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草白星病的病原学及生防菌筛选

来源 :辽宁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rq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烟草白星病(Phyllosticta nicotianae Ell.et EV)又叫烟草斑点病,与烟草蛙眼病、黑斑病以及气候斑点病极为相似,不易区分且易混生。烟草白星病的病原(Phyllosticta nicotianae)一直以来被认为是叶点霉,而叶点霉和茎点霉属于真菌中的半知菌亚门、腔孢纲、球壳孢目的两个属。二者形态差异很小,分属界定标准较模糊,种类鉴定较困难。两属的传统分类依据主要是以寄生部位进行划分,寄生在叶片上的为叶点霉(Phyllosticta)、寄生在叶以外的为茎点霉(Phoma),但实际鉴定中,常遇到同一种Phyllosticta或Phoma既寄生在叶片上又寄生在茎、果实等其它部位的情况,因此很难断定该病菌是属于Phyllosticta还是Phoma,对此,前人也鲜有研究报道。本文采用传统的真菌形态学鉴定法及分子生物学鉴定法,对采自6个烟草主产区的病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以及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和拮抗菌的筛选。旨为查明烟草白星病病原菌的分类地位,为烟草白星病的防治提供理论依据。研究结果如下:(1)烟草白星病病原菌的分离与鉴定:采用对染病叶片单斑进行分离、纯化,对分离菌株致病性测定、形态学鉴定及分子生物学鉴定等研究法,对采自于辽宁、黑龙江、广西等6个烟草主产区的具有烟草白星病症状的病样进行了病原菌分离鉴定。依据形态学鉴定法从300多个样品中共分离出31株疑似菌株。通过分子生物学鉴定结果表明,菌株间的its序列差异较小、相似度较高;NCBI比对聚类分析表明,5株是茎点霉属(Phoma.sp)、2组为拟茎点霉属(Phomasis.sp),1组为叶点霉(Phyllosticta.sp),都属于未定种,进而通过β-tubulin测定的结果为5株是茎点霉属(Phoma),分离菌致病性测定结果表明他们均具有致病性。(2)病原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烟草白星病病原菌适宜的培养基是OA和PDA;最适pH值为5.0-7.0;温度为4-35℃的范围内均可生长,25℃左右产孢量最多、孢子萌发率最大,当温度为40℃不再产孢;光照对病原菌直径大小影响不大,但光暗交替利于产孢。(3)拮抗菌的筛选及抑菌效果:从烟草根际土壤中分离纯化得到20株真菌和14株细菌,其中有9株真菌和1株细菌对烟草白星病病菌具有明显的抑菌作用。采用五点对峙法,以9株真菌、1株细菌和5种农药(甲基托布津、多菌灵、多菌清、百菌清和恶霉灵)对烟草白星病病原菌进行了抑菌活性检测,结果表明:真菌M7、M8、M9以及有效浓度为25 mg/μl的多菌清具有较好的抑菌效果,他们可使病原菌的菌落不扩展。
其他文献
会议
供器官来源包括尸体供器官和活体供器官两大类.尸体器官捐献又因捐献者临床死亡的情况不同分为:脑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n after brain death,DBD)和心脏死亡器官捐献(donatio
脑死亡是以中枢性自主呼吸完全停止为首要特征的脑干或全脑功能永久性丧失,并且以正在使用呼吸机辅助通气等手段维持无效心跳的一种特殊临床死亡状态.该定义强调呼吸机的介入
HER-2/neu编码产物p185是具有酪氨酸激酶活性的跨膜糖蛋白,属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家族成员。抗HER2人源化单克隆抗体是一种可与HER2受体胞外区特异性结合、抑制细胞增殖
学位
免疫抑制剂是指一类具有免疫抑制作用的药物,可通过影响体液免疫和细胞免疫来抑制机体的免疫反应,临床上用以预防器官移植后排斥反应、治疗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移植排斥反应
本研究对课题组海洋红树林真菌菌种保藏库中的93株初筛有活性的真菌进行了复筛,其中有32株具有活性。实验中利用了传统形态学分类和现代分子生物学手段相结合,对这32株红树林真
器官移植中应用的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主要指糖皮质激素.1949年,Edward与Philip发现了皮质类固醇类药物并阐明其结构和生物学效应,其通过抑制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溶解淋巴细胞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城市轨道交通建设已经进入飞速发展模式。然而,城市路面交通错综,高楼林立,地下管线交错,给施工和管理带来了严峻的挑战。地铁隧道工程的设计方案、施工方法也随之变得愈加复杂化,因此,需要对这些复杂隧道的施工稳定性进行分析研究,并利用信息化手段对复杂工程进行安全管理。本文依托深圳市城市轨道交通科研项目-“超大跨变断面小净距隧道关键技术研究”,针对施工中遇到的斜井进正洞、大跨变
学位
崇明东滩国家级鸟类自然保护区是以迁徙鸟类及其栖息地为主要保护对象的湿地类型自然保护区,列入拉姆萨尔“国际重要湿地”,是东亚水鸟迁徙途中重要的停歇地和中转站。近五十
1953年,Nature杂志刊登了Peter Medawar等人的文章,首次阐述了针对移植抗原的获得性免疫耐受现象.随后,Joseph Murray和John Merrill成功地实施了世界上首例长期有功能存活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