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城建设背景下南宁市生态网络构建与空间拓展研究

来源 :苏州科技学院 苏州科技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pc0000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随着城市社会经济的发展,城市空间拓展以空前的速度进行着,给自然生态环境带来越来越大的冲击,具体表现为城市建设用地无序蔓延对自然环境的漠视。城市自然生态环境应该是一个完整的生态网络,城市空间的拓展只有满足生态网络基本功能发挥需求前提下,综合考虑经济、产业、交通等各种因素,才具备科学合理性。  南宁的“中国绿城”建设取得了丰硕的成果,近年来提出的“中国水城”的建设目标为形成南宁的生态网络奠定了基础,同时也为城市的空间拓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绿”上加“水”,两者相互促进,实现城市绿、水与生态网络的完美结合,彰显出南宁市从“绿城”、“水城”走向“生态网络城市”的发展态势。  在回顾了水城苏州和斯德哥尔摩城市空间拓展演变及其实践经验的基础上,梳理了国内外城市空间拓展和城市生态网络的相关理论与方法。在理论研究的基础上以南宁水城建设,分析了南宁生态网络与空间拓展的相互关系:首先从认识论层面上去辨析南宁城市空间拓展演变历程及其与“水系”生态因子间的相互关系;然后从方法论层面上去探讨了不同空间层次的自然生态网络的构建方法,以实现城区、郊区及区域背景的联系;最后从技术手段层面通过城市增长边线和城市生态底线的划定形成生态底线区、生态发展区和集中建设区,将“两线三区”的空间导控格局运用到南宁的空间拓展中去,构想了南宁“生态网络化城市”的空间结构形态,期望对促进南宁城市与生态系统的协调发展有所裨益。  主要结论:从图底关系的角度出发,自然生态网络从底的角度给城市空间拓展一些限制条件,而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建成区所酝酿的发展态势以及城市现有交通条件的引导形成了图的发展需求,底与图之间的博弈与融合得出合理的空间拓展模式。未来城市空间拓展的模式是把图底看成一个整体“图底合一”,建设用地与非建设用地的高度融合,实现城市经济增长和环境保护相协调的可持续发展。
其他文献
在我国城乡一体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成为国家战略的背景下,农村发展模式和路径研究成为热点问题,学术界对一些典型村庄发展模式进行了提炼和总结,但亦存在重大分歧
对城市文化中心进行了研究;也对建筑领域的“开放性”进行了定义,并通过大量开放性建筑案例对“开放性”的空间特点进行总结;之后又结合城市文化中心的特点,总结出具有开放性的文
学位
当今中国发展迅速,城市化脚步加快,城市风貌瞬息万变。原有的城市建筑与城市格局渐渐不适应新的要求,因此,城市更新活动不断进行,仍城市这个有机体常保活力。然而,随着城市更
医院建筑功能复杂,医院建筑研究也与建筑学、医学以及社会学等均有紧密关联。随着1863年的汉口开埠,近代教会医院建筑从西方移植武汉,西方文化特征逐渐弱化,而社会影响日益彰
当今,科技发展所导致的信息传播方式的改变正影响着图书馆的建筑设计方向,同时,这种改变也为发掘其公共性和灵活性提供了机遇。  对此,本文以时间轴为依据,分为上篇(绪言及
武汉市城乡一体化背景下,农村土地的流转、农村新社区的建设成为必然的趋势。农村处于土地资源紧缺、产业由第一向二、三产业转变的特殊转型期。失地农民住居模式正在发生重大
20世纪80年代以来,大规模的大众旅游逐渐兴起,旅游发展所带来的巨大商机被城市开发者及管理者所逐渐认识。巨大的市场需求创造了RBD发展的经济条件和市场环境。90年代初,中国
高效连接方式的研究在建筑建造领域中,有着普遍的研究意义与应用价值;尤其对于有快速建造要求的项目,如灾后应急建造,高效连接方式的研究具有更加直接和重要的意义。  本文所研
近年来,我国由于严重的大气环境污染,导致灾难性雾霾天气频频发生,已成为国内城市空气污染的最突出问题。以武汉为例,2013年武汉在10月持续27天有霾,11月持续22天有霾,分别为1961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