碳微线圈的制备、表征及其在雷达吸波涂层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yfeng1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新型碳材料在近十几年来一直是材料界研究的热点,人们对各种碳材料的形态控制及其应用展开了大量的研究。其中碳微线圈(一种具有类似DNA双螺旋结构的气相生长碳纤维)由于独特的结构引起了科学家的极大兴趣。研究表明碳微线圈不仅具有普通碳纤维的高强度、低密度、耐高温、化学性质稳定等优点,还由于其能与电磁波之间发生相互作用,而有望被用作雷达吸波材料。雷达吸波材料是隐身技术中的关键材料,越来越受到各军事大国的重视,各国政府都投入大量的经费开发新的高效吸波材料。然而,到目前为止关于碳微线圈的制备技术及其生长机理的研究还很不完善,因此对碳微线圈进行深入研究,考察它在雷达吸波材料中的应用具有重要意义,本论文就此展开研究,具体内容包括:   1.采用基板法合成碳微线圈,详细研究了催化剂种类、助剂噻吩的用量、反应温度、反应气的组成及流量、反应器的结构与材质等各种实验因素对产物的影响情况。然后研究了在最佳实验条件下基板不同区域所得产物的形态变化情况,并对其原因进行分析。在此基础上,还自行设计窑炉设备实现碳微线圈的中试放量生产。   2.文献已经报道过多种碳微线圈的生长机理,本论文首先对此作了总结,然后在前人的基础上,利用SEM、TEM、XRD等检测手段对碳微线圈的生长活性部位进行全面分析,考查了催化剂颗粒在反应过程中的变化与作用,所得到的结果有力地支持本论文提出碳微线圈的气—液—固—固生长机理,在这一机理中催化剂颗粒固—液共存,碳原子首先从气相沉积到催化剂的液相部分,然后转移到催化剂的固相部分,最后从催化剂的固相部分析出形成碳微线圈。   3.对于碳微线圈吸波性能的研究,首先测试了碳微线圈/石蜡复合物的电磁参数,根据电磁参数测量值通过计算机模拟获得反射率计算值。然后以环氧树脂为基体材料,以碳微线圈为吸波剂制备吸波涂层,测试了碳微线圈/树脂复合物的反射率曲线,研究了浓度、涂层厚度等因素对吸波性能的影响,并与其它不同形态的碳材料作了比较。结果表明:一,碳微线圈属于电损耗型吸波材料,它能够对电磁波产生比较大的电损耗作用,但是没有磁损耗作用;二,碳微线圈吸波性能的实测值要明显优于其模拟值,并且比其它形态的碳材料好。最后对碳微线圈的吸波机理进行了初步的研究。   4.为改善碳微线圈的电磁性质,提高吸波性能,用浸渍法或化学镀法分别在碳微线圈表面进行磁性金属修饰,获得表面负载Fe、Co、Ni的碳微线圈,研究了实验条件对金属形态的影响情况,并对不同方法制备、不同金属修饰的碳微线圈的吸波性能进行比较研究。结果表明:表面负载磁性金属对碳微线圈的吸波性能影响很小。化学镀法负载铁、浸渍法负载钴都没有提高碳微线圈的磁导率,化学镀法负载镍虽然能够改善碳微线圈的电磁性质,但是对提高碳微线圈吸波性能的作用并不明显。   5.采用乳液法结合草酸盐热解法制取了基体式和核壳式的碳包覆金属纳米粒子,以用来与碳微线圈复合制备高性能的吸波材料,金属的种类包括Fe、Co、Ni及Fe-Co合金。利用SEM、EDX、XRD、TGA等检测手段详细表征了各种碳包覆金属纳米粒子的性质。从电磁参数的测试结果可知,核壳式碳包覆铁纳米粒子具有最佳的电磁性质,将其与碳微线圈复合制备吸波涂层可在降低涂层厚度的同时提高吸波性能。
其他文献
生物体会根据环境变化自发形成最适合生存的形状,这与构成生物体的胶态化学结构具有很大关系。同样,凝胶也可能因形貌各异而在某些领域表现出不同凡响的性能,如各向异性的非球形凝胶在药物释放、细胞内化及靶向治疗等多个方面都比相应的球形凝胶有更加出色的表现。与宏观凝胶相比,微凝胶尺寸在微纳米级别,同时结合了凝胶和胶体的性质,并且具有可较快响应、可注射施工等性能,因而在微环境应用中更有优势;尤其受重视的是能随周
学位
学位
[学习情境与任务]rn高二学生李子阳利用周末时间到市图书馆进行勤工俭学.其间,接到图书馆内文化服务中心的任务:市图书馆将举办主题为“小人物·大世界”的外国小说读书活动,
期刊
本文全面讨论了近年来中国城市湿沉降(降水)的基本概况和区域性特征,并以北京为典型城市,深入系统地研究了北京降水的物理化学特征及其与北京大气污染之间的联系,为更好地了解北
本论文集中于两个方面:二茂铁配体在Cu催化的甘氨酸酯二苯甲酮亚胺与苯亚甲基丙二酸二甲酯的不对称Michael反应中和利用配体的电子效应实现对甘氨酸酯二苯甲酮亚胺的不对称Man
[学习情境与任务]rn某城市为促进国际文化交流,加快城市建设国际化步伐,培养开放包容的文化心态,同时为拓宽市民文化视野,提升市民文学鉴赏力,决定以地铁为传播渠道,推广古今
期刊
近几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中学语文教学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实现了根本性转型,基本上淘汰了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杜绝了讲解式教学。多数语文教师都能运用“启发式”教学。然而,在启发式教学被广大教师所推崇的今天,启发式教学的运用,多少有些不尽人意的地方。如有的学生有启能发,而有的学生启而不发。面对这一实际情况,笔者认为初中语文教学应从启发式教学的利与弊中找原因,实现从感性认识到理性接受的转型。下面
请下载后查看,本文暂不支持在线获取查看简介。 Please download to view, this article does not support online access to view profile.
期刊
一、何为文化意识  相比较于具体的语言文字知识,文化意识是相对抽象的东西,它是指人们对文化的理解与坚持,是内心深处的一种信仰。文化作为一个国家和民族的精神纽带,其本身是一种智慧的结晶,人们在接触与认识它的过程中会逐渐受到其影响,内心深处会产生强烈的认同感,从而自然形成文化意识。文化会随着人类的前进步伐而不断改变,人们前进的步伐又会受到文化的影响。因此,文化与人类的发展是相辅相成的。初中生对于文化的
本论文的主要工作是以红球菌Rhodococcus erythropolis AJ270细胞为生物催化剂,研究腈及酰胺的对映选择性生物转化反应及其在有机合成中的应用。   我们研究了各种含α-或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