黔中白云岩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差异性研究

来源 :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h163co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西南喀斯特地区因其脆弱的生态环境背景和不合理的人为干扰,导致石漠化现象发生。石灰岩和白云岩是该地区分布最广的两种岩性,石灰岩区石漠化发生率显著高于白云岩区,导致以往的研究多聚焦于石灰岩地区。然而,在白云岩地区,因土壤的异质性导致植被恢复更为困难,相关的研究较为薄弱,对白云岩地区土壤性质的研究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本研究在贵州省安顺市普定县白云岩区,选择草地、灌丛、滇柏人工林和天然次生林等4种典型的植被类型,分别在旱季(2019年11月)和雨季(2020年6月)采用高密度网格法进行调查取样,采集0-10 cm和10-20 cm土壤,研究土壤理化性质动态变化及细菌群落特征。结果有助于深刻理解该地区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养分和细菌动态变化特征,以期更好的为该区植被恢复和石漠化防治提供参考。研究结论主要如下:(1)不同植被类型土壤水分变化明显。雨季显著高于旱季(p<0.05),均表现为次生林>草地>人工林>灌丛,0-10cm土壤水分含量低于10-20cm,除旱季草地和灌丛外,其余均有显著差异(p<0.05)。地统计分析表明土壤水分具有明显的空间异质性,有强烈的空间自相关性,其中人工林和次生林土壤水分变程较大,空间连续性优于其他两种植被类型。旱季草地和灌丛最佳半变异函数模型为高斯模型,土壤水分呈中等程度的变异(10%<Cv<100%),人工林和次生林半变异函数最佳模型为指数模型,土壤水分含量呈弱变异(Cv<10%);雨季灌丛半变异函数最优模型为高斯模型,与次生林浅层土壤水分含量同为中等程度的变异,草地、人工林和次生林均为指数模型,除次生林浅层土壤水分均呈弱变异。不同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差异显著(p<0.05),且雨季和旱季变化趋势相同,土壤容重依次为次生林<草地<人工林<灌丛,土壤毛管和总孔隙度表现为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旱季不同植被类型土壤非毛管孔隙度无明显差异,雨季草地和人工林显著大于灌丛和次生林(p<0.05)。浅层土壤容重小于深层,而土壤总孔隙度和毛管孔隙度浅层大于深层;非毛管孔隙度在草地、人工林和次生林浅层小于深层,在灌丛则浅层大于深层。在相似的气候条件下,植被类型、土壤物理性质、土层深度可能是影响白云岩区土壤水分分布的重要因素。(2)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差异显著(p<0.05),干湿两季存在相似的变化规律。雨季土壤养分含量高于旱季,其中土壤p H、全氮、速效钾、速效磷含量差异显著(p<0.05),整体呈现次生林>草地>人工林>灌丛,除土壤全钾和p H值之外,土壤养分均呈现出明显的表聚性。对土壤养分进行主成分分析发现四种植被类型可以划分为明显的三类:草地、灌丛和人工林、次生林,这说明灌丛和人工林作为植被演替的过渡阶段,其土壤养分含量相似,而草地和次生林之间土壤养分含量差异较大。相关性分析表明各养分之间存在不同的内在联系,本研究中,全钾、速效钾、有机质和交换性镁是影响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养分的重要因子。(3)不同植被类型土壤共发现42门121纲225目441科821属1182种细菌。土壤细菌在四种植被类型中组成相近,其群落多样性表现为:草地<灌丛<人工林<次生林,相对丰度在门水平上大于1%的群落有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浮霉菌门(Planctomycetes)、厚壁菌门(Firmicutes)、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绿弯菌门(Chloroflexi)、拟杆菌门(Bacteroidetes)、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和Latescibacteria,主要优势菌群为变形菌,平均相对丰度达到32.25%。主坐标分析发现仅草地和次生林浅层土壤细菌群落存在差异,灌丛和人工林土壤细菌群落无明显差异。Spearman秩相关和冗余分析表明在门水平下影响土壤细菌群落的主要因子不同,0-10cm土壤中全钾和交换性镁为主要影响因子,而10-20cm土壤中为交换性钙和有机质。
其他文献
