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免疫状态肺隐球菌病的临床特点分析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yulong1984100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归纳总结不同免疫状态人群罹患肺隐球菌病的临床表现、影像学、实验室检查及用药、转归等方面的特点,以提高该病的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分析,统计1998年1月~2009年12月期间入住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上海市公共卫生临床中心和上海市胸科医院等上海地区多家教学医院的100例确诊及临床诊断肺隐球菌病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一般情况、基础疾病、临床症状、合并症、影像学特征、微生物学、隐球菌抗原乳胶凝集试验及其他相关实验室检查、组织病理学检查、治疗方案及预后等。以患者的免疫状态进行分层分析。采用SPSS17.0统计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正态分布计量资料以平均数±标准差来描述,使用t检验。计数资料以构成比来描述,使用Pearson-X2检验或Fisher精确检验。[结果]1)10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年龄18-75岁,平均年龄45岁,其中31-60岁占74.00%,男女性比例为1.54:1。分组资料显示,非免疫受损患者年龄范围18-75岁(平均年龄45岁),男女比1.39:1;免疫受损患者年龄范围22-64岁(平均年龄44岁),男女比2.25:1;两组年龄及性别分布无统计学差异。2)10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无既往基础疾病史者46例,占46.00%。54例存在一种或多种疾病。3)患者起病以咳嗽、咳痰、发热、胸痛为主要症状,发生率分别为61.00%、41.00%、34.00%、17.00%,23.00%患者无任何症状,为体检时发现影像学异常而就诊。分组资料显示,非免疫受损患者起病多隐匿,常无症状或仅表现为咳嗽咳痰,免疫受损患者多表现为咳嗽咳痰伴发热,两组症状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4)影像学资料显示,59.00%患者病灶位于胸膜下,41.00%病灶随机分布;病灶以单肺累及为主,占67.00%;病灶在肺野局部的占52.00%,其中上叶占10.00%、中叶占4.00%、下叶占38.00%。分组资料显示,非免疫受损患者病灶以胸膜下分布为主,占66.22%;而免疫受损患者病灶多肺内随机分布,占61.54%;两组病灶分布部位有统计学差异(P<0.05)。就病灶在肺野分布而言,非免疫受损患者以单肺病变为主,占72.97%,而免疫受损患者单肺累及仅占50.0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非免疫受损患者病灶多局限于单肺叶,占59.46%,免疫受损患者病灶分布大多较广泛,单叶分布仅占30.77%,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100例肺隐球菌病患者中49例(49.00%)病灶形态呈结节/肿块影,22例(22.00%)呈片状浸润影,23例(23.00%)为混合病变,60例(60.00%)患者伴有空洞、淋巴结肿大、支气管充气征等征象。非免疫受损患者病灶形态以结节/肿块影为主,占55.41%,斑片状浸润影占21.61%,混合病变占22.97%;免疫受损患者病灶形态多样化,其中结节/肿块影占30.77%、片状浸润影占23.08%、混合病变占23.08%,另有两肺弥漫粟粒影4例(15.38%),间质性肺炎2例(7.69%);两组病灶形态分布有统计学差异(P<0.05)。5)100例PC患者中白细胞计数正常89例(89.00%),中性粒细胞百分比正常80例(80.00%),CRP正常76例(76.00%)。非免疫受损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占5.41%,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占10.81%,CRP升高占16.22%;免疫受损患者白细胞计数升高占23.08%,中性粒细胞百分比升高占30.77%,CRP升高占46.15%;两组在白细胞计数、中性粒细胞百分比以及CRP方面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6)64例患者行痰隐球菌培养,仅3例阳性,阳性率4.69%。气管镜支气管肺泡灌洗液隐球菌培养6例,阳性2例(33.33%)。经纤支镜吸出液隐球菌培养1例,结果阳性。9例患者行TBLB组织隐球菌培养,阳性2例(22.22%)。14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组织隐球菌培养,阳性3例(21.43%)。8例行血隐球菌培养,均为免疫受损患者,阳性4例(50.00%)。24例患者同时行脑脊液隐球菌涂片及培养,阳性7例,阳性率29.17%。其中,非免疫受损患者脑脊液涂片及培养阳性率6.25%(1/16),而免疫受损患者阳性率可达75.00%(6/8),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7)83例患者行血清隐球菌乳胶凝集试验,其中非免疫受损患者64例,阳性57例,阳性率89.06%,免疫受损患者19例均为阳性,阳性率100%。