短时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的相关性研究

来源 :南方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2次 | 上传用户:mazipe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背景:高血压是脑卒中和其它心血管疾病最重要的危险因素,而全球分别有将近54%和47%的脑卒中和缺血性心脏病是由高血压引起的。近年来对高血压的临床研究中,高血压与颈动脉粥样硬化(carotid atherosclerosis,AS),AS与脑卒中,以及高血压与脑卒中之间的研究已经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研究发现高血压与AS密切相关,而AS又是引起脑卒中的重要因素。脑卒中分为缺血性脑卒中和出血性脑卒中,我国以缺血性脑卒中为主。缺血性脑卒中是指于脑的局部供血动脉狭窄或闭塞,脑供血、供氧、供糖等不足导致局部的脑组织坏死,引起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脑卒中是一种高发病率,高死亡率,高致残率,高复发率的“四高”疾病,已得过脑中风的患者,还易再复发,每复发一次,加重一次,严重危害国民身体健康及生活水平。一个家庭会因为有一个脑卒中患者,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在中国,每年脑卒中的死亡率大约是160万,大约因脑卒中死亡的有157人/10万/年。在我国脑卒中已经超过心脏病成为导致死亡和成人残疾的首要原因。在城市因脑卒中导致死亡约为116人/10万/年,而在农村约为111人/10万/年。此外,中国新增脑卒中病例约为250万/年,而脑卒中幸存者约为750万。目前,中国与西方国家面临着同样的心血管疾病和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糖尿病、高胆固醇血症、吸烟、冠心病、房颤、缺乏运动和肥胖等。其中,高血压是最重要的危险因素,按照人群归因风险,将近34.6%的脑卒中均归因于高血压。值得提出的是,脑卒中是可防可控的,但大多数国民对脑卒中缺乏全面的认识和足够的重视。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早期筛查脑卒中的高危患者,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尽管中国人民在脑卒中预防方面面临着挑战和很大工作量,中国人民已经进行了许多临床实验来逐渐解决这一难题和改善脑卒中预后护理。医疗组织和社区健康教育组也开展了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预防脑卒中,包括高血压的治疗、戒烟和培养健康的饮食习惯,等等。因此,充分认识脑卒中的严重性,早期筛查脑卒中的高危患者,提高脑卒中的治疗与预防水平、降低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和死亡率是当务之急。高血压是引起脑卒中发生的独立的最重要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引起脑卒中的主要原因是其容易引起心脑血管结构和功能的改变。当血压升高时,会引起脑部小动脉收缩,如果血压长时间升高,血管壁因缺氧而发生结构和功能的改变:管壁增厚,管腔变窄,弹性减退,从而形成或加重动脉硬化。由于脑部小动脉不能随全身血压波动而收缩和扩张,当血压下降时会引起脑部灌注不足而导致脑组织缺血;相反,血压升高时则灌注过度而导致充血、水肿或出血。而长期以来,人们观察到的血压并非恒定不变的,而是在一定范围内波动的,是人类血压最基本的生理特征之一。血压在一段时间内的波动程度为血压变异性(blood pressure variability,BPV)。随着高血压研究的不断深入,BPV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关注和重视,已成为高血压领域的热点话题之一。血压变异性按时相可分为短时血压变异性即24h内的血压变异(包括心动周期间、数分钟、数小时和日夜间的变异)和长时血压变异性即超过24h的血压变异(包括数天、数周、数月、不同季节甚至是数年)。近年来,研究表明血压变异性在心血管系统的调节机制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也有学者指出BPV在预测心血管事件风险方面的价值远大于平均血压,可能成为评价高血压患者风险的又一重要指标。人们对于血压水平的高低与靶器官损害的关系比较了解,但对BPV的重要性还认识不足。