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鼠角膜上皮创伤修复中自然杀伤细胞对CD11c~+树突状细胞的调控作用机制

来源 :天津医科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8586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小鼠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后,CD11c~+ MHCⅡ~+树突状细胞参与创伤修复炎性反应过程中的动力学特征和相关调控机制。在此模型中,小鼠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后,CD11c~+MHCⅡ~+树突状细胞逐渐增多,在损伤后48小时达到高峰。与此同时,小鼠角膜上皮的机械性损伤也可以引起NKp46+CD3-自然杀伤细胞在角膜中迁移与聚集。近期研究证明,CD11c~+MHCⅡ~+树突状细胞和NKp46+CD3-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有效参与角膜上皮组织创伤修复,针对NKp46+CD3-自然杀伤细胞与CD11c~+MHCⅡ~+树突状细胞在角膜上皮创伤修复炎性反应中的相互作用进行深入研究。特异性去除小鼠体内的NKp46+CD3-自然杀伤细胞后,与正常小鼠相比,角膜上皮损伤修复炎性反应中迁移聚集至角膜上皮层的树突状细胞数量显著下降达85%。从小鼠脾脏内分离出NKp46+CD3-自然杀伤细胞,通过静脉注射转移至自然杀伤细胞去除的小鼠体内,可以显著恢复小鼠角膜上皮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水平。角膜创伤修复炎性反应中聚集的自然杀伤细胞可以显著表达干扰素γ。在小鼠角膜表面局部使用特异性纯化的干扰素γ抗体可以显著减少角膜上皮层中的树突状细胞达79%以上。同时,特异性干扰素γ相关基因敲除小鼠角膜中,树突状细胞的数量与野生对照组相比,减少了 69%。在自然杀伤细胞特异性去除的小鼠角膜表面,局部使用重组蛋白干扰素γ可以显著提高小鼠角膜上皮树突状细胞的数量。细胞间粘附因子-1是参与角膜上皮创伤修复炎性反应中相关白细胞迁移的一种粘附因子,由角膜上皮细胞表达。细胞间粘附因子-1特异性相关基因敲除的小鼠,其角膜上皮中的树突状细胞在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后的48小时内,显著下降达70%以上。以上多种干预手段显示,角膜上皮机械性损伤后,创伤修复炎性反应过程中,树突状细胞在修复早期存在迁移聚集的动力学特征,自然杀伤细胞、细胞间粘附因子-1、γ干扰素、趋化因子CX3CL1均参与此阶段树突状细胞的迁移与聚集。
其他文献
介绍了间断式半热滑轨的研制和应用过程,以及经过节能技术改造,用新型半热滑轨代替老式滑轨的使用。实践表明,不但解决了以往的水梁漏水的问题,而且使线C级品率提高了3.39%,每年可增产3500t线
目的:探讨剖宫产术采取腹壁横切口与纵切口二次手术的利弊。方法:回顾性分析收治二次剖宫产产妇148例,其中腹壁横切口70例,腹壁纵切口78例,对两组的术中及术后情况进行比较。结
目的:总结经尿道前列腺气化电切术的护理方法和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56例前列腺增生患者的临床护理资料。结果:56例患者手术顺利,术中出血少,术后通过细致护理,疗效均满意,痊愈出院
目的:探讨群组管理在社区慢性病管理的应用价值。方法:选择慢性病患者500例作为试验对象,随机分为两组。应用群组管理模式来管理观察组患者的慢性病,应用三级管理模式来管理对照
目的:研究子宫切口妊娠的临床特点,探讨其诊断治疗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74例剖宫产切口妊娠患者的病史特点、临床表现、诊断及治疗方法。结果:74例患者中,63例患者经甲氨喋呤杀胚
背景:抗血管内皮细胞生长因子(VEGF)疗法已逐渐成为临床上治疗增殖性糖尿病视网膜病变(PDR)的一线药物,但抗VEGF疗法对相当一部分PDR患者效果不理想。文献报道,血小板源生长
应用铸坯在凝固过程中的热应力模型,对水平连铸坯进行了传热、应力和应米的计算分析,表明铸坯出结晶器后温度回升太大和凝固末期中心温度的迅速下降,是产生中心裂纹和中间裂纹的
目的:1.建立大鼠后囊膜浑浊模型并测定Pax6转录本的表达变化。2.在HLE-B3细胞系通过敲减及回复表达Pax6转录本,观察其对B3细胞的影响。3.利用基因芯片技术进行全基因表达谱检
目的:评估MEBO(湿润烧伤膏)对高原地区慢溃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对38例久居高原的慢性溃疡患者予以彻底清创和MEBO包扎治疗,并每天换药1次。结果:通过5~12周的临床观察,25例溃疡创面
目的:分析结胃术后早期肠内营养治疗临床方案.方法:选择125 例结胃术后患者,随机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00 例)与对照组(25 例).对照组患者采用早期肠外营养治疗方法,观察组患者采用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