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艺载道,道艺合一——中国古建筑科技、伦理、艺术融合的案例与理论探索

来源 :山西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ongliong47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于中国古建筑,虽然历史上不乏“理论”层面的指导性著作,近现代也不缺乏研究的著作,但目前的研究态势却是普遍缺乏对古建筑在理论上的认识,文物保护的目的也仅限于市场价值导向和国家从属性,相对阙失了文化认同角度的探索分析,使得中国建筑和中国建筑史作为一门学术或学术史的研究长期处于一种基本无理论的状况。这是本选题的依据和原因所在。  笔者和两位导师在梳理中国建筑史研究历程时发现,孟子的名言“可欲之谓善,有诸已之谓信,充实之谓美,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不仅是对人文价值诸层次的伟大概括,也完全适用于我们对中国古建筑理念的研究。也就是说,中国古建筑不仅仅是科技力量的浓缩,其中还凝结了中国古人的审美属性,更融入了中国传统的伦理价值,具有真、善、美“三位一体”的本体论、方法论和价值观的特征和属性,仿佛孟子所谓的“充实而有光辉之谓大”。而这还是中国古建筑文化内涵和社会功能的最基本层面,这一基本层面其实更承载着真、善、美一体背后的道德和存在的本体问题——包括信仰和宗教层面的问题,这也许就是孟子“大而化之之谓圣,圣而不可知之之谓神”的希望和要求了。这,就是本文的总思路,也是本文所期盼的最大创新。  为此,本文通过对中国古建筑由案例分析并上升到理论概括的研究,旨在揭示和论证中国古代优秀建筑中的科技、伦理、艺术之间的一种完美的和谐性。换言之,大凡适用、实用和耐用的建筑,往往就越符合科学技术的简单性、和谐型和完美性,同时就越符合美的原则,具有越好、越完美的审美属性和艺术价值,进而也就满足与时代相适应并同步一体的伦理——包括政治、文化需求,是真、美和善的“三位一体”。  这就决定了本文的思路。  第一章即“引论”中,提出并阐释了中国建筑史研究包括本文研究的实证性、完整性和历史主义的三原则。  第二章以典型范式对中国古建筑科技、伦理与艺术三者的关系进行了分析,基本厘清了建筑与宗教、伦理与艺术的融合方式,并揭示出这种融合的路径及其原因。这一章奠定了整个论文的思想框架。以下的第三、四、五、六各章则是在这一大框架下的具体展开和深入分析,即建筑与环境、建筑与科技、建筑与伦理、建筑与艺术。  第三章“建筑与环境”,首次提出环境包括自然环境和心理环境这两个环境,并主要从选址、制宜和整治三个方面进行论述。本文认为,建筑与环境的关系本质上是人与环境的关系,人与环境的关系又体现为人与心理环境和自然环境如何协调的关系。建筑实质上只是满足人们心理需求的一个中介,即通过择址、制宜和整治而达到建筑与自然环境、心理环境的和谐。  第四章“建筑与科技”,认为科技主要是从两个方面对建筑产生影响。第一,科技进步促进了建筑材料的多样化,产生了更多的结构的建筑;第二,科技进步促进了建筑技术的大发展,产生了很多与科技成果相关的奇特古建筑,如利用声学原理建造的中国四大回音建筑、根据力学原理建造的抗震和斜塔建筑以及悬空寺等。这些奇特的建筑无一不是在科技进步的基础上才能产生的。本文并指出,科技对建筑的影响还表现在中国古建筑的指导原则——最小理作用原理的运用上,并发现中国古建筑几乎都在这一原理的指导下进行建造,而且最小作用原理与和谐性存在着一种内在的联系,这样就使得我们在建筑与科技、伦理、艺术之间找了和谐性这一共同特征。  第五章“建筑与伦理”,认为中国古建筑在满足其功用性的基础上,更多地表现出伦理这一主题。首先,家国式的伦理观使得中国的古建筑具有封闭式,注重安全感,这也是中国古建筑多用院落式结构的基础;其次,尚祖的传统、儒家的伦理思想使得中国的古建筑的布局和色彩运用上具有等级性;最后,淡于宗教的人本思想使得中国的古建筑追求理性,有别于西方建筑中表现出来的狂热的宗教崇拜。  