20世纪60年代后期由于连续无创记录动脉血压技术的成功开发以及24h动态血压监测(ambulatory blood pressure monitoring,ABPM)技术在临床中的广泛应用,使人们对BPV有了更多更深的认识。Frattola等首次通过纵向研究发现心血管并发症可能依赖于24h血压变异性的大小,心血管事件的发生与其密切相关。此外,基于高血压人群的大量的前瞻性研究也都发现了动态血压监测在预测心血管事件的再发生风险方面的价值要大于科室或家庭偶测血压值。因此,由于24h动态血压监测在临床上越来越广泛的应用,在临床研究中短时血压变异性的评估也得以实现。通过24h动态血压监测记录,可以检查高血压患者血压24h的波动情况以及计算其不同时段血压变异性的大小。先前的一些横断面和纵向研究均十分明确指出血压变异性对于靶器官损害的预测可能提供更多有用的信息,以及还有血压波动性与心血管事件的密切相关性也曾被报道过。高血压通常首先累及血管尤其是动脉,其损害也是导致其他靶器官损害的一个重要前提,因此在高血压与脑卒中的研究中,链接这一联系的其中一个重要原因是动脉粥样硬化的发展。颈动脉内中膜厚度(intima-media thickness,IMT)增加是一种可以反映早期动脉粥样硬化的无创性指标,而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最重要的独立危险因素之一,对缺血性脑卒中的形成与发展起着重要作用。随着彩色多普勒超声的广泛应用及规范化检查的推广,超声检查已成为脑卒中筛查的必要检查方法,能及时准确的发现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是颈动脉粥样硬化发展的早期指标。目前国内外学者逐步了解血管病变在脑卒中中的重要性,将防治颈脑血管病变作为重点,提前预防阻止脑卒中发生。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明颈动脉IMT与24h ABPM血压变异性密切相关,有研究发现日间SBP-SD是早期颈动脉粥样硬化最强预测因子,而也有研究指出日间SBPV和24hSBPV与颈动脉IMT均有相关性。因此,到底哪种血压变异性参数可以作为患者心脑血管事件最好的预测因子已经成为新的问题,需要更多的研究不断地去发现血压变异性的临床意义。为此,本研究分析了高血压患者的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与血压变异性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高血压患者BPV对颈动脉粥样硬化的影响。本研究中,分别通过标准差(standard deviation,SD)、变异系数(coefficient of variation,CV)和平均真实变异性(average real variability,ARV)三种指标分别来表示24h、日间和夜间血压的变异性,探究血压变异性三种指标之间的关系,以及各时段的血压变异性分别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相关性。研究目的:本实验利用24h动态血压监测和颈动脉超声检测技术,采集所需研究数据并进行统计分析,探索短时血压变异性与颈动脉内中膜厚度之间的关系。因为颈动脉内中膜厚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早期粥样硬化病变,因此通过本研究可以探索血压变异性对心血管疾病发生发展的影响,从而通过比较容易获取的生理参数来筛查心血管疾病的早期患者,或者进行心血管疾病的早期预测。研究方法:本研究中134名研究对象来自在深圳市第二人民医院就诊的患者,年龄23-79岁,平均年龄(53.9±13.1)岁,其中男77例,女57例。对所有患者进行询问病史和体格检查,行颈动脉超声检查,并对高血压患者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对采集到的所有有效数据进行整理和统计分析。1.所有研究对象分为高血压组与对照组(非高血压组),进行一般临床资料的比较;2.对所有高血压患者再进行分组,根据颈总动脉IMT的平均值分为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比较两组间一般资料及各时段血压值的差异性;3.所有高血压患者的BPV量化表示方法有:标准差(SD)、变异系数(CV)和平均真实变异性(ARV),分别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4.所有高血压患者BPVs与颈动脉IMT/斑块个数的相关性分析:5.所有高血压患者各时段血压平均值与颈动脉IMT/斑块个数的相关性分析:6.