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湖南发现的铜铙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中国音乐文物大系·湖南卷》相关文物资料的补正和数据采集,运用音乐学、考古学的研究方法,对湖南铜铙的年代、发展状况以及音乐属性进行研究与探讨。
湖南境内发现的铜铙最早的铸造年代为殷墟四期,在湖南地区使用的年代则到了商末或西周早期。湖南铜铙可分为兽面纹铙与乳丁、乳枚铙二种,其中兽面纹又可分为基本兽面纹铙、变形兽面纹铙与简化兽面纹铙;有枚铙可分为阳线有枚铙与阴线有枚铙。与其他地方出土的铜铙相比,湖南的兽面纹铙与乳丁、乳枚铙之间没有明显的直接演变关系,可以推知它们是在江浙一带发展、定型之后才流传到湖南境内。
湖南铜铙同样具有一钟双音现象,但似乎仍处于一种初始状态,即正鼓、侧鼓之间的音程关系无明显的规律可循,但枚、乳的出现使铜铙的音色表现有了飞跃式的进展。从现存出土铜铙总体情况来观察,随着时代的趋近,器身不仅没有逐渐增大反而不断变小,总体音高也随之不断上升。可以推测,湖南铜铙当采用仰奏的方式,即将甬部埋入地底,深度以旋高为界,使用木质铙槌敲击正鼓、侧鼓部位得以发音。以上湖南铜铙的诸多特性,仍有待更多材料的出现和更深层次的探究。