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术后长期疗效并不十分令人满意,主要与其术后欠矫率较高(27%-50%)有关。Pritchard提出间歇性外斜视术后高欠矫率发生的最重要的原因为手术前没有测量出患者最大的斜视角度。但由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大多具有较强的融合能力,传统测量注视6m调节视标的远斜视角通常不是患者真正的的外斜视角。Burian和Smith报道,测量距离的增加会引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斜视度的增加,他们发现有相当一部分患者注视30米调节视标时的斜视度大于注视传统测量距离6米的斜视度。Cooper和Medow报道,1小时遮盖试验可以消除引起间歇性外斜视患者集合的差异信号(different signals),从而使得外斜视度增加。Kushner报道,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户外视标时斜视度增加并称其为户外敏感型。Dadeya报道,三棱镜适应试验(prism adaptation test)与1小时遮盖试验一样,可通过消除患者的融合。而测量出患者潜在的外斜视度;根据测量的最大斜视度设计手术,手术成功率显著提高,欠矫率降低。既往文献对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斜视度测量包括注视30米视标、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试验分别已有报告,发现这四种测量方法均可以测量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潜在的斜视度。但目前尚未发现对这四种间歇性外斜视测量方法进行比较的研究报告。【目的】比铰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注视6米视标、注视30米视标、注视户外视标、1小时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试验五种看远斜视角测量方法的差异。【方法】对于2009年6月至9月山东省立医院住院的60例间歇性外斜视患者进行了临床研究。所有患者均行常规眼科检查排除器质性病变,矫正其屈光不正,并进行远、近Worth四点灯融合功能检查和Randot立体图检查。首先应用交替遮盖加三棱镜法测量患者注视6M视标和33cm视标的斜视度,并按照按照远近斜视角的差值大小(10PD),将患者分为基本型、集合不足型、分开过强型类型。然后依次进行注视30M视标斜视度测量和注视户外视标斜视度测量;再随机进行1小时遮盖试验和三棱镜适应试验,两试验间隔30分钟。以上检查均由同一位检查者进行操作。与注视6M视标测量结果比较,将斜视角增加≥5PD定义为“斜视角增加阳性”。【结果】(1)注视6M视标、注视30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测量的斜视角均值分别为30.53±10.83 PD、32.6±10.83 PD、34.2±10.38 PD、35.93±10.53 PD、36.15±11.40PD。(2)五种看远斜视角测量方法两两比较的P值:注视6M视标与注视30M视标(P=0.001)、注视户外视标(P=0.000)、遮盖试验(P=0.000),三棱镜适应(P=0.000);注视30M与注视户外视标(P=0.02)、遮盖试验(P=0.000)、三棱镜适应(P=0.000);注视户外视标与遮盖试验(P=0.084)、三棱镜适应(P=0.053);遮盖试验与三棱镜适应(P=1.000)。注视30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四种方法的斜视角增加阳性率分别为30%、48.3%、60%、61.7%;注视户外视标(P=0.04)、遮盖试验(P=0.01)、三棱镜适应(P=0.00)均高于注视30M视标的斜视角增加阳性率;而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之间斜视角增加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3)注视30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在间歇性外斜视三种类型中斜视角增加阳性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4)斜视角增加阳性组与阴性组双眼视功能状态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1)注视30M视标或户外视标、行遮盖试验或三棱镜适应试验四种方法,均可以测量出间歇性外斜视患者潜在的外斜视角。(2)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试验三种方法可比注视30M视标测量出更大的潜在外斜视角,且这三种方法的斜视角增加阳性率均高于注视30M视标;(3)注视30m视标、注视户外视标、遮盖试验、三棱镜适应四种测量方法的斜视角增加阳性率与间歇性外斜视的类型无相关性,与间歇性外斜视患者的双眼视功能状态无相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