免疫受损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滴度普遍较高,88.24%患者滴度≥1:640;而非免疫受损患者滴度≥1:640仅占50.00%,两者差别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83例患者根据病灶数量分组比较可见,26例单发病灶患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0.77%,而57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率高达96.49%,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将83例患者根据病灶形态分组比较可见,36例结节/肿块影患者乳胶凝集试验阳性率为80.56%,而47例多发病灶患者阳性率高达100%,两组差别有统计学意义(P<0.05)。8)19例患者行TBLB,病理结果阳性14例(73.68%)。36例患者行经皮肺穿刺活检,病理结果阳性26例(72.22%)。21例行手术切除,术后病理均阳性。病理类型以炎性肉芽肿型为主,占86.21%,结节状纤维肉芽肿型较少见,粘液胶样病变型仅1例,为免疫受损患者。非免疫受损患者与免疫受损患者病理类型无明显差异。9)肺隐球菌病患者误诊率52.00%,其中误诊肺癌19例(19.00%),肺结核8例(8.00%),肺炎22例(22.00%),结节病2例(2.00%),机化性肺炎1例(1.00%)。10)74例非免疫受损患者中合并隐球菌脑膜炎1例(1.35%),而26例免疫受损患者中合并隐球菌脑膜炎有6例(23.08%),两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5)。11)患者治疗方式以单纯药物治疗为主,占77.00%;手术切除3例,均为非免疫受损患者,占3.00%;手术联合药物治疗18例,占18.00%;未治疗2例(2.00%)。患者总体预后良好,痊愈/好转率82.14%,病死率4.76%,复发率3.57%。非免疫受损患者痊愈/好转率达89.06%,死亡率0.00%;而免疫受损患者痊愈/好转率仅60.00%,死亡率高达20.00%;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例伊曲康唑单药治疗患者,痊愈/好转8例(100%)。[结论]1.肺隐球菌病多见于中青年,男性多于女性。2.较多肺隐球菌病发生于无既往基础疾病者,无既往基础疾病不能排除肺隐球菌病可能。3.无症状肺隐球菌病患者多见于非免疫受损者,免疫受损患者肺隐球菌病多以发热、咳嗽、咳痰起病。4.肺隐球菌病肺内病灶多呈结节/肿块和斑片影,‘.60%可伴有空洞、纵隔淋巴结肿大或支气管充气征等征象。5.非免疫受损肺隐球菌病患者病灶多靠近胸膜,病变累及单侧肺野较多,且多局限于单个肺叶;病灶形态以结节/肿块影为多见。6.免疫受损肺隐球菌病影像学上病灶表现类型多样化,病变分布较广泛而随机。双肺弥漫粟粒影、间质性肺炎样改变主要见于免疫受损患者。7.血清隐球菌抗原检测有助于肺隐球菌病诊断,且在多发病灶和非单纯结节/肿块影患者中敏感性更高,诊断价值更大。8.免疫受损肺隐球菌病患者血清隐球菌抗原高滴度(≥1:640)相对于非免疫受损患者更为多见。9.免疫受损肺隐球菌病患者发生隐球菌性脑膜炎几率相对高且病死率高,应注意排除中枢神经系统累及可能。10.免疫受损患者血隐球菌培养阳性率较高,可能有重要诊断价值,且血培养阳性患者预后较差。11. TBLB和PCNB诊断肺隐球菌病阳性率较高,且两者可互为补充。12.伊曲康唑可作为氟康唑的替代治疗用药,应受到临床重视。
其他文献
并购后的整合是实现企业战略的重要环节。在多角化战略思想的引导下, 企业并购整合必然面临着较多困难。本文从多角化战略出发, 从价值链分析的角度对企业并购后的整合提出了
随着我国社会改革的进一步深入和经济体制的转型,商品经济进一步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人与人、个人与经济组织、经济组织相互之间的经济往来交流更加频繁,格式合同和格
从数据质量的概念演变入手,分析了影响信息系统数据质量的历史原因、技术水平、数据更新维护途径和数据质量监督管理措施等因素,讨论了数据质量评价指标的选择角度与评价实施
目的观察并评价阀植入手术治疗青光眼的疗效。方法应用青光眼减压阀植入手术治疗35例36眼青光眼,术后随访4~8年,平均年限(5.19±1.78)年,观察其临床疗效及其术后并发症。结果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是人类宝贵的精神财富,实践主体性思想更是其理论的精华。研究马克思实践主体性思想的发展历程,能够更好地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主体性思想是马克思哲学思想
政府的“执行力”建设,是当下各级政府自身改革和探索的目标。提高政府行政效能,构建法治政府和效能政府,这些都需要政府自身提高施政的合法性和有效性。随着经济社会的深入
近两年,知识付费呈现热潮。以分答为个案,探讨其在移动互联网中的传播特性。发现其在传播格局转变中,草根激活,碎片知识通过多元渠道分发,形成分答知识社区。但是分答平台存
节能已成为企业发展的重要任务。本文以天溪煤制油分公司为例,讨论了煤化工企业的几项节能措施。
该文应用综合比较优势指数法(包括效率、规模、效益指数),测算了黑龙江省水稻、玉米、小麦、谷子、高粱、大豆、马铃薯7种作物的综合优势指数,并确立上述7种作物在黑龙江省内的区
目前我国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所引致的对高素质劳动力需求升级与农村数量庞大的低文化素质、低技能的劳动力供给之间的尖锐矛盾,是我国农村劳动力流动发生重大变化的根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