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穗粒腐病遗传效应分析及抗性QTL定位

来源 :四川农业大学 | 被引量 : 6次 | 上传用户:dna_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由串珠镰刀菌(Fusarium moniliforme)引起的玉米穗粒腐病(Maize Ear Rot)是一种世界性的真菌病害,目前已成为危害我国特别是西南地区玉米生产的主要病害之一。实践证明,培育和种植抗病品种是防治玉米穗粒腐病经济有效途径,而抗病育种的成效取决于对抗源和抗病遗传规律的认识。本论文开展抗性遗传和对抗性基因QTL定位研究,以期对玉米穗粒腐病的育种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主要研究结果如下: 1.以不同生态条件下接种鉴定的抗病自交系R15和感病自交系掖478(通讯资料)为亲本。进行杂交并组配F1、BC1、BC2、F2。以这6个世代为供试材料,对抗性遗传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玉米穗粒腐病抗性是数量性状,受到至少5对以上的基因控制;抗性遗传关系以加性效应为主,同时存在显性和加性×显性上位性效应。 2.以R15(抗)和掖478(感)为亲本配置F2分离群体为作图群体,构建了含151个SSR标记和88个AFLP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覆盖玉米基因组3463.5cM,标记间平均距离14.5cM。采用复合区间定位分析,在雅安,检测到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基因座6个,分别位于第2,3,4,6,9染色体上,各QTL的贡献率在8.3%~25.7%之间;在绵阳,检测到位于第1,6,7,9染色体上的玉米穗粒腐病抗性QTL基因座4个,分别解释表型变异的11.3%~26.4%。在这10个抗性QTL中,共有的QTL基因座仅有两个(分别位于第6和第9号染色体上)。表明玉米穗粒腐病抗性受环境影响较大。基因作用方式以加性效应为主,但同时存在显性和部分显性效应。 3.利用F2:3群体定位了控制株高和穗位高的QTL基因位点,分别位于2,3,4,6和2,4,8染色体上。比较抗穗粒腐病的QTL与株高、穗位高QTL的定位结果发现,抗玉米穗粒腐病的QTL与控制株高、穗位高的QTL有所不同。表明抗性与株高和穗位高在遗传上没有紧密的连锁关系,表现独立遗传。为玉米穗粒腐病分子标记辅助选择(MAS)和抗性基因分离与克隆提供技术和材料支撑。 4.本研究共检测到由串珠镰刀菌引起的穗腐病抗性QTL基因座10个,分布于除5和10染色体以外的其余8条染色体上。Perez对墨西哥高原玉米串珠镰刀菌穗腐病进行抗性QTL分析,共检测到13个抗性QTL基因座,分布在玉米10条染色体上。本研究结果与Perez研究结果有所不同。这可能是由于以下原因造成的:(1)没被检测到的QTL基因座可能仅位于高原种质中;(2)所用的亲本来源不同;(3)所用的分
其他文献
文章指出,在当前企业深化改革的过程中不断完善承包经营责任制,必须积极开展企业内部审计工作。 The article points out that in the current deepening reform of enterpr
基于有限体积法,采用流体力学计算软件建立了动车组模型和三维非定常可压缩湍流模型,对动车组通过高速铁路隧道时的外流场进行了模拟。通过监测隧道出口处的气压梯度,分析了
由于经济的发展和文化事业的进步,在建造道路、桥梁时不再只是考虑其实用性,对它的环保性和美观性也提出了要求,特别是在道路建设和桥梁建设过程中还需要应用挡土墙,这就增加了设
随着经济发展与社会科技的进步,电气自动化正朝着工程发展的主流方向迈进,电气工程和自动化低压电气融合运用, 促进了继电器作为新型技术对电力设备发挥保护作用,因此,只有更
本文结合“国美电器公司控制权争夺事件”中凸显出来的股份公司股东大会授权及争议,讨论了股份公司股东大会向董事会授权所涉及的范围限制、授权方式等问题.认为在“董事会中
目的了解武夷山市蝇类种群密度与季节消长.方法选择武夷山机场及其周边3个居民区为观察点,调查不同环境蝇类组成和种群密度,观察重要蝇种季节消长,每旬观察1次,以笼诱法计算
目前,许多机房的管理不得不采用24小时专人值班来定时巡查机房场地设备,尤其普遍缺乏机房场地设备的专业管理人员,这样不仅加重了管理员的负担,而且不能准确高效的实时监测环境设
对1例血液透析患者发生空气栓塞,通过立即停止透析,同时关血泵夹闭动静脉管路和留置导管夹子,对患者取头低左侧卧位,抬高下肢,予高流量面罩吸氧,静脉推注地塞米松,减轻脑水肿,静脉滴
在这个智能化的时代,各项经济都在不断提高,建筑工程慢慢的脱颖而出。钢筋混凝土也被大量的现代建筑工程使用,因为他不仅取材广泛,成本低价格实惠,而且抗压抗磨,抗风化,耐火性很强,它
登革热(俗称“断骨热”)是一种由登革热病毒(dengue virus)引起的急性发热传染病,由蚊虫传播给人类。病原体为登革热病毒(可分为Ⅰ、Ⅱ、Ⅲ、Ⅳ型)。全球每年约5000万登革热病例,常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