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主要基于声誉理论和铸币税理论,对1912年至1949年中华民国时期国内货币发行情况进行了深入的研究。首先,本文按时间顺序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货币发行相关政策制度,统计分析了这一时期国内历年货币发行流通数量和物价指数变化情况;之后,本文基于声誉理论和铸币税理论对法币改革前后两种不同的货币发行制度下货币发行主体的策略行为进行了理论和实证分析。对于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变,本文基于国家立法的角度,以货币发行相关法律变化过程体现货币发行制度的演化变迁过程。从变化过程可以看出,无论是北洋政府还是南京国民政府,政府始终谋求对货币发行权的统一与垄断,但当政府实力相对赢弱时,政府只能被迫默许货币发行权由不同货币发行主体共享,而当政府实力足够强大时,政府则立即将货币发行权收归己有。对于货币发行数量与物价指数的变化,本文以法币改革为分界点,将民国时期分为1912年至1935年货币发行自由竞争时期和1935年至1949年货币发行政府垄断时期,以时间为轴线分别进行了统计与展示。结果显示,在自由发行制时期,国内物价水平长期稳定,而在垄断发行制时期,国内却出现了长期恶性通货膨胀。对于自由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主体策略行为的分析,本文首先应用KMRW声誉模型对自由竞争下发钞银行的最优策略行为进行了理论求解,结果显示,在不完全信息有限重复博弈中,发钞银行基于自身声誉考虑,会长期遵守货币发行现金准备承诺,保持规定比例以上的发行现金准备,声誉机制对发钞银行的货币发行行为构成了有效约束。之后,本文对这一时期国内主要发钞银行的发行现金准备比例进行了统计分析,数据显示,这一时期国内主要发钞银行均保有规定比例以上的发行现金准备,发钞银行的真实策略行为与理论求解出的最优策略行为完全吻合。对于垄断发行制时期货币发行主体策略行为的分析,本文首先应用简单货币融资模型和跨期预算约束模型分别对单期稳态下铸币税收入最大化的一阶条件和跨期最优铸币税收入的一阶条件进行了理论求解,结果显示,在单期稳态下存在与最大化铸币税收入相对应的最优通货膨胀率,而跨期最优铸币税收入需满足税收平滑条件。之后,本文对1936年至1947年政府在法币发行中获得的真实铸币税收入进行了测算,数据显示,政府在这一时期增发货币的主要动机为平衡财政收支,弥补财政赤字,而政府通过高速货币增发并未在长期获得更多的真实铸币税收入,反而使国内出现了长期恶性通货膨胀。本文的研究结果对于从事民国时期货币经济研究的学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对于当前我国货币政策的制定也有一定的借鉴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