海海洋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256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蓝点马鲛(Scomberomorus niphonius)隶属鲈形目(Perciformes),鲭科(Scombridae),马鲛属(Scomberomorus),系暖温性中上层洄游性经济鱼类,广泛分布于西北太平洋的日本海、日本太平洋沿岸、朝鲜半岛沿岸及我国的黄海、东海地区。蓝点马鲛是我国高产的重要经济鱼种之一,也是日本、韩国及台湾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重要捕捞对象。在当今传统经济渔业资源严重衰退的背景下,蓝点马鲛在近海渔业中仍占有重要的地位,且是目前我国少数维持高产的渔获种类之一,因此研究蓝点马鲛渔业生物学,对合理开发和利用该资源状况及科学管理具有重要意义。为了解高捕捞压力下蓝点马鲛种群的现状,摸清其渔业生物学特征,本论文通过分析蓝点马鲛基础生物学数据,对其索饵和越冬个体的生长特征进行研究,分析影响生长存在的潜在因子;通过分析耳石外部形态参数,分析了耳石的生长规律,探究影响耳石形态变化的可能因素;通过耳石日轮的读取,鉴定其年龄,进而掌握其生长规律及种群组成;基于分析耳石微量元素的组成及不同生活史阶段主要微量元素浓度变化,分析蓝点马鲛种群组成及种群连通性,以期为合理地开发和利用以及科学管理该资源提供依据。主要结果如下:(1)蓝点马鲛基础生物学特征。研究根据收集的367尾蓝点马鲛样本,求得其叉长和体重关系(W=a Lb),并利用广义线性模型和9个线性混合模型对影响叉长和体重关系的时间及性别进行研究。研究认为,条件因子a的估计均值为3.022.×10-5,异速生长参数b的估计均值为2.794。最复杂的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即月份和性别对两个参数a和b均存在随机效应)的拟合效果最优。蓝点马鲛叉长和体重关系的月间及性别间差异显著(P<0.01)。在最优模型中,b值在10月和11月(索饵期)较高,而在12月和1月(越冬期)较低,a值则与此相反;b值在雄性较高,而在雌性较低,a值则与此相反。研究认为,月份和性别对蓝点马鲛叉长和体重关系具有显著的影响,线性混合混合模型能把月份和性别的异质性通过随机效应在单个模型中更准确、快速地体现,从而进一步证实了此模型在数据来源异质性研究中的优势。蓝点马鲛存在月间和性别差异与可能与内在基因表达、生活习性及栖息地环境存在相关。(2)蓝点马鲛耳石外部形态特征。研究表明,蓝点马鲛耳石乳白色,近似长方形,背面外凸、正面内凹,外部有较多突起的小齿,呈锯齿状,整体弯曲呈现瓦状。左右矢耳石没有显著性差异。蓝点马鲛耳石重量及6项形态参数指标均与叉长有着显著的关联,均为乘幂函数拟合结果最优。随着蓝点马鲛生长,该鱼耳石形态特征随叉长变化差异显著,耳石的总长度不断增加,而背区和腹区不断向耳石中心缩小,后区的长度增加,翼长也不断增加,总体上呈现纵向缩小,横向增长的趋势且在350mm-400mm时的生长与其他叉长组有着显著的不同。因此,推测蓝点马鲛生长拐点在350mm-400mm之间。(3)蓝点马鲛耳石日龄与生长及种群组成研究。研究表明,每个月份均可区分为小个体组和大个体组,小个体组的比例先降低后升高,大个体组的比例先升高后降低。350尾蓝点马鲛的耳石日龄数据,日龄范围为110~281 d,平均日龄为(190.11±48.61)d。推测东海北部蓝点马鲛孵化时间为4月下旬~6月下旬,孵化高峰期集中在5月下旬~6月上旬。基于EM算法的高斯混合模型对孵化日期分布特征分析,结果表明蓝点马鲛存在2个种群分别为东海种群和黄海种群,且来自不同的产卵场,可能分别来自于长江口、吕泗、海州湾和石岛渔场。(4)蓝点马鲛耳石微化学初步研究。研究表明,蓝点马鲛耳石中主要微量元素为Mg、Na、Ca、Mn、Cu、Sr和Ba,除了Ca之外,Na和Sr的含量较高,各微量元素在时间序列上的变化趋势明显。其中Na、Mg、Mn的相对重要性较高可以较好地表征其早期生活史的变化。其生活史主要分为5个阶段分别为0~150μm、150~450μm、450~750μm、750~1200μm和1200μm以上。分析认为:不同生活史阶段间表现出了显著性差异,胚胎阶段及孵化阶段明显高于索饵、越冬和产卵阶段。相较其他元素,Na、Mg和Mn元素更适合作为标志性元素重建蓝点马鲛生境履历。根据Na/Ca、Mg/Ca和Mn/Ca比值重建了东海北部海域蓝点马鲛的生境履历,结果发现它们在胚胎发育和孵化阶段生活在Na、Mg和Mn浓度较高的生境,早期发育阶段产卵场更靠近游离Na、Mg和Mn浓度较高的近岸浅水海域,随后的生长发育阶段则会长期处于Na、Mg和Mn浓度稍低的生境进行越冬和产卵洄游。研究表明,蓝点马鲛生境履历可以在Na/Ca、Mg/Ca和Mn/Ca中体现。
其他文献
随着海洋保护意识在全球的日渐觉醒,海洋知识科普工作成为引导大众养成正确海洋保护观念的重要环节。译者通过翻译海洋科普类相关资料与书籍,在建构全球统一海洋保护观念,促成国际海洋保护合作项目等方面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作用。2019年冬,笔者与大译象文化发展(天津)有限公司签订了《Mapping the Oceans:Discovering the World Beneath Our Seas(暂定中文名《
