彼岸之灵·此岸之舞——清江流域长阳县双龙村跳丧研究

来源 :中央民族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elloclar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舞蹈通常可解释为人类运用身体在时空中创造性活动的一种文化形式。舞蹈与文化密不可分,对舞蹈的分析不可从相关的文化情境中剥离开来,特别是对于深深植根于民族文化土壤中的鲜活的民间舞蹈,我们更有必要将它还原于其所属的文化体系中进行深入解读。   本文以清江流域土家族跳丧作为研究对象,将跳丧纳入广泛的文化情境之中,通过考察跳丧动作语汇、曲式结构、肢体符号与清江土家的宇宙观、生死观、价值观、族群认同、历史记忆、生计方式等各方面之间的文化逻辑关系,从而总结出跳丧是当地生态环境、地理条件、信仰系统、仪式行为、审美认知的结构条件下与清江土家人能动创造所表现出来的一种艺术样式,并以期在此基础上对跳丧作出全面深入的阐释。   全篇由四个章节构成,首置绪论,尾有结语。绪论中主要阐明本文的选题缘由、与本文相关的研究成果及本文的相关研究理论与方法。全篇由笔者在田野调查中一篇即时的田野日志引入。基于跳丧的生成、发展及其特点离不开对它的区域环境的认识,所以在正文的开始有选择性的对跳丧的自然与文化生态进行介绍。紧接着,从笔者在双龙村所参与观察到的一次跳丧仪式入手,重点描述其跳丧仪式过程。跳丧是清江土家人文化观念的承载与表达,也是一种以“跳”为主的艺术形式,所以论文重点对跳丧的形态展开讨论。从跳丧的主体到跳丧的音乐,再由动作的定量分析到定性分析对跳丧中“跳”进行深入细致的分析。跳丧作为大众喜闻乐见的艺术形式,有其本身的歌舞魅力,然而因为其置身于丧葬仪式中使得其具有丧葬祭祀的特殊意义,所以欲探讨其意义就必然离不开对其情景的分析,不同的情境下会有不同的意义表达。文中分别将跳丧置于仪式情境与表演情景中进行对比分析,主要关注仪式情境下的跳丧表达,同时结合跳丧丧葬仪式结构的分析,进一步深入跳丧仪式情境的探讨。除了跳丧当下的情境,更多的还有其所依托的民族文化背景,将跳丧放置于更为广大深厚的文化大语境之下,进一步的升华与讨论,从而解读跳丧背后的深层隐喻及其所具有的文化功能。   在研究方法论上,运用文化生态学、文化人类学、仪式理论以及象征符号等相关理论。一方面对跳丧的动作语汇、舞段、舞句以及身体运动方式和力效等艺术形式与技术层面进行了详细的描述和分析,强调对舞蹈艺术整体性描述和语境化诠释。分别对跳丧在不同情境下象征意义的流变进行深刻的揭示与阐释,同时将跳丧置于更广大的文化语境和历史传统中进行阐释。在研究方法上,笔者充分运用人类学的参与观察法,贴近当地人生活,力争以主位的视角来理解主体的文化,同时灵活地运用观察与参与的双重角色对跳丧进行了深入地调查。   总之,本篇采取诸多理论与方法的结合,其主要目的是为了在解读舞蹈语义的过程中,试图将其还原至其所属的情境之中与文化语境之下进行深度阐释,力求得出符合主体文化逻辑的舞蹈意义的解读。
其他文献
论文以静物画为研究线索,重点探讨油画形式语言特征的发展和融合。静物的表现首先是在大型宗教、历史、风俗画中作为陪衬物和点缀物存在的。16到17世纪在荷兰中产阶级的趣味和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
期刊
在浩瀚的历史长河中,牛是与人类休戚共存时间最长的动物之一,亲和性和典型性使其形象广泛出现在中西美术作品中,从先秦到明清,从古希腊到文艺复兴,象征吉祥和大地的中国牛与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