土地荒漠化逐渐成为世界上重要的自然灾害问题,风蚀荒漠化是荒漠化治理中的重点也是难点,遏制风蚀荒漠化发展态势,促进人地关系协调发展已经成为人们刻不容缓的抉择和使命。民勤地区处于沙漠包围之地,每到春季,黄沙弥漫,沙尘肆虐的景象层出不穷,积极治理风蚀荒漠化,可为有效阻止巴丹吉林和腾格里两大沙漠合拢和改善民勤生态环境现状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民勤干旱缺水,植物治沙受到限制,机械沙障的应用和研究为遏制区域风沙
学位
荒漠草原是荒漠与典型草原间的旱生化缓冲地带,受气候变化等影响,其生态系统具有先天的敏感性和脆弱性。分析植被时空动态变化规律及其与气候变化的相关性,对探明荒漠草原形成及退化机制,有效维持其生态系统的稳定及生态承载力,提高草地生产力水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具代表性的苏尼特右旗干旱半干旱荒漠草原作为研究区,利用区域内草原植被高度、覆盖度、鲜草、干草产量、植被群落组成等指标动态变化数据,结合气象统计数据,
学位
甜角(Tamarindus indica L.)是豆科(Leguminosae)酸豆属(Tamarindus)单种属热带常绿果树,其果实在日常生活、工业食品和医药中有许多用途,被认为是甜角最有价值的部分。作为新引进物种,甜角在种植过程中一直存在开花量大,但结实率和果实产量低的问题。本文以引种自泰国栽培于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资源昆虫研究所元江试验站内的甜角为实验对象,对其有性生殖进程和繁育系统特征进行
学位
紫胶桐酸是从紫胶树脂中提取的一种生物基多羟基脂肪酸,具有独特的分子结构,同时分子上的羟基和羧基为其化学结构修饰及衍生物的制备提供了活性位点,目前主要作为麝香类化合物的合成原料,但其面临应用方向单一,产业发展停滞不前等问题。为开拓紫胶桐酸的应用领域、深度挖掘其利用价值,并提高紫胶桐酸的利用率及精深加工程度,本文在保留紫胶桐酸活性基团的基础上,引入其他有效基团制备紫胶桐酸基衍生物从而赋予紫胶桐酸更高的
学位
水分是半干旱地区限制植物生长的关键因子。砒砂岩区位于黄河中游,因岩层的特性极易受到侵蚀而导致水土流失,从而对黄河中下游造成严重影响。为了解主要水土保持树种的水分利用特征,选择鄂尔多斯高原东部砒砂岩区的沙棘(Hippophae rhamnoides)、油松(Pinus tabuliformis)和山杏(Armeniaca sibirica)作为研究对象。采用稳定同位素技术测定沙棘、油松和山杏枝条木质
学位
虫瘿是真菌或昆虫寄生于寄主植物,刺激寄主植物细胞增生而形成的,是宿主与寄主植物互作的产物。世界上的致瘿昆虫约为4700种,蚜虫是其中很重要的一种。致瘿蚜虫在寄主植物的不同部位上取食,进而形成的虫瘿形态多样,有肚状、枝状、球状等。为了揭示致瘿蚜虫与寄主植物互作的分子机理,我们分析了在盐肤木叶轴翅上致瘿的角倍蚜和盐肤木虫瘿、叶片的转录组,发现可致瘿的角倍蚜干母与其不可致瘿的越冬若蚜基因表达存在很大差异
学位
随着不可再生资源的日益消耗和人类环保意识的不断增强,生物质胶黏剂的开发与应用逐渐受到人们的关注。大豆蛋白胶黏剂是一种典型的绿色生物质胶黏剂,具有原料来源丰富、可再生,制备简单、性能优良等特点,已被用于人造板的工业化生产。然而,现有报道多采用石油基交联剂制备优异耐水胶合性能的大豆蛋白胶黏剂,这不利于生物质胶黏剂的可持续发展。此外,大豆蛋白胶黏剂存在易受微生物侵害以及耐老化性能差等缺陷,在一定程度上限
学位
入侵植物互花米草具有较高的可塑性、资源获取和资源利用效率,可以通过改变自身的特性来适应环境条件的变化,达到不断扩散入侵的目的。因此,探究不同生境条件下互花米草叶片对环境的适应性,并寻求一种能够快速准确的实现对不同环境条件下互花米草叶片性状快速测定的方法,对于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管理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盐城滨海湿地的互花米草为研究对象,探究不同生境下(不同入侵年限以及干扰程度),互花米草的叶片
学位
本研究基于MCD64A1过火迹地产品、MOD14A1\MYD14A1热异常产品,并结合气象、大气环流、植被指数等其他辅助数据,采用空间统计分析,分析了中蒙俄跨境地区野火过火面积和火点个数的时空动态格局;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和结构方程模型等分析方法,分别探讨中蒙俄跨境全区域、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国中东部以及中国内蒙古野火过火面积与气候因子,植被状况以及大气环流之间的影响关系;利用随机森林算法对
学位
合理的种植密度可显著促进树木的径向生长,提高高质量木材产量。因此,开展种植密度影响木材产量形成的内在机制研究意义重大,目前尚缺这方面的研究。本研究以我国生产中广泛推广应用的尾巨桉为研究对象,采用植物生理学和分子生物学技术方法,比较了高(10株/m~2,株行距0.3 m×0.3 m)、低(5株/m~2,株行距0.6 m×0.6 m)两个种植密度条件下尾巨桉生长性状、光合特性和主茎转录组,探讨了林分密
学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