学位
海洋资源的开发近几年逐渐被重视,由于探索海洋仍然存在诸多没有解决的难题,导致人类在开发海洋、利用海洋的研究中进展缓慢,随着陆地资源的逐渐较少,并且近几年“海洋强国”战略的加持,人类加大了海洋探索的投入。人类在探索海洋的过程中,逐渐将目光对焦于“海斗深渊”(Hadal Trench)[1],深渊科学是对深渊区的海洋科学进行研究的科学,深渊科学具有多个研究分支。潜水器作为可以进行大深度航行并且实用性好
学位
伴随着机械自动化技术的持续发展,移动机器人的智能化水平也在不断提升,迄今为止,其技术已在诸多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路径规划技术作为移动机器人自动化以及智能化的重要体现,现已逐渐成为该研究领域中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更是社会发展的需要。传统Q-learning算法是应用于人工智能中的一种决策算法,非常适用于在未知复杂障碍物环境下进行路径规划任务研究。但在面对更加复杂多变的环境变化时,此算法的学习效率低下
学位
随着物联网行业的快速发展,水产养殖业智能化程度不断提高,我国也提出了“蓝色粮仓计划”,着手于海洋渔业的发展。近年来,多种新兴的水产养殖模式油然而生,我国的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模式得以快速发展,同时水产养殖技术也发展迅速,实现水产养殖过程中水质环境的智能化监控已成为当下研究的重点,本文针对循环水养殖过程中出现的溶解氧智能控制关键技术进行研究,以智能算法为基础构建池塘溶解氧预测模型及调控模型,并设计了一套
学位
随着社会生产需求的不断提高以及现代科技的高质量发展,移动机器人在军事应用、社会娱乐、医疗服务、制造工业、资源探索等重点发展行业起着极其关键的角色,极大地促进了人类社会的发展。路径规划是机器人导航中的核心技术之一,是保证机器人能够自主运动到所设定目的地的根本前提,其涉及传感器信息融合、智能算法及内部智能控制系统等多方面跨学科技术,即移动机器人在分布有各种静态或动态障碍物的规划区域中,能够根据某些特定
学位
全球气候问题,极地冰川融化,海平面上升严重威胁着人类社会生活,监测海平面变换已经成为当今研究的热点问题。随着全球导航卫星系统(Global Navigation Satellite System,GNSS)的不断发展和完善,过去被认为是干扰定位精度的GNSS反射信号现在可以进行目标探测,如海面测高、海面溢油探测和土壤湿度探测。本文基于全球导航卫星系统的反射信号(GNSS-Reflection,GN
学位
随着海洋捕捞技术的改进和人类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海洋渔业资源利用呈现为过度开发状态,并且渔业资源衰退速度逐渐加快,海洋渔业发展陷入困境。长期以来我们一直坚持投入控制和技术控制为主的渔业管理制度,但并没有解决我国渔业资源的开发利用过度和捕捞能力严重过剩的问题,当前的渔业管理手段已经滞后于我国海洋渔业可持续发展的需要。基于此,本文以个别可转让配额(Individual Transferable Quo
学位
早期成岩碳酸盐岩结核广泛分布于地质历史记录中,忠实地记录了过去地质流体的信息,能够用于示踪生物地球化学反应过程、指示成岩作用带和反映古环境的变化。台湾国姓地区中新世海相页岩中广泛发育菱铁矿结核,关于其成因及生长机制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对台湾国姓乡猴洞坑组下部页岩中的菱铁矿结核开展了沉积学、岩石学、矿物学、主微量元素和碳氧同位素的综合研究。猴洞坑组下部灰色页岩层内发育有古代冷泉碳酸盐岩,主要的碳酸
学位
随着土地资源日趋紧张,环境污染日益加重,水产养殖必然要走向“节能、减排、生态、高效的循环水养殖模式。池塘循环水养殖是集循环流水养殖技术、生物净水技术、高效集污/排污技术于一体的生态养殖模式。工厂化循环水养殖是集增氧、过滤、消毒、温度控制及氨氮、亚硝基盐调控等多项技术于一体的自动化养殖模式。这两种循环水养殖的核心技术是去除养殖水体中的残余饲料、鱼类粪便等沉淀颗粒及悬浮物,并营造适合鱼类生长的水动力环
学位
溶解有机物(Dissolve Organic Matter;DOM)是指可通过0.45μm或0.7μm滤膜的有机物,它广泛分布于各种环境中,在全球碳循环及生物地球化学过程扮演着非常重要的角色。近海是陆地与大洋的过渡地带,虽然河口和陆架海的面积不到全球海洋总面积的十分之一,但由于受到强烈的人类活动影响以及大量陆地来源营养盐和有机物的输入,边缘海具有明显高于大洋的初级生产力和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过程,其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