沁水盆地中东部深部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研究

来源 :中国矿业大学(北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tcoo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深部煤层气资源丰富,但因高地应力、高储层压力、高地温和低渗等地质特征,导致开发难度大、开发风险高,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尚未实现商业化开发利用。对勘探开发目标进行优选排序,即确定开发序列,是煤层气勘探开发决策的重要任务,它受资源条件、地质条件、开发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重因素的影响,这些影响因素往往相互冲突且不具公度性,传统的单目标决策方法难以处理此类综合评价问题。目前,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排序多从地质角度出发,针对目标区的资源条件或开发地质条件,优选有利的煤层气富集区带或区块,极少关注目标区的开发经济效益和开发风险,尚无涵盖地质资源评价、技术经济分析、开发风险测度在内的一体化综合评价体系和方法模型。鉴于此,本文引入多属性决策理论和方法,建立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优选模型,解决了对不同资源类型、不同开发地质背景、不同开发风险和产出效益的目标区进行统一评价和综合排序的问题,并以沁水盆地中东部榆社-武乡深部煤层气区块为研究对象,在查明开发地质可行性、完成开发地质分区与技术选择、优化开发井型井网方案的基础上,对研究区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进行了优选和排序,获取了考虑多因素影响的开发序列。论文取得了以下主要研究成果:(1)查明了研究区深部煤层气开发地质可行性和开发潜力,划分了开发地质单元并建立了基于地质适配性的开发模式。研究区煤层气成藏潜力大,目的煤层(3号、15号)埋深普遍超过1000 m,储层整体欠压、低渗,含气性好,具中等开发地质潜力。研究区共划分出中浅层含气型(Ⅰ型)、中浅层高含气型(Ⅱ型)、中深层高含气型(Ⅲ型)、中深层富气型(Ⅳ型)、深层富气型(V型)和深层高富气型(VⅠ型)共计6类开发地质单元,在埋深、含气性、储层物性、构造复杂程度和资源丰度等地质条件上互有差异。3号煤层各类开发地质单元适宜于压裂直井开发,15号煤层I–Ⅳ型开发地质单元对压裂直井和单支水平井适配性较好,V型和VⅠ型开发单元适宜于压裂直井开发。(2)预测了各地质单元内不同开发方式的产能情况,确定了关键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气井产出效果影响的主次关系,明确了相对更优的参数组合。对于压裂直井开发方式,15号煤层因资源量优势,产气效果明显优于3号煤层;其中,以Ⅱ型和Ⅳ型开发地质单元的累计产气量最高,Ⅲ型和VⅠ型次之,Ⅰ型和V型相对最低;中浅层和中深层开发地质单元的采收率整体高于深层开发地质单元;低渗条件是制约深部煤层气井获得高产的重要因素,而高含气性对改善深部煤层气井的产气效果具有积极意义。混合井型和全水平井开发模式下,采收率由高到低依次为:Ⅱ型、Ⅲ型、Ⅳ型和Ⅰ型开发地质单元;压裂水平井的产气效果明显优于不压裂水平井和压裂直井,并在Ⅳ型开发地质单元中单井累计产气量最高,Ⅱ型和Ⅲ型次之,Ⅰ型最低。不同地质参数对深部煤层气井采收率影响的主次关系依次为:渗透率、兰氏体积、含气量、兰氏压力、裂缝孔隙度和煤层厚度。(3)从经济效益角度对不同地质单元的开发方式进行了优化,确定了基于经济效益的开发序列,给出了提升深部煤层气开发经济性的扶持方向和建议。经济评价结果显示,研究区3号煤层在当前经济和技术条件下不具备开发经济可行性。15号煤层各开发地质单元按经济效益由高到底排序为:Ⅱ型-Ⅳ型-Ⅲ型-VⅠ型-Ⅰ型-V型,全直井开发模式的经济效益高于混合井型和全水平井模式;对于中浅层开发地质单元(Ⅰ型和Ⅱ型),混合井型模式的经济效益优于全水平井模式,而对于中深层开发地质单元(Ⅲ型和Ⅳ型),全水平井模式的经济效益相对更优。在现有技术经济条件下,通过适当提升财政补贴标准并给予更大的税收优惠政策,是提升深部煤层气开发经济效益较为现实和有效的选择。(4)建立了煤层气目标区优选排序多属性决策模型,对研究区各地质单元的开发优先次序进行了调整。煤层气勘探开发目标多属性决策模型包括资源丰度、采收率、综合开发风险指数、净现值等10项属性,涵盖资源富集及利用程度、开发风险、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等多方面内容,基于组合赋权和TOPSIS方法,计算获得的开发优先次序为Ⅳ型-Ⅱ型-VⅠ型-Ⅲ型-Ⅰ型-V型,同基于经济效益的开发序列相比,决策过程在寻求经济效益更大化的同时,体现了对资源条件、开发风险和社会效益等方面的折衷,决策结果更符合煤层气开发实际和资源可持续发展理念。
