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神交往中的教育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oujinlei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自从有了人类社会就开始有了人的教育,人创造了教育,教育在发展过程中为达到某些人的目的而使教育的本质逐渐被歪曲,进而被异化,异化了的教育继续培养人,人又被教育异化。围绕教育形成的这个不合理但真实存在的链条,背后自有它十分复杂的社会背景和原因,但从教育自身来看,则是教育“未能把持好自身应有的属性,失却了它原本应该有的、也是可能有的主体性、独立性和超越性”的问题,因此,在种种教育异化现象背后,教育究竟是什么,什么样的教育才是真正的教育,这个有关教育的本质问题,成为了笔者在本研究中欲致力于思考、探寻和试图回答的问题。本研究之所以选择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对其进行教育解读,以管窥教育之本质,主要源于以下两点认识:一、马克思曾指出:“人的本质并不是单个人固有的抽象物。在其现实性上,它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人的本质、功能不是孤立地在自己内部凭空地生长起来、单独地以自己的存在直观地表现出来的,人只有通过处理自己与外部世界的关系并在这种关系中才能存在。作为具体的个人,不过是在与历史、文化、自然、社会交往中的生命存在。在现代哲学视野中,交往是人与外部世界关系实际展开的基本的现实形式,是人存在的根本方式,是人的全部本质、功能形成和发展的根源和基础,同时又是人的本质、功能在对象性活动中表现、确证和实现的现实舞台。而以礼物为媒介的馈赠正是这一舞台的具体展演和实际表述,它已化为一种习俗,渗入到人们的无意识层面,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无处不在。作为一种“总体性社会事实”,正如莫斯所言,礼物能够“绽现出全部各种制度:宗教、法律、道德和经济”,因而从中可以洞察出社会运作的普遍性特点,推知一个社会文化的运作逻辑,所以通过人们看似无意实则对人类生活具有本质意义的礼物交换,我们其实可以透视由于约定俗成而对个人成长产生的根本影响。二、以胡塞尔为代表的现象学派认为,人不仅生活,而且得为生活寻求力量。在人自己的力量与另一力量遭遇之处,宗教遂生。由于异己力量的无处不在,由于人为生活寻求力量的不可避免,因此宗教不可避免,无处不在。而且“宗教,任何一种形式的宗教,无论它是高级的或是低级的,都是人类精神生活中所有功能的基础。”可以说,宗教一经产生,便无处不在,便要作为一种生活方式而对人类的精神生活产生深远和持久的影响。在莫斯看来,礼物交换是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而以实践的视角来透视礼物交换这一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考察其对个人精神成长所具有的本质意义,并由此解读和阐释教育,探索教育之本质,迄今为止在研究领域中还处于空白。本研究之所以选择白族村落西中村为研究个案,首先是因为历史上,洱海地区作为云南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的一个政治中心,见证了风云际会的五百年历史,在我国西南边疆历史上发挥过重要作用,而西中村所属的甸南一带,从南诏与唐王朝、吐蕃的争夺之地,到元世祖忽必烈征大理国时的驻跸之地,始终处在“剑湖人”所开创的文明的核心地带,成为白族文化比较完整的保留之地。迄今为止,原始自然崇拜、本民族原始宗教、外来的人为宗教在这里同时并存,且彼此交织,互不排斥,多元宗教共生共荣,为研究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并对之给予教育解读,提供了良好的基础和条件。本研究的基本思路是:通过馈赠礼俗这一实践的视角对人神之间的交往进行教育人类学考察,借助教育解释学研究工具,对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进行教育解读,揭示人神交往中的教育,由此阐释教育,探寻教育及其本质。为实现研究目的,研究以描述一解释为研究范式,综合运用了文献法、女性主义田野研究方法和解释学方法,并将研究内容分为了四个部分:一、描述西中村之习俗发生所依托的外部文化生态环境;二、对西中村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进行教育人类学考察;三、借助教育解释学工具对西中村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给予教育解读;四、阐释什么是教育,探寻教育之本质。首先,本研究从自然环境以及社会环境,包括人口与行政简况、社会变迁与经济发展、社会分层及其近来的变化、宗教信仰等几方面对西中村的自然环境、社会环境状况给予了描述,社会习俗的养成离不开特定的生存空间,特定的地域与社会结构环境为民族文化习俗的形成提供了基础和条件,其描述是认识和理解当地馈赠礼俗文化并加以教育解读所必不可少的基础性环节。然后,本研究将视线投入到西中村一年四季的家庭生活中,通过岁时节庆与非岁时节庆的馈赠两个方面,对西中村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进行考察,并通过祭祀活动中的祭祀对象、祭祀过程中馈赠者的态度、馈赠方式、方法和馈赠物品及其形成的馈赠体系,窥视西中村非岁时节庆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紧接下来,本研究借助教育解释学研究工具,从教育要素之教育主体、教育情境、教育语言、教育行动四个方面,对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给予了教育解读,并对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于人的生存和发展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进行了审视。