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东、北地区清代民间墓葬建筑色彩装饰研究

来源 :重庆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0496lf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四川东、北地区现存大量清代民间地上石质墓葬建筑,这些墓葬建筑是模仿中国传统木构建筑修建而成,其体量高大、雕刻精美、色彩丰富,成为该地区一种特殊的丧葬建筑艺术。色彩历来是中国传统建筑重要的装饰,在这些仿木结构的墓葬建筑装饰中也是如此,墓葬建筑外观大部分都施于色彩,且形式多变、风格多样。该地区至今仍有大量墓葬建筑彩饰得以保存,文章以墓葬建筑的色彩展开研究,探讨该地区墓葬建筑的色彩装饰特点。本文在相关理论研究的基础上采用田野考察、数码摄影等获取了一手材料,对该地区清代民间墓葬建筑色彩进行归纳、整理、分析,研究墓葬建筑色彩的艺术价值和文化价值。研究从以下四点展开:一、该地区的墓葬建筑在“湖广填四川”的特殊历史下产生,文章在此背景下展开研究。四川清代时期流行厚葬的风气,因而该地区才得以修建众多精美的丧葬建筑,至今仍遗存了大量的墓葬建筑,且许多色彩保护较为完好,成为本文研究的重要资料。二、在对墓葬建筑色彩风格的分类整理中,发现该地区墓葬建筑色彩的风格丰富多样,成为一种富有艺术趣味的丧葬建筑景观。从墓建筑的外观来看,呈现丰富多样的风格;从具体构件来说,色彩的表现自由多变;在雕刻的设色上也是各有不同,人物、动物、植物有着不同的赋色原则;而色彩技法的使用则有彩绘形式和彩塑形式,其中以彩塑为主,彩绘为辅。该地区的墓葬建筑色彩装饰以其丰富多变的视觉效果,有着较高的艺术审美价值。三、墓葬建筑的色彩不仅有着丰富多样的艺术审美效果,其中也蕴含着深厚的文化内涵。如在色彩的运用中,沿袭了传统文化中对于“五色观”的色彩运用和设色原则;在色彩的表达上力求打造一种华丽多姿的外观,对于颜色的使用也较为大胆,体现出一种高地位的等级观念;由于该地区流行着厚葬的文化观念,看待死亡并不哀伤,所以建筑外观呈现出“红红火火”的视觉效果,色彩象征着人们豁达的生死观;在色彩的表现形式上,有着民间艺术常用的高纯度、高明度、对比强烈等设色方式,有着民间文化的艺术旨趣。从墓葬色彩可以折射出传统文化、礼制文化、象征文化、民间文化等对其影响,色彩的运用也代表那个时代的文化习俗和丧葬信仰。最后,对该地区的墓葬建筑的色彩敷色观念进行分析,建筑的色彩外观追求一种一种绚丽多姿的形象,而形成这一原因主要是该地区“丧不哀务为美观”的丧葬观念、家族势力的攀比、传统建筑色彩对其影响,因而才得以形成这种绚丽多姿的外观形象。通过对四川东、北地区墓葬建筑色彩装饰的系统研究,了解到墓葬建筑色彩外观的风格多样、设色方式的自由多变、深厚的文化意蕴、绚丽多姿的色彩理念,使墓葬建筑呈现出较高的艺术价值,成为该地区独特的墓葬建筑艺术景观,丰富了四川地区民间文化。
其他文献
据报道,受印度经济快速增长,水泥供不应求的影响.巴基斯坦15家水泥生产商最近获批出口水泥至印度。
一段时间以来,笔者在结合工作读书学习时,经常思索一些现实生活中碰到的问题.在读与思的过程中,不免记下三言两语,作为座右铭,与读者共勉.
时代的发展给我们的领导干部提出了许多新课题和新的更高的要求,面对时代的挑战,许多人感到了来自素质方面的心理恐慌.传统的知识、技能、管理方法、决策思想已远远不能适应
我国跨入世贸组织大门,能否真正实现双赢,政府及其职能部门的主导作用和高效运行是关键,党政干部在观念上的对接适应能力和思想上的承载能力是重要保证.
新中国建立以后,曾经面临帝国主义在政治上孤立、军事上威胁、经济上封锁的严峻形势.
2006年6月20日接到报告,易州镇店北村李常林、李增福、张泽才3人的小猪场有猪发病,笔者立即前往诊治。现将诊治过程报告如下:
无负压变频恒压供水是近些年来新型的一种供水方式,有着其独特的优点,同时新事物的诞生也伴随着其技术的不完善与市场的不规范化。
高校教师社会地位的提高,在某种程度上也得益于经济收入的增加.然而,近年来,人们惊讶地发现,虽然经济收入不断增加,但一些教师的工作积极性并不高涨,有时甚至在下降.由此,我
"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的论断,是邓小平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党政一把手都要亲自抓第一生产力"的重要指示,是江泽民同志对邓小平理论的重大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