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从2001年新课改以来,国家逐步探索构建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体系,努力使课程建设更开放,更有活力。因而,三级课程中的校本课程因其更有弹性,学校具有较大的自主权和选择权,能更好的符合学生的实际需求而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同时,随着国家对语文学科的重视程度增强,语文校本课程逐渐成为学校彰显自己特色,打造自己学校品牌、教师进行专业研究,提升自身业务水平,学生获得更丰富的语文知识,提高核心素养的重要途径之一。如何保证开发并实施的语文校本课程的质量,是所有学校面临的一个课题。本文通过调查问卷,访谈等方法,深入一线,调查了济宁市部分学校的语文校本课程的现状,并对教师,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获得了相关数据并逐一分析了济宁市小学语文课程在开发,实施,评价,教师角色等方面取得的进展和目前存在的问题:济宁市很多学校已经开始重视并努力建设高质量的语文校本课程,结合新的课程改革,大胆创新,力图将它作为打造为自己特色名片的途径之一,开发意识不断增强,开设形式不断丰富,教师参与度有所提高,评价方式努力创新,教学效果显著,有了一定的发展,受到了家长和学生的好评。但是目前还存在着学校间开发的差距较大,尤其是农村地区,课程的开发和实施更是滞后,开发内容单一,雷同多,缺少本校的特色,实施过程中缺乏相关的制度规范,开设比较随意,没有系统的教材,对学生的评价不充分,教师缺少反思和培训等问题。针对这些问题,笔者通过分析数据,查阅资料,反思,从校本课程的开发,实施和评价三个方面分别提出了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发展策略。本文认为,济宁各小学应该结合济宁本地的实际情况,以及学校的自身办学条件,学生的需求爱好等,开发个性化,目的性强的语文校本课程。课程内容要不断创新,古典诗词,现代文学,外国文学等优秀的文学作品,济宁本地的民俗文化,社区性资源都可以作为开发的内容来源,课程设置的形式应该丰富多样。在实施中要制定严格的规章制度,规范课程的安排,课堂的开展,教师的授课行为,并提供一些保障资源,保证课程的课时,上课效果。在评价方面,要努力丰富评价方式,采取过程性和终结性评价相结合,建设多元化的评价体系,书面评价,口头评价互相补充,学生自评,互评,师评均有所体现,进而提高评价的效果。学校要加强对教师的培训,开展讲座,专家视频,自学和集体学习相结合,提高他们参与的意识和水平。而教师本身也要加强学习,多反思,提高自身业务水平,从而共同推动济宁市小学语文校本课程的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