其他文献
加氢热解是高效利用褐煤资源的技术之一。但褐煤中存在的氮会随着褐煤加氢热解的进行迁移到气相、焦油和保留在半焦中。半焦是热解提取油气资源后的高产率固体物质,半焦气化可以用来生产高能燃气或化工合成气,半焦中的氮会随着半焦气化的进行生成气态的含氮物质。因此研究褐煤加氢热解和半焦气化过程中氮的迁移转化规律,可以为褐煤的高效清洁利用及半焦的洁净利用提供理论和技术支持。本研究以胜利褐煤为实验原料,在金属和石英固
随着开采强度加大,鄂尔多斯煤炭开采逐步向深部发展,深部矿区矿井逐步投产。鄂尔多斯深井高强度开采矿压特征与我国中东部地区深部开采表现的巷道大变形和强流变性、冲击地压以巷道掘进和回采期间为主等特征存在一定的差异,除表现为高地应力下采掘严重失衡、临空巷围岩剧烈变形外,其煤层上覆厚硬岩层破断下周期来压步距大、矿压显现强烈。鄂尔多斯深部矿区具有的高地压、强扰动、复杂地质条件的特征,使得该地区深部开采呈现采动
我国东部高潜水位平原区,作为重要的煤-粮复合区和人口聚居地,每年因煤炭开采导致大面积的耕地沉陷,形成大面积的积水区,土地复垦工作难度加大,进而加剧了人多地少的矛盾。煤矸石作为煤炭开采过程中的主要固体废弃物综合利用率仅为15%左右,煤矸石的低利用率不仅导致资源闲置浪费而且占用大量的土地,破坏生态平衡。已有的研究是将煤矸石直接应用到采煤沉陷地复垦中,由于其粒径粗、孔径大保水保肥性差,传统的上土下石结构
煤对甲烷的吸附-扩散性能是影响煤层含气量大小和煤层气开发潜力的重要储层参数,而煤的孔隙结构是影响煤层气吸附-扩散性能的重要因素。本文综合运用煤地质学、煤层气地质学和物理化学等学科的理论与方法,研究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分布特征和变化规律及其对煤中甲烷气体吸附-扩散性能的影响,建立了不同煤阶煤的孔隙结构演化关系及随压力变化气体扩散系数变化模型,揭示了孔隙结构对甲烷吸附-扩散的影响因素和控制机理。取得了以
当前我国煤矿安全事故死亡率一直在降低,安全生产形势总体上也在向好发展,但安全问题仍面临很大挑战,煤矿安全生产事故仍有抬头的势头。安全投入虽然较过去已明显改善,但在实际安全生产中没有最大化发挥作用,这进一步加剧了煤矿安全需求增长与安全投入作用最大化之间的矛盾,对煤炭工业的持续、安全、绿色发展和安全生产事故的减少都不能发挥好的作用。由此可见,系统研究煤矿安全投入问题,保障煤矿安全生产,减少甚至避免事故
冲击地压作为煤矿重大灾害之一,一直是采矿科技工作者研究的热点,随着研究的深入,冲击地压致灾机理逐渐丰富,但煤岩体动力灾变是复杂的动力失稳现象,受地质环境、工况条件等众多因素影响,从灾害孕育、启动致发生均表现出明显的非线性和系统失稳特征。很多学者从高应力、强冲倾、大构造等角度进行了研究,但对于煤岩体结构效应及诱冲机理的研究仍处于探索阶段。为此,本文以宏细观变尺度研究手段为基础,首先对国内近年来发生的
我国是世界上为数不多的既赋存有晶质石墨和隐晶质石墨的的国家,随着碳时代的到来,石墨资源的开发利用逐渐受到世界各国的重视。煤系石墨,属于隐晶质石墨,由煤的高变质作用阶段进入石墨化阶段的产物。然而,对煤的石墨化作用研究较少,在煤的石墨化特征、煤成石墨化的影响因素、煤系石墨的成矿机制等方面的研究尚不清楚。因此,加强对煤系石墨的特征和石墨化过程的演化特征以及成矿机制研究,对煤系石墨资源的合理开发和高效利用
自然崩落法采矿是指采用拉底造成的应力重分布诱导矿石崩落的采矿方法,该采矿方法尤其适用于矿体厚大的低品位矿山,并可以显著提高开采效率、降低采矿成本、提高生产强度,提升矿山企业的市场竞争力。该采矿方法生产工艺先进,具有一定规模效益,但同时优缺点也非常明显,需要很高的生产管理水平。在自然崩落法回采过程中,矿体崩透地表前,相当于空场条件下放矿,如果放矿速度过快,会使崩落顶板与存窿面之间留有较大的空间,一旦
颗粒增强金属基复合材料以其优良的力学性能,在工业和航空航天等领域有着广泛的应用。由于此类复合材料具有复杂的微细观结构,实验和细观力学方法对其进行力学性能研究时存在一定的限制,有限元方法因能对接近实际微细观结构的代表体元模型求解数值解,因此具有更大的优势。以真空无压烧结法制备的氧化锆增韧氧化铝颗粒(ZTAp)增强铁基复合材料(ZTAp/Fe45)为研究对象,对颗粒增强复合材料高体积分数几何模型的参数
浮游选矿是实现细粒煤分离提质、减少燃煤污染的重要手段。在煤泥浮选过程中,捕收剂作为有效调控煤泥浮选效果的药剂,受到了广泛关注。捕收剂的种类及用量是影响浮选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捕收剂在煤颗粒表面的吸附特性又取决于煤颗粒(有机质和无机矿物)的表面性质。煤颗粒表面性质决定了捕收剂的结构及其在煤表面的作用规律。因此,研究不同捕收剂与不同煤颗粒表面之间的相互作用机理,对指导浮选捕收剂的靶向选择及设计具有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