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3年,《張家山漢簡》在湖北省江陵縣(今荊州市荊州區)城外西南方向1.5公里處的一磚瓦廠內被發現。三座漢墓中,247號墓出土最多,其內容涉及西漢早期的律令、司法訴訟、醫學、算數、軍事理論等方面,保存尚好,字跡明晰可辨,最為引人注目。其中,分別名為《脈書》和《引書》的兩類珍貴的醫學古籍,是繼馬王堆三號漢墓出土古醫書後,我國考古工作者再一次對醫學考古事業的重大貢獻,對春秋到西漢初年的醫學研究有着重大價值。經全面統計,《脈書》《引書》總計有簡178枚,兩部文獻共5181字,使用單字776個,合文3個。由於其特殊的文獻性質,《脈書》《引書》中的特殊用字豐富,異體字、通假字、古今字和)誤字等現象遠比同時期的傳世文獻複雜,且其中有許多字未見於傳世文獻。而《脈書》和《引書》為當時人的手書,靠傳抄得以保存和流傳,真實地保存了當時文獻的原貌,從而使我們得以看見這些傳世文獻中難以見到的文字現象。《脈書》《引書》單字中有高頻字52個,其中“之”“而”和“手”字出現的頻次極高,與古漢語的使用習慣和文獻本身的內容緊密相關;中頻字311個,大多表示人體器官或行為動作,用以講述導引術式的動作要領;低頻字區共413個字,包括306個一見字,數量龐大,與中醫古籍的專業性有關,其中的特殊用字較多。受到簡帛醫書文獻的流行性與可識讀性不強、文字自身發展規律等因素的影響,一見字中有73個在發展中逐漸消亡,沒有流傳至今,生命力較為短暫。通過將《脈書》《引書》的用字與同為漢代醫學文獻的《武威醫簡》的用字相比較,我們發現,從西漢初期的《脈書》《引書》到東漢早期的《武威醫簡》,用字情況大體不變,發展較為穩定;《脈書》《引書》的高頻字和中頻字共363個,排除文獻內容因素的影響,這些字應當可以看作是《脈書》《引書》的常用字。將這些字與現代漢語3500個常用字相對比,有285個字出現在現代漢語常用字中,只有78個字未收進《現代漢語常用字表》中。這78個僅《脈書》《引書》有的常用字,主要是受文獻性質和內容因素的影響,才會有如此高的使用頻次,且有些字是古代漢語的常用字,在現代漢語中已基本不用或已被其它字代替。這說明,從《脈書》《引書》的用字到現代漢語的用字,其常用字的主體是很穩固的,期間只是出現了一些漢字的替換現象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