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电影发展到今天,已经形成了一个遍及全国的影片生产网络和完善的制片机构,电影产量也节节上升。但是国产电影业在面对好莱坞的巨大压力和满足国内社会需求方面都不尽如人意。国内电影业的现状也使很多人忧虑中国电影应该何去何从。
社会的急剧变化和摄影设备的普及极大地改变了中国电影。以张艺谋、陈凯歌为代表的第五代电影人逐渐从拍摄精英主义倾向的艺术片向大众消费文化倾向的商业片靠拢,以大投资、明星和精致的场景引吸观众。伴随这种现象产生的是一种“大片救国”理论,寄希望于每年几部的国产大片与好莱坞电影争夺市场,繁荣电影工业。但是这些影片因其内容空洞,叙事薄弱等原因而多为人诟病。
另一方面,摄影设备的普及使另外一些年青导演有了拍片的机会,借简单的器材来表达自己的观念。在他们当中,以张元、贾樟柯等被称为“新生代”、“第六代”、“独立电影人”的年青导演们不断以其独特的摄影风格及成就吸引着人们的关注。新生代导演成长于与第五代电影人截然不同的社会环境,拥有完全不同的观念和视角。与第五代导演的宏大叙事策略不同,他们的视角更侧重于社会变迁造成的个人困惑。他们不满于第五代电影人的商业化转型,承担起了观察生活、反映生活的责任。
但是由于新生代导演多拍摄边缘地区和边缘人物,他们的影片呈现出一种灰暗的色调。又因为他们多在体制外拍摄,影片的销售指向国际市场和国外电影节,因而被许多人批评为向国外别有用心的人献媚。
以贾樟柯为例,对他的影片就有针锋相对的两种评论,对同一个导演的作品有悬殊的评价,在文化日益多元化的中国并不奇怪。但究竟该如何看待这些文本,还应该找准评论的立足点来进行具体分析。本文以新生代导演贾樟柯前期的几部作品《小武》、《任逍遥》、《三峡好人》等为例,分析其美学风格和文化特征,来阐释其现实意义。论文主要分三个部分:
第一部分分析贾樟柯电影的风格渊源和文化渊源。一个导演风格的形成必然受到许多因素的影响,包括技术手法和思想倾向。贾樟柯的电影风格受历次写实主义电影运动的影响甚深,本节主要以意大利新写实主义电影运动、法国电影新浪潮以及巴赞和克拉考尔的美学为例,剖析其影响贾樟柯的美学观点和技术手法。至于文化渊源,中国的影片历来有现实主义的传统,贾樟柯也继承了关注现实的特点,他的作品无不密切注视着人们生活中面对的各种冲突,记录着被经济发展掩盖的那些现实。
第二部分是对贾樟柯影片的叙事分析。电影作品的形式以及技术手段与影片内容和想要表达的思想紧密相关。对普通人生活的关注和渴望展现现实使贾樟柯的大多数影片在表现手法上都明显地表现出写实主义美学的倾向。
本章从叙事的三个方面来对他的影片进行文本细读:第一,视觉元素,从贾樟柯对长镜头的运用和对实景拍摄的偏爱来分析。第二,听觉元素,分别从台词、音乐、声效三个方面来分析贾樟柯在写实主义拍摄的基础上如何运用声音来表现生活中的矛盾。第三,主要从贾樟柯对影片时间和空间的安排上来分析他的叙事节奏。
第三部分分析贾樟柯及其他新生代导演作品特殊风格产生的社会原因,和贾樟柯影片中表现出来的对边缘人物的人道主义凝视、温情的理想主义和对权威的消解等文化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