以本研究的观点看,在专论意义及其理解的解释学的视野中,理解都是对某种意义的理解,而意义的理解总归是人在理解,是主体在理解,情境是主体(理解者)在场的情境,没有语言,意义无法生成,但语言的本质不是表达先前的某个东西,而是主体在行动中建立的一种合作关系,参与者各自的行动都被这种伙伴关系加以修正和调节,语言参与者就是社会行动者,意义就在他们的行动中生成,情境、语言、行动都因主体而关联,并最终生成意义,因而主体是意义生成过程中的核心要素。因此,通过教育主体的透视,本研究发现,西中村在人与自然及人与人这两对关系的处理中,其主体都表现出一种“主体间(inter-subjective)"的关系。从人与自然的关系看,在西中村,“人依附于自然”,天人混沌不分,其原始宗教和民族宗教,表现出人们在认识上尚未把自己和自然界区分出来,特化出来,而是把人同自然界特别是同动物混同,其思维方式,是主客体混同的。从西中村外来的人为宗教的情况看,其教育者与受教育者的界限并不清晰,在这样的教育过程中,参与者都是理解者,都是经验的建构者,主持者和执行者并不以为自己在履行教育者的职能,而所谓的受教育者也不以为自己在接受教育,所有的参与者都是主体,教育即在一种参与者的主体间性中而得以完成。从社会性别的角度看,在西中村,其教育语言中所蕴含的以“母”为大为本意识,颠覆了传统社会性别在文化和权力建构中的不对称、不平等的关系,打破了长期以来人们所形成的有关男女性别的刻板印象,把男女两性从刻板印象的封闭系统中解放出来,恢复人们简化了的社会知觉,从而使社会性别关系达到了一种更加对称、平等与和谐的状态,也使主体间形成一种自由与平等的关系成为可能。西中村人类个体发展的“主体间性”,是个体生命的共在性要求,个体生命的共在性,要求生命个体之间必须具有“主体间”的关系。只有确立生命个体的主体间性,才能避免主体的“我”把自然或他人当作客体,作为手段和工具,实现“我”的目的,才能消解“主体”在客体面前的霸权,消除主体对客体的支配和统治,才能既使每个人成为平等的自由人,又使人与人之间结成一个“自由联合体”。人类个体的“主体间性”是其生命本然的要求,是对“监禁”在主体性中的异化生命的解放,因此,主体间性是生命个体的又一本质。本研究通过描述、考察和分析与阐释几个环节,对人神交往中的教育进行了揭示,在研究的最后一部分,本研究追溯了前人对教育之本质所给予的思辨,并从根源上对宗教的产生及其功能进行了推究,同时又将礼物馈赠——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所给予的教育解读进行了理论上升和总结,综合几方面的结果得出了本研究的最终结论——教育即生命之涌现。随后,本研究对民族教育的社会责任与使命及今后进一步努力的方向进行了思考。本研究以人神交往之馈赠礼俗为对象,以白族村落西中村为个案,从实践的视角出发对教育进行了阐释,尝试对教育究竟是什么,也即教育的本质——什么是真正的教育给予了回答,并基于此,对民族教育的社会责任进行了思考。这一研究获得的结论与思考,毕竟只是一个个案研究的结果,教育是开放的阐释,每个人都有权给予自己的理解和回答,教育究竟是什么,尚需在后续研究中通过更多的案例加以验证与阐释,才能作出更完满的回答。
其他文献
文中以辽宁省沈阳市物流系统为例,建立物流系统供需均衡评价指标体系,运用DEAP2.1分析软件,对沈阳市物流系统供需均衡情况进行量化分析,为沈阳市物流系统均衡发展提供理论依
随着我国西部地区交通基础设施的不断完善,这一地区正在修建大量的黄土隧道。型钢支护和格栅支护是目前我国用“新奥法”修建的黄土隧道中常用的两种初期支护形式。格栅支护
本文浅谈了工程施工管理工作对造价控制的影响并提出控制意见。
刑事搜查是侦查机关经常使用的侦查手段,是其收集犯罪证据,查获犯罪嫌疑人的重要途径,对于维护国家和社会安全,保证刑事诉讼的正常进行由重要的意义。然而,刑事搜查作为一种
国内房地产行业受到土地储备及宏观调控的影响,正在面临深刻的转型,需要寻求新的可持续发展机会。产业地产将资源进行全面整合,使房地产开发和城市发展融为一体,为我国房地产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第二条规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者接受服务,其权益受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保护。”第三条规定:“经
1目的从蕴涵丰富藏蒙医学知识的医学文献入手,以藏族和蒙古族的针灸治疗的方式及方法为例,对藏族、蒙古族医学文献资料中有关的针灸治疗内容进行录入,建立数据库,应用数据挖
在历届全国中学生物理竞赛中,涉及电场强度和电势的计算,或间接求解场强和电势的试题时有出现。如何指导学生对这类问题的分析与求解,笔者认为关键是抓住两点:1 正确理解和
原发性肝癌(Primary Hepatocellular Carcinoma, PHC)是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具有隐匿性、症状不典型、早期诊断困难和五年生存率低的特点。每年全世界PHC新发病例约60多
农村地区是饮用水水源河流和湖泊主要的集水区,长期以来以城市环境保护为重点而忽视农村环保建设,近年来更有城市污染向农村转移的趋势,农村环境保护的压力不断增大,尤其是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