高血压患者颈动脉IMT的多因素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高血压组两侧颈总动脉IMT值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高血压组年龄和BMI也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IMT正常组与IMT增厚组的斑块出现率和颈总动脉IMT均有显著差异(P<0.001),IMT增厚组的年龄、吸烟率和24h脉压差高于IMT正常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其他各项指标之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3.所有高血压患者的BPVs中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分析:除了夜间DBP的CV分别与SD和ARV之间无相关性(P>0.05),而其他量化检测BPV的方法之间均有明显相关性(P<0.01)。当用SD和ARV来表示血压变异性时,不同时段的SBPV值均大于相应时段的DBPV值,而当用CV来表示血压变异性时,不同时段的DBPV值均大于相应时段的SBPV值。4.高血压患者BPVs与右侧颈动脉IMT和斑块个数均无相关性(P>0.05)。而日间SBPV、24h SBPV和日间DBPV与左侧颈动脉内IMT和斑块个数均呈正相关(P<0.05)。另外,分别与左右两侧颈动脉IMT和斑块个数的平均值相比较,只有日间SBPV与其是呈正相关(P<0.05)。5.各平均血压值与颈动脉IMT之间并无相关性。24h脉压差(pulse pressure, PP)、日间PP和夜间PP与颈动脉斑块出现个数表现出明显正相关关系,而夜间平均DBP与颈动脉斑块个数之间表现为负相关。而且还可以看出不管是各时间段的平均PP还是DBP与左侧颈动脉斑块个数的相关性都比与右侧相比较时表现出相关系数更大。6.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显示日间SBPV-SD与左侧颈总动脉IMT呈正相关。结论:本研究结果发现高血压患者日间和24h SBPV与颈动脉IMT呈正相关,高血压对颈动脉IMT的影响在一定程度上是由BPV决定的。经进一步多元线性逐步回归分析还发现日间SBPV是颈动脉IMT发展的最好预测因子。另外,本实验还提出左侧颈动脉IMT/斑块个数比右侧与BPV的相关性更大。
其他文献
此文详细分析了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中存在的问题,并研究了建筑工程管理及施工质量控制的有效策略.
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建筑工程施工数量和规模不断增长,建筑施工管理难度也在增加.在实际的建筑工程施工当中,施工模式对于施工质量和施工安全管理有着很大的影响,做好施工质量
药物临床试验是药品投入市场之前的一项环节,临床试验可靠性与数据的准确性会影响药品使用的安全性,更加会影响临床疾病治疗的实效性.为了可以提高临床试验安全性则应该做好
在时代不断进步的背景下,建筑行业得以迅猛发展,各项工程建设规模不断扩大.如何采取有效措施提高建筑工程管理效果,优化施工质量控制,备受业内关注.因此,本文通过对建筑行业
在当前经济社会快速发展过程中,环境保护工作越来越受到重视.环境监测作为环境保护工作开展的重要基础,环境监测质量与环境保护工作效果息息相关,因此需要重视环境监测质量控
伴随着就业竞争的日益激烈,伴随着高校扩招规模的持续扩大,高校毕业生在成长以及发展的过程中,存在着比较高的就业竞争压力.为有效指导普通高校应届毕业生顺利就业,各级公共
对于建筑工程而言,施工环节是把工程从设计规划转换成实体的核心环节,是整个建筑工程施工质量管控的关键内容,不仅会对建筑工程建设质量产生一定的影响,并且与建设单位市场竞
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为了保持国有企业独有的市场优势,加强党建工作与企业的深入融合对于企业的健康发展十分重要,能够有效增强企业的竞争能力及创造力.因此,如何具体实施这
在全新市场环境下关于企业发展呈现出全新定位和标准,要在强调业务有效拓展的同时,从内部出发做好与资金有关的审计和控制工作,从而保证企业在发展的过程中拥有丰富的资金储
近几年,我国社会经济有了快速提升,城市化建设进程不断加快,消防安全作为保证人们生命健康、财产安全的重要工作内容,监督检查工作展开质量与效果,逐渐成为现下社会群众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