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汉非言语行为的对比及其文化探源

来源 :湘潭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r_r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尽管非言语交际的产生远远在有声语言和书面语言之前,但是它作为一门新兴学科仅始于20世纪50年代。长期以来,人们谈论交际时,总是先想到语言。语言确实是人们交际的一个主要的手段,在交际过程中不可或缺。但是除了语言,人们还使用其他手段来表达感情,传递信息。一切不使用语言进行的交际活动统称为非言语交际,包括表情、手势、身势、眼神、衣着、气味等与身体有关的非言语行为,还包括个人的时间观念、对空间的使用、说话时的声音与沉默等与环境有关的非言语信息。在交际过程中,非言语交际是一种辅助的,但不可缺少的交际手段——它同样传达着重要的信息,帮助交际的顺利进行。在某种程度上,非言语行为比语言更能真实准确地反映交际者的内心状态。所以,敏锐捕捉交际者的非言语行为并正确把握其意义,对于交际的成功起着关键的作用。 正如一个民族的语言承载着该民族深厚的文化,非言语行为也同样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要成功地进行跨文化交际,就必须了解不同文化中非言语行为的不同内涵。在全球一体化的新形势下,各国人民之间的交流日益增多。中国和英语国家之间的交流也是如此。而两种文化中非言语行为差异的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这些国家人民之间的交流,因此,把两种文化的非言语行为进行系统的对比是必须的、有益处的。本文借鉴前人的分类方法,对非言语行为进行了分类梳理,并以此为基础,从身体动作、外表形态、空间的使用、时间取向以及声音五个方面对中国和英语国家的非言语行为进行了系统的对比。 然而,非言语行为的多样性和无穷性使这种对比无法囊括所有的非言语行为,而只能局限于一小部分。为了帮助交际参与者更全面地把握两种文化之间的非言语行为差异,笔者在文中以Hofstede的价值观念体系和Hall的高低语境理论为基础,提出两种文化在个体主义——集体主义、对不确定因素的回避程度、对权力距离的态度、男性——女性、高语境——低语境五个维度上存在着差别,进而探讨两种文化非言语行为差异的根源所在。笔者希望通过此研究摆脱对众多非言语行为逐一对比的传统做法,宏观地把握它们之间的差别,从而有助于人们更有效地进行跨文化交际。
其他文献
期刊
期刊
期刊
“后奥运”经济的走向推测和理论探讨如火如荼。对于新闻界来说,“后奥运”中国新闻宣传的走向也同样值得分析和探索,特别是经历了改革开放30年,中国社会发生的巨大变化涵盖
期刊
期刊
期刊
期刊
看罢《梅兰芳》感慨不已,艺术家学不成,是天才。以电影中的梅兰芳做比来度量身边的艺术家,多数不太像。有点儿艺术家气质的人屈指可数,广军、家钵、仲偶、胡伟没准儿入可数之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