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黄河是世界上含沙量最大的河流、水文情势和水环境较独特。水利工程的兴建导致黄河水生生物生境变化较大,渔业资源变化明显。本研究在2010年和2011年4月中旬至6月中旬分两次对黄河干流小浪底至垦利段进行了调查(依托于水利部黄河下游功能性不断流和生态需水研究项目),对鱼类物种组成、渔获物规格、物种多样性、群落结构特点、时空变化和饵料资源等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物种组成特点及饵料资源状况1)共采集到鱼类56种,隶属于6目,14科,41属。鲤科最多,占77.43%。分属于5个区系复合体,中国江河平原复合体构成了鱼类的主体。渔获物以小型和幼龄鱼为主,平均尾重27.44g。经济鱼类种群数量较小,占总数的19.49%,平均尾重94.60g;小型鱼类较多,占80.51%;1+龄鱼占绝对优势,为81.75%。2)生态类型以生活于水体中、下层鱼类为主,产粘(沉)性卵鱼类多于产漂流(浮)性卵鱼类;定居型鱼类最多,有50种,占89.29%;洄游型鱼类最少,有1种,占1.79%;杂食性鱼类较植食性鱼类多。优势种为:餐条(Hemiculter leucisculus)、鲫鱼(Carassius auratus)、鲶鱼(Parasilurus asotus)、黄颡鱼(Pseudobagrus fulvidrac)。鲤鱼(Cyprinus carpio)资源量退化严重。3)饵料资源较为匮乏。浮游生物种类丰富,生物量较低,浮游植物和浮游动物平均生物量为0.0545mg/L、0.1060mg/L。底栖生物、水生植物资源量极为匮乏,物种多样性和生物量均较少,分布极不均匀。2、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的特点及时空变化1)鱼类群落结构30年来变化较大,种类由66种减少到56种(消失31种,新增21种)。群落相似性指数为0.37。新增鱼类多为凶猛鱼类,存在生物入侵的危害;鳅舵属、鲴属、沙鳅属,鲱科、鲲科鱼类消失;各生态类型群落相似性较低,洄游型鱼类群落为极不相似。2)鱼类物种多样性水平不高。Simpson、Shannon-Wiener、Pielous指数分别为0.750、2.289、0.569。物种多样性和丰富度不高,均匀度较低,群落结构稳定性较差。物种多样性、均匀度、物种丰富度自上游至下游呈逐渐增加趋势。3)30年来,鱼类单种科增多,科属多样性降低,群落结构稳定性降低。历史调查结果F指数和G指数均高于本次,G-F指数由0.45下降为0.24。河南段的F-G指数为0.07,低于山东段,单种科比例较大。3、鱼类群落结构的稳定性、渔业资源衰退原因1)ABC曲线研究发现鱼类群落处于不稳定或严重干扰状态。群落以生长快、性成熟期短的小型鱼类为主。鱼类个体生态学矩阵研究表明,生活在水体中下层,口端位、产粘(沉)性卵的鱼类受影响较大,此特征现存种有:团头鲂(Megalobrama amblycephala)、鲤鱼(Cyprinus carpio)鲫鱼(Carassius auratus)圆尾斗鱼(Macropoduschinensis)、梭鱼(Megil soiuy Basilewasky)花靴(Hemibarbus maculaus)等,需加强保护。2)渔业资源衰的主要原因:①调水调沙导致的“流鱼”。②鱼类产卵场、越冬场、索饵场面积减少和功能退化。③水库运行、河道水温偏低。④径流量减少、水质污染。⑤鱼类洄游通道阻隔;⑥酷渔滥捕。主要结论:黄河干流小浪底至垦利段鱼类资源衰退严重;鱼类小型化、低龄化现象严重;30年来鱼类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变化较大;群落结构简单,稳定性下降,仍处于干扰状态;经济鱼类资源量损失殆尽。研究和制定对该河段鱼类的保护对策迫在眉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