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藏高原白垩纪成矿斑岩年代学、地球化学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 中国科学院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keno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班公湖-怒江结合带为羌塘地块和拉萨地块的边界,班公湖-怒江构造成矿带成为继玉龙、冈底斯之后西藏第三大斑岩型矿床成矿带。本论文将研究西藏白垩纪班公湖-怒江构造成矿带中的多不杂斑岩型矿床及其南侧拉萨地块的拔拉杂斑岩型矿床,并将它们与典型的俯冲型和碰撞型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对比。  多不杂扎斑岩型矿床位于班公湖-怒江结合带的北侧,羌塘地块的南侧,成矿斑岩体为花岗闪长斑岩,本次工作获得花岗闪长斑岩和安山岩的锆石LA-ICPMSU-Pb年龄分别为119.0±1.1Ma和111.0±2.1Ma。多小杂成矿斑岩微量元素富集大离子亲石元素Rb、K、Sr等,亏损高场强元素Nb、Ta、Ti,反映岛弧火山岩的特征;高的SiO2(平均值为69.36%)、Al2O3(平均为14.62%)、Sr(平均为511.34×10-6),低Y(平均为10.09×10-6)和Yb(平均为0.95×10-6)含量,轻重稀土分异明显((La/Yb)N平均为14.2;高的Na2O含量和低的Th含量及Th/Ce比值等特征表现出类似俯冲岛弧环境的埃达克质岩;较高Mg#(42~56),暗示幔源物质的参与;高的Th/Y、Ba/La、Rb/Sr比值,暗示富集组分的参与。因此,多不杂成矿斑岩可能是班公湖-怒江特提斯洋俯冲板片形成的埃达克质熔体,混合了一定数量的俯冲沉积物和地幔物质形成的。  拉萨地块中北部形成于91~88Ma的拔拉扎成矿斑岩具有明显的埃达克质岩特征:高SiO2(>69%)、Al2O3(平均为15.89%)、Sr(平均为354×10-6,低Y(平均为12.97×10-6)、Yb(平均为0.95×10-6)含量,轻重稀土强烈分异(La/Yb平均为19.8);同时它们有着高Mg#(平均为65)、Cr(平均为107×10-6)、Ni(平均为13×10-6)含量,高的(87Sr/86Sr)i(0.70666~0.70927)和低eNd(t)(-6.64~-0.17)值。研究区这些具有埃达克质岩特征的成矿斑岩并非源于俯冲洋壳、底侵或加厚下地壳部分熔融的产物,也不是玄武质岩浆结晶分异的产物,而很可能是拆沉下地壳部分熔融的结果。另一方面,南向俯冲的Slainajap洋壳或班公湖-怒江洋壳的断离也可能诱发板片窗上部的壳幔物质发生部分熔融而形成研究区的成矿斑岩。  通过对世界典型的俯冲型和碰撞型成矿斑岩的地球化学特征的对比,发现它们在微量元素上具有较大差别。同碰撞型成矿斑岩相比,俯冲型成矿斑岩有着明显高的HREE和Y含量和低的Sr/Y、(La/Yb)N以及(Oy/Yb)N比值,表明其物质源区不含或含有少量的石榴子石并可能以角闪石组成为主;另外,碰撞型成矿斑岩较高的Mg#,可能暗示碰撞型成矿斑岩物质源区有着更多幔源物质的加入。统计的结果显示,碰撞型成矿斑岩具有典型的埃达克质岩特征,而俯冲型成矿斑岩则主要为正常岛弧钙碱性岩和埃达克质岩。通过与青藏高原中部白垩纪斑岩型矿床地球化学特征对比发现,多不杂和拔拉杂成矿斑岩分别有着与俯冲型和碰撞型成矿斑岩较为类似的地球化学特征。
其他文献
裂解色谱质谱技术已广泛应用于地球化学有机大分子的研究,但到目前为止,主要是应用于分子结构的定性分析。传统的基于多聚物的内标定量技术存在精度差(10%-30%)、重现性差等缺陷,
学位
徐州地区寒武系发育完整,沉积标志清晰,旋回性明显,馒头组是华北板块东南地层区的代表性地层。经过对徐州大北望地区馒头组剖面的认真详细的观测、描述和分析,认为其整体发育于浅
特邀专家:蒙平,庾韦花,张向军,陈少珍,潘颖南(广西农业科学院生物技术研究所)栽培前的准备工作栽培品种选择选择适合当地自然环境的优质、高产、抗病的品种,最好是栽培当地现
本文主要研究对象是下扬子地区三叠系青龙组下段烃源岩和二叠系烃源岩。论文围绕烃源岩成熟度、热演化史、有机质生烃动力学特征、生排烃等方面开展研究,探讨了不同地区烃源
基于煤层气井生产周期长、产液产气能力逐年降低现象,本文围绕煤层气老井与产气衰竭井改造问题,对潞安矿区典型井田煤储层开展了相应研究。潞安矿区煤储层整体上煤体结构保存
学位
本文以微痕分析为主要研究手段,对泥河湾盆地虎头梁遗址的石制品功能进行了实证性研究,进而结合其有限的出土信息对遗址内相关地点的功能进行分析,并以此为基础对中国北方晚更新
本研究在贵州都匀寒武系第三统第五阶杷榔剖面高台组灰色页岩所夹瘤状灰岩中,发现了2个舌形贝腕足动物新种Botsfordia qianensis sp.nov.和Palaeobolusbalangensis sp.nov.,
本文通过对荣华二采区10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