第六章“建筑与艺术”,首先从艺术风格入手将中国古建筑分为按建筑类型和结构划分的两大类,然后从理论上解析了中国古建筑六种基本常见的艺术表现手法,即:富有装饰性的屋顶,衬托性建筑和“借景”,障景,点景、对景、框景和移景,色彩的运用,以及“减柱法”。最后运用具体的实例对建筑与雕刻、绘画艺术相融合作了具体的分析,得出优秀的中国古建筑几乎都是与艺术融合的结论。  第七章“结语”。在总结和归纳以上中国古建筑真、善、美一体的特征和属性之后,提出了背后的道德和存在的本体问题包括信仰和宗教层面的问题,期望这一方面的理论研究有助于从文化切入的角度对古建筑的保护和传承有新的帮助。  在以上思想和方法的创新之外,本文通过田野考察、文献与实物相印证的二重证法,还有一些具体的创新,主要是:(1)首次根据最小作用量原理对和谐性进行了科学的论证;(2)首次分析了应县木塔经历三次地震而未遭破坏的几种主要原因;(3)对古建筑的多种声学效应进行了分析,首次根据声波速度与温度的关系公式(c=√kRT),给出了因白天与夜间的温差而生成的声学现象给出了物理解释;(4)首次对古戏台屋顶的“藻井”构造与亥姆赫兹共鸣器的物理作用进行了分析;(5)首次对悬空寺的建筑艺术和物理力学原理的完美结合,并给出了其整体构造的力学分析,给出了其支撑立柱的稳定性分析。  本文的不足之处:(1)对于资料的收集还不够完备;(2)对中国古建筑真、善、美一体统一背后的道德和存在的本体问题——包括信仰和宗教层面的问题尚未进行专门、系统和深入的研究,希望今后能继续完善;(3)论文在指导思想上力图做到辉格和反辉格两种史观的融合,但事实上反辉格方面略显不足。
其他文献
为破解疫情管控背景下的现实难题,德清县将数字治理作为突破口,充分运用“最多跑一次”改革的理念和新一代数字技术手段,搭建集成精准管控、复工复产、有序生活等在内的“数
期刊
智能变电站是建设“统一坚强智能电网”的关键一环。随着国家电网将建设智能电网上升到战略高度,智能变电站的建设也成为重中之重。在经过试点建设以后,智能变电站目前进入了全面建设阶段。作为整个智能站建设过程中变化最大的二次调试,对相关人员作出了更高的要求。220千伏石柱智能变电站作为台州第二所智能化变电站,对整个台州电网的智能化进程有着重要的意义。本论文以其二次调试为基础,介绍了智能站的主体构架及关键技术
对于处于转型经济早期的政府而言,最重要的就是要转变政府职能,为民营企业的发展提供一个公平发展的竞争环境(制度上、法律上和文化上),远离过分管制和强行干预.加入WTO将迫
本文钢厂用调速直流电动机为我厂引进国外先进技术,设计开发的具有国内领先技术的直流电动机,有很高的调速比(一般均在2.5~4倍),很高的过载倍数(一般在2.5倍左右),因此该类电机一直是直流电机中最难设计、制造的电机。而我厂主打的拳头产品Z710系列电机(转子直径φ990mm),其调速比设计不得高于2.5倍;Z900系列电机(转子直径φ1240mm),其调速比不得高于2倍,而新开发的ZT95型钢厂卷
负载换流同步电机调速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大型油气输送、船舶推进、高炉鼓风机、抽水蓄能和国防风洞试验等项目,特别是大型油气输送和天然气液化技术LNG变流调速装备中。研发负
学位
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作出重大部署,明确提出,把我国制度优势更好转化为国家治理效能,为实现“两个一百
期刊
为西电东送,缓解东部地区电力供应紧张的局面,国内已建成多条超高压交流输电、高压直流输电线路。由于地域分布广,气候变化大,输电导线冰风载荷、绝缘子风偏、杆塔受力以及局部小
监督是治理的有机组成部分,是权力正确运行的保证.党的十九届四中全会对坚持和完善党和国家监督体系,强化对权力运行的制约和监督作出重要部署,明确要求“形成不敢腐、不能腐
期刊
王梓坤院士是我国著名的概率论专家,也是一位科普作家。自从1977年发表了科普著作《科学发现纵横谈》以来至今,多年来孜孜不倦进行科普作品创作,已经陆续发表了数十篇科普文章和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