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长久以来,中国电影用影像鉴证了我国社会的变迁历程。另外,电影创造的拟像也反映了社会主流的意识形态、价值观以及道德观念的变迁过程。文章站在历史的角度,采用内容分析和文本分析相结合的研究方法,对1994年(第一届)到2013年(第十五届)获得华表奖最佳影片奖和优秀影片奖中的全部现实题材影片中的主要女性角色进行分析。文章认为,随着时代的变迁,获奖影片中的女性群像塑造经历了从农村转向城市的变革;也经历了从着重描写受教育程度较低的农村“草根”女性,逐渐向受教育程度较高的城市“精英”女性的过渡,女性群像的社会地位有了明显的提升。 另外,影片中的女性形象表面上被赋予了较高的家庭地位和情感自由度,在社会中拥有丰富多样的职业身份,这表现了传播主体对独立、自主的女性形象的认可和对男女平等的道德价值观的认同。但是如果深入分析女性形象建构背后隐藏的深层次的道德价值观念,却能发现,影片呈现出的道德价值观并没有随着时代的变迁表现出相应的进步。这表现在,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能够自主选择婚姻关系的女性形象的比例在逐年递减;另一方面,职场中的女性角色虽然被明确赋予了各种各样的职业身份、较高的受教育程度,但从角色功能来说,女性主要是以陪衬的角色出现的,即她们往往以被边缘化的职场形象出现。同时,影片通过父亲“不在场”的叙事模式和被“异化”的女强人形象建构,以及弱化的职场形象的描写和对女性形象的“他者”建构,隐晦地表现了女性的价值主体依旧体现在家庭,体现在其为家庭成员无条件的付出和牺牲的过程中这样的道德价值观念。以上种种都是传播主体落后的、不科学的道德价值观的体现。 文章选取的作为研究对象的现实题材的影片,本应重在反映当代社会的伦理特征与变化,但华表奖获奖影片在女性形象建构上却同现实生活存在着明显的错位现象,使得影片缺乏真实性,观众在观影过程中很难产生代入感;同时,随着时代的发展,受众所能接触到并且能够选择的媒介越来越丰富,伴随而来受众的价值观念也一直在不断融合更新,影片所表现的陈旧的道德观以及传播模式,很难满足观众的审美期待心理,影片道德价值观的有效传播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