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GIS的城市社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空间分布特征及配置优化研究——以成都市为例

来源 :西南交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ianse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从1999年开始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至今已经15年。在这期间中国老龄人口迅速增长,人口银发浪潮迅速冲击中国各个城市和乡村。在此背景下,中国城市应该以何种姿态面对老龄化社会带来的各项挑战,必然是本世纪城市学和城市规划学所需要共同关注的重点领域。从城市发展模式看,虽有少数城市周边出现蔓延趋势,中国整体仍属于典型紧凑集中式发展模式。中国的经济实力和城市住区传统建设模式决定了大体量、大范围的养老模式不能适应中国国情,中国未来主流的养老趋势应是建立老年友好型社区,构建符合中国国情的原居安老模式。在此基础上,提高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规划水平,切实增强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的多样性、可达性和安全性,是构建老年友好型社区的应有之举,也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应有之义。  长期以来,由于缺乏详细的数据基础支撑和空间定量研究条件,对老年公服设施的空间布局、分布特征等研究局限于“文字+图片”的描述性表述研究。随着GIS技术的普及,更加客观、深度的对老年公服设施进行定量研究的条件已经成熟。  论文首先介绍了论文的选题背景、研究目的及意义以及研究内容方法,然后就基于GIS城市社区老年公服设施基础理论进行了回顾和梳理,通过相关学习总结,提出城市社区老年公服设施空间分析方法研究,包括城市社区老年公服设施的空间分布模式及设施分布影响因素归纳总结、GIS研究框架下对社区老年公服设施地理数据库构建方法、社区老年公服设施辐射范围研究方法、社区老年公服设施服务空间合理性评估方法,建立了社区老年公服设施的空间分布特征研究方法和研究流程。接下来,通过以成都市典型社区为研究对象,将构建的研究方法应用于成都市的4个典型社区的老年公共服务设施分析,并有针对性的提出老年公共服务设施配置优化策略。
其他文献
中国古代的传统建筑是以木结构为主要的建筑形制。在建筑材料运用中,土、砖、瓦、木、石为主要的建筑材料。而金属这个很早就出现在建筑中的材料被人们所忽略。金属作为古老的
远古时代的人类仰仗自然的力量,以维系基本的生存。人类文明的产生和每一次进步都是自然界进化过程的组成部分。而时至今日,人类越发的在社会进步的噱头下,不惜对自然采取肆意妄
随着我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和城市辐射能力的增强,在旧城日益无法满足城市发展需求时,新城的开发建设便愈加显得重要。另一方面轨道交通作为一种快速、大运量的交通方式,同时
城市公共配套设施承担着居民的基本生活需求,是城市正常运转的基本保障。目前公共配套设施多是伴随着城市住区的开发而建设的,往往以满足住区自身需求为出发点配建公共服务设施
小城镇作为城镇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其发展受到普遍的关注,小城镇形象的优劣直接影响到其未来的发展。目前部分小城镇的形象建设存在两个误区:一是“千城一面”,缺乏特色。在市场
论文在对城市开放空间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线性公共空间的概念。线性公共空间是沿线性展开并形成城市景观序列的开敞空间,是与自然保护地、名胜区、历史遗址、遗迹、公园等相联
引发乡村聚落形态变迁的原因是多种多样的,社会结构的转型无疑是众多因素中最重要的因素之一,因为乡村聚落是社会发展的物质载体。由于苏南地区乡村聚落在改革开放后率先甩掉了
大城市周边地区组团作为大城市空间拓展的重要形式,其发展建设问题日益引起政府和相关学科的共同关注,亦成为规划界研究的热点。大城市周边组团由于其与大城市主城区之间的特
太原作为昔日的工业重镇,现存有许多国家级和省级的老工业基地,其居住者多为工矿职工和产业工人,他们对国家工业的发展做出了很大贡献。随着中国产业结构的不断升级和调整,以及时
现代城市设计理念对中国城市现代化建设具有积极作用的同时也客观带来了一系列负面效应,许多城市“量的扩张”和“质的更新”是以“品的衰落”为代价换取而来。